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物理教学模型建构思维能力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本文主要是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模型建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的探究,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思维,去解决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关键词:高中物理;模型建构;学生思维能力;策略
物理活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型建构是将物理知识转化成一定的模型结构,将其作为物理知识讲解的媒介,过程中提高和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深入。利用模型建构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让较为抽象的物理学习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学生对模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发现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有畏难情绪,认为物理很难。多半是由于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无法紧跟教师步伐、缺乏思考的学习情况下很难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自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进行模型的构建,引导学生对自己存在疑惑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知识的本质,从而找到模型建构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之上进行模型建构;其次,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仔细的思考,针对自己需要的内容对模型进行建构,让学生在对模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一部分内容中存在的规律,从而将知识引申到固定的公式上,使得抽象的物理模型变得更为具体化、过程化、动态化,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例如,在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物理实验,将真空中的小球自由落体运动和空气中的小球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比较,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小球下落的状态,并且构建起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让学生理解到两者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同时对小球自由落体的模型进行仔细的分析,发现模型建构因素,从而进行模型的建构。在模型建构之中能够正确地意识到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在重力的变换过程中把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在不断的变化以及规律的发现和分析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物理教学中模型建构的生活化,拓展学生的思维
高中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模型建构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想真正地加强学生对模型建构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必须注重模型建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广泛交叉,并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加强个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会物理知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并且留意身边常见的物理知识,抓住机会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与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将一些物理想象与模型结合起来,从而建构出具有抽象性的物理模型。例如,教师在对《平抛运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篮球员投球的动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联想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投篮的过程或者将垃圾投到垃圾桶中的过程,并且将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结合起来去进行模型的建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像优势将这个动作过程进行减慢播放,展示抛物所留下的轨迹,然后让学生对这抛物的轨迹进行分析,并且将上抛的那一段轨迹去掉,截取其中所存在的一段平抛轨迹,让学生根据轨迹去判断物体将会降落的位置,然后自己动手画出平抛运动的模型,通过对坐标轴的建立和公式的运用来判断这条曲线是否为真正的抛物线,证明生活化现象与物理理论知识存在关联的情况,从而进行物理模型的建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将物理思维与日常生活进行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巧妙地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物理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三、将物理模型建构情境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都花费在了教师的被动式教学上,而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真正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却少之又少。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长期的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学生在遇到物理问题时很容易只跟随着教师所教导的方式,而忽视了自主思考,这会导致学生在一些题目或者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出现思维的局限化。就拿学生物理解题的过程中来说,对于一些基础题目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平时所讲解的知识进行解答,但是如果不进行思考与创新,题目只要稍微变换一下,学生就脑子一片空白不知从何处着手。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改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展情境化的模型建构,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物理知识的实质,从而走出教师所传授的固定思维状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例如,教师在对《质点参考系和坐标轴》进行教学时,由于这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首先接触到的内容,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通过情境化的模型建构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克服这种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投入到物理教学模型建构的情境中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质点,将自己作为模型建构中的参考系,从而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情境中的参考系进行调整,改变学生为参考系的状态,学生会发现在同一物体的运动过程中,根据参考系的不同可能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学生可以在这一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的变化规律,将这些变化转化成不变,同时发现改变参考系之后模型并不会发生任何的变化。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模型建构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促进学生物理水平的提高。模型建构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够在物理解题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各种解题方法、联系起有关的物理知识以及掌握“变转化成不变”的规律,让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模型建构的因素和内容,并且巧妙地将模型建构生活化、情境化,让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中各种公式、定理的理解,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敏.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J].中学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集,2013.
[2]贺小花.探究物理模型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5.
作者:池能锋 单位: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