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竹与舞蹈艺术的关联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谢琼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说,“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而早期雕塑的主题大多是狩猎、祭祀、舞蹈等为主的生活场景。因此,雕塑和舞蹈作为最古老的两种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自然的联系。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大量引入西方现代舞的动作结构方法,开阔了创作视野;但21世纪以来,“回归原生态”成为舞蹈创作的焦点。舞蹈创作者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试图在中国舞蹈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竹雕是雕塑艺术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和中华文化与历史交融的背景,是艺术的再延伸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研究竹雕艺术与舞蹈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有利于深刻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多样性趋势以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普遍存在的统一性特点,为推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更多视角的分析和借鉴。
一、竹雕艺术与舞蹈的艺术特点分析
作为最古老的两种艺术形式,雕塑和舞蹈是特定社会历史生活在人类文化精神层面上的投射和积淀,其艺术风貌、风格特征、创作走向与社会氛围、审美取向、时代思潮、人文精神等外在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生态联系。
(一)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特点
中国传统雕塑具有装饰性、绘画性和意象性等特点。其中装饰性在工艺美术中体现,无论是人或物,也无论是宗教造像、明器艺术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而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是一对相互关联的同胞兄弟,都始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以提升雕塑的表现手法。中国雕塑和绘画相互影响很久后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自为阵,自成体系。它侵染了民族的审美习惯与艺术标准,具有浓厚的“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往往传达着人的精神状态、生命力和宗教境界。同时,中国传统雕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古朴、淡泊、天真、飘逸、雄浑、淳厚、稚拙等等风格,追求一种内在的、原始的、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二)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竹雕艺术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本身带有美好的意蕴,给人高雅、唯美的心理感受。比如图案中常见“竹梅双喜”、“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赋予竹的优良品格,这种品格第一是清高,第二是坚韧。中国的竹文化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文化,深入民间。比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写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画的竹子受到推崇,非常有名。今天不仅能欣赏到他的绘画,还能在其他雕刻艺术上见到他的竹石,这些都彰显出竹文化如何深入人心。
(三)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
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不仅是表达各族人民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且还多面地反映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劳动智慧,具有丰富的内在文化含量和精神家园,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为人类多样性文化提供了宝贵贡献,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一是具备以图腾为神圣的崇拜性。图腾是部落群体和原始氏族的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原始积淀层,形成了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具有人性之本质、民族文化之源与民族灵魂之源。而传统民间舞蹈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文化特性。二是以生活形态为主题的仪式性。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超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赖,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与未来的希望。三是以“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占主要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是祈天、祷地,求取顺利、平安的各种仪式舞蹈。四是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的群众性,以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
二、竹雕艺术与舞蹈造型的艺术统一性分析
竹雕艺术与舞蹈在表现形式上虽然一静一动,但它们都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同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作为传统艺术的不同形式,具有丰富的关联性,充分体现了不同艺术的统一性。
(一)同为视觉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艺术可以分为四个类型: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听觉艺术,包括音乐、曲艺等;视听艺术,包括戏剧、电影和电视剧等;想象艺术,主要指文学。作为视觉艺术的不同形式,雕塑和舞蹈都含有线条、形状、空间等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也遵循视觉艺术创作的一些设计原则,包括:布局、对比、节奏、平衡、统一。
(二)都具有形神兼备的要求
竹雕艺术的美学意蕴可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需认识审美对象所表达的内容;第二层面,虽不做出实用反应但能理解审美对象;第三层面是从心理上认识事物对象的情感性质与特征;第四层面是更为内在和深刻的感同身受,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就深切地反映了竹雕艺术审美中所特有的内心因素。而舞蹈艺术更是以“其他艺术表现手段与语言文字所难以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感情、鲜明的性格,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本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个体,以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为主要特点,因此,二者都具有形神兼备的要求。
(三)在构图上都应符合美术的基本要求
舞蹈造型是指舞蹈演员的个体动作形态及舞蹈队形、路径及整体的变化形态。它是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过程。竹雕是美术的一种,其构图必然符合美术的基本要求,而舞蹈造型同样要遵循美的艺术原则。从整个构图来看,舞蹈造型编排有以下几种方法:分散与集中。分散是指演员尽量占满表演空间,以展现总体风貌;集中指演员及动作集中在一起,起到特写的效果。优秀的舞蹈作品,都会是分散与集中的有机统一。整齐与和谐。这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三人以上的舞蹈,集体的动作常常要节奏鲜明、整齐划一,以实现动作的和谐之美。平衡与对称。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要以舞蹈中心作为动作扩散的中心,以此为圆点前后左右要形成对称,要形成平衡。这样的舞蹈造型才会让观众感到画面的稳健、协调。
三、竹雕艺术与舞蹈造型的艺术多样性分析
尽管竹雕艺术和舞蹈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备诸多联系和共同点,体现了艺术统一性的特点,但作为艺术多样性发展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阶段的产物,它们又各自具有独特的一面。
(一)凝固构图与流动构图的区别
竹雕艺术形象的静止性,必然带来瞬间性的特点。因为它不能表现运动和情节发展的过程,只能表现出任何题材的瞬间状态,其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只能在一个瞬间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凝固的构图。而舞蹈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广场或舞台等训练场地)内,通过连续的人体姿态动作过程、优美的姿态、动人的表情和不断流动变化的队形画面,结合音乐旋律、舞台美术(服装、道具、布景、灯光)等艺术手段来塑造美化舞蹈的艺术形象。舞蹈是一种时间性、空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因此,舞蹈表现的语言和要素更为丰富,舞蹈造型表现为一种流动的构图样式。
(二)艺术发展的社会生活基础区别
竹雕艺术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都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各大流派的审美意蕴和表现形式,传承了独立的民族个性与轨迹。显示出竹雕艺术特有的冷澈沉静、纤巧洗练,却又不乏绚烂精致的品格。但由于其社会基础与主题提炼都深受温柔士大夫阶层影响,其作品有意无意间与普通民众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因此,当代竹雕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和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与之对应的是舞蹈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在追求艺术美的前提下,当代舞蹈作品更注意挖掘社会现实中动人的篇章,凸显社会精神、时代风貌。优秀的舞蹈往往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敏锐捕捉时代的特性,它或者能反映一个时代特定时期人们的普遍情感,或者超越时空界限反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人性。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四、对竹雕艺术与舞蹈造型融合发展的思考竹雕艺术作品,不仅运用了复杂的竹雕艺术技术如浮雕、圆雕等,同时还大量运用了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如竹雕艺术中大量运用的空间排列与造型艺术,同舞蹈艺术中的队形排列与动作造型非常相同,充分体现了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多元构建与相互融合。
(一)提升舞蹈造型的艺术深度
舞蹈是动态艺术,舞蹈的构图是通过速度、力度和幅度来体现,有一定的造型性。竹雕艺术是静态艺术,两种艺术形式有一定的雷同,但也有不同。舞蹈作品可以学习借鉴雕刻作品中的瞬间性特点,发掘舞蹈造型的艺术广度、深度。竹雕艺术的造型具有高度凝聚性和典型性,它可以表现画面隐含的和从画面延伸出去的内容。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说,美术表现的是“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这样就为观赏者提供了对于有关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联想的确切依据,“使得其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二)丰富竹雕艺术的表现内容竹雕艺术中的人物、动作、神态与舞蹈中的舞姿体态气韵相似。把竹雕艺术与舞蹈艺术中美好的造型动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竹雕艺术这种民间传统技艺与民间舞蹈有机融合,生动反映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趣和民俗,那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更能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段来丰富艺术创作。如岭南现代竹雕作品———竹雕花瓶、竹雕笔筒,表现手法都是以敦煌壁画飞天人物为素材,画面人物娇柔多姿、神情各异,随乐轻歌曼舞,形态栩栩如生,选材于多年产竹的肇庆广宁,经过特殊工艺流程、环保面漆处理,作品不但演绎着远古感人的神话故事,体现“人神合一”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所在,让人于无声处沉浸在飘渺的乐韵中感知亦幻亦真的神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