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众所周知,自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喜欢用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经过艺术学家的论证,智慧的远古人类以这样的表达方式称之为舞蹈。历经千年,舞蹈已经多元融合,与其他艺术门类相互交融,形成今天各种不同的舞蹈风格。但舞蹈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舞蹈是需要演员有精炼的舞蹈技艺与丰富的情感内涵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在高校舞蹈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舞蹈技能,还应该注重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笔者结合高校工作经历简要剖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
一、什么是舞蹈表现力
(一)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舞蹈不同于其它的学科,比如美术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色,通过艺术家的手绘画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作品;戏剧的特点是要求演员要根据固定的台词和规定剧情进行有声的表演,它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杂技的特点是通过演员之间的协调配合完成高难度的人体造型艺术,或是以手绢、顶碗、走钢丝等借助道具的配合完成高难度的动作。而舞蹈则不同,舞蹈除了用人的身体为载体表现动作外,它更强调表演者情感的复杂性、多样性,它是综合了多门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如:音乐、美术、戏剧、杂技、武术等都有借鉴。我国古代就有过舞蹈的三个鼎盛时期,分别是周代、汉代和唐代,这三个时期都是长治久治的盛世,统治者对精神层面的艺术追求就很高。这也必然能够吸引异国的崇拜,外来的使者也较多,也会不断吸收其他的文化,多元融合,不断促进着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舞蹈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停滞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老艺术家们不断的挖掘历史资料,经过反反复复的归纳、整理、学习、总结、创新,才形成了今天的舞蹈体系,足以见得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二)舞蹈是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结合传达情感的艺术舞蹈更强调演员的表现力,有时候我们想表达一件事情时不一定说话,当从一个人的眼睛就能看出一些情感,表现力在舞蹈中是举足轻重的存在。舞蹈的三大要素分别是舞蹈的表情、舞蹈的节奏还有舞蹈的构图,这三者互相结合,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人的面部表情通过人的五官组合变化能产生千奇百态的情绪状态,舞蹈通过编导的设计,演员的二度创作对故事情节进行处理,对人物面部表情进行描绘,可以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舞蹈是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结合传达情感的艺术,严格意义上来讲舞蹈要达到展现作品的核心内容必须是特定的舞蹈动作配合特定的表情来传情达意,只有把两者结合才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内涵,才能突出作品的灵魂。比如我们在观看作品《雀之灵》时,看到舞蹈家杨丽萍是人与孔雀合二为一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无不时刻都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孔雀形象,举手投足间都是那么美丽动人、婀娜多姿。因此,我们说舞蹈是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结合传达情感的艺术。
二、如何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一)要加强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舞蹈不只是学习舞蹈的实践技能,舞蹈理论的知识也是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缺的。纵观近代优秀的舞蹈家陈爱莲、刀美兰、杨丽萍、黄豆豆、金星、刘敏、刘岩等都是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创作作品、展现作品的无限魅力。个别学生认为学习舞蹈只需要把专业实践课学好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么多的舞蹈理论课,既枯燥无趣又不容易记住那么多的知识点。显而易见,这种片面的认识是不够的,舞蹈博大精深,要跳好一个作品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求演员的表演融入舞蹈理论知识才能使表演的作品具有创造性、艺术性。这也对高校舞蹈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要调整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并要增强舞蹈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提升舞蹈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使理论课受到学生的青睐。
(二)要加强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前面我们提到了要加强舞蹈理论课的学习,那接下来就要加强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舞蹈训练中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加强学生柔韧性的训练,通常我们在编排一个作品时,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好,但由于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不好,很多动作就不能实现编导的意图,被迫调整编创方案,足以见得,柔韧性对作品表演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要加强学生力量感的训练,为什么我们有时观看学生完成舞蹈动作时,总是提醒学生收紧,力量感,爆发力等,就是因为学生在这方面缺乏锻炼,以至于动作中缺少力量,进而给观众的直观感就是没有舞感,连动作都没有跳好,那么表现力又从何而来呢?再次,我们要加强学生控制力与稳定性的训练,在基训课中对组合训练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摄入控制力与稳定性的动作,如增加控制组合的控腿练习,在单腿蹲组合中增加立半脚尖的练习等。通过这些练习使肌肉拉紧,保持平衡的控制力,在动作中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最后,我们还要加强学生动作的协调性练习,有的学生软开度与技术技巧都非常优秀,但是一上民族民间舞课就动作不协调了,动作也不美观。当由一个动作变换另一个动作时不能迅速改变身体各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看、多练、多思考,对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都要熟练地掌握,学以致用,在完成剧目表演中才能熟练地表现出作品的情感。
(三)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人类最早开始跳舞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展现,我们没有任何人见过,在现代科技未曾出现前,没有摄像机,没有单反相机,能记录舞蹈的资料就只有文字和图画。通过相关记载,不难发现古时候的舞蹈就是载歌载舞,一边唱起优美的歌声,一边跳着欢乐的舞蹈。我们不把艺术门类分得那么详细来看,其实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乌兰若娃是俄罗斯著名的芭蕾舞表演艺术家,她曾经说过:“没有音乐就没有舞蹈。”这句话充分表达了音乐对舞蹈是非常重要的,两者密不可分且高度契合。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一定要加入音乐素养的课程,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更好的展现舞蹈吸取养分。
(四)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舞蹈作为一种综合类的表演艺术,不仅要求舞者要具备熟练地专业技能,还要求舞者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舞蹈通过现场展演的表演形式展现给观众,没有经过后期制作,站上舞台那一刻,演员跳成什么样直接决定一场表演是否成功。只有舞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在表演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才能最大限度的表达作品的内在情感。通常见到这样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或者排练剧目时都跳得非常好,表演性很强,但是一上舞台面对场下的观众时就显得尤为紧张,手足无措。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太低,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情绪,容易在表演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勇敢的战胜自己的心理恐惧感,鼓励学生大胆的往前迈步,只有自己战胜自己,用心打动自己才能用精湛的表演打动现场的观众。
(五)要搭建舞蹈表演的平台学生的心理恐惧感往往是因为表演经验不够丰富,缺少上舞台表演的机会。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营造良好的表演情境,提供较多的表演机会。在课堂组合中摄入表演性的综合组合,让学生在舞蹈时不仅仅学会单一元素课的技能内容,还能提升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在日常的训练中,往往面对的面窄,对训练场地、教师以及同学都非常熟悉,没有观众的欣赏。要使学生达到更高的表演性要求没有观众的欣赏是不行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平时的训练场地不定期转移到其它教室、操场、公园等地方,还可以邀请其他班的老师和同学进行看课、观摩,尽可能的让更多人观看学生跳舞,磨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舞蹈表演的专业性。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中还要多为学生提供舞蹈表演的平台,不管是校内外各种节日活动的晚会,还是各类专业的舞蹈赛事都鼓励学生参加,多参加艺术实践。只有多上台,多表演才能展现舞蹈的魅力,展现学生的风采,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智格格,鲁婷婷.对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探讨[J].黄河之声,2019,(05).
[2]闫晓冰.舞蹈表演中的心理素质与养成[J].艺术品鉴,2015,(01).
作者:王立强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