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校艺术专业内涵发展方式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谢雪峰欧阳柳青单位:武汉体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武汉体育学院发展规划处
“十五”教育发展规划期间,“忽如一夜春风来”,艺术类专业在体育院校不断兴起,“十一五”教育规划时期势头更盛。先看“十五”期间情况:全国独立建制的14所体育院校,有11所经教育部批准都至少设置了1个艺术类专业;有的如成都体院、天津体院设了表演和舞蹈学两个艺术类专业,西安体院除了这两个外,还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武汉体院除了本科有艺术类专业外,还获批舞蹈学二级学科的硕士点。没有正式设置艺术类专业的3所体育院校,实际上已办有艺术类专选班,而且也积极申请增设。其他相关大学中的体育院系,也有许多开有艺术类专业或者专选班,比如教育部所属6所师范大学和不少设有体育学院的大学都如此。
“十一五”时期此风更劲,因为艺术学科在此期间正酝酿从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独立为一个学科门类,实际上这一动议现在已成事实。不少体育院校现已有两个或以上艺术类专业,比如武汉体育学院已有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等4个本科艺术类专业,而且还在过去舞蹈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基础上获得艺术学门类之下的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体育院校中艺术类专业涉及面如此之广,已经引起教育界和体育界高度关注并值得我们继续重视。体育院校过去的研究主要是随近年创办艺术专业的论证、实践过程,以及艺术专业在体育院校事实上的勃兴而有所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以及对其教学现状及改革的探讨,如黄汉升、季克异、刁在箴、黄宽柔等的研究。也有的研究将之与校园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如杨贵仁、于文谦等的研究。本文则将进一步对体育院系艺术专业勃兴的综合条件或者社会生态及动力机制,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及发展目标和愿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社会生态: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勃兴的客观环境和动力来源
艺术类专业之所以会在体育院校中普遍出现,必有其客观原因;之所以会在“十五”期间开始全面兴起、“十一五”时期持续发展乃至勃兴,也必然蕴有特殊机制。这种原因、机制的源起和时空依托实际就是艺术类专业的社会生态。对社会生态的了解和把握,对体育学科及其艺术类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要。因为社会生态是可变的,从“十五”、“十一五”教育和体育规划时期到“十二五”教育和体育规划时期乃至更远阶段,专业所处的学术生态及整体社会生态会是变化的;其中某些方面和某些因素可能朝着利于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某些基本不变,某些则可能相反。因此学科和专业建设必须未雨绸缪,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与时俱进、趋利避害,才能做到“适者生存”并不断“进化”。为了加强对当时学术和社会生态的认识,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察:
1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社会生态的最重要部分。“十五”、“十一五”规划期间,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稳定发展,给体育、艺术、文化的发展乃至大众娱乐和休闲的蓬勃开展,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比如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和健美操、广场体育艺术形式等,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是较难开展并维持的。而且也只有社会的繁荣稳定,才有更多的人利用体育艺术活动开展人际交往,才会有更多的人从事以体育艺术内容为主的健身娱乐和休闲活动。
笔者曾作过多次实地调查,发现健身馆中绝大多数都是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白领人士和退休人员;而从事公园晨练和街头晚练的人群中,也至少都是衣食无虞者。而且这两大人群从事的活动大都是体育艺术类项目,如健美操、形体练习、体育舞蹈及自创或改编的集体操等等。这种现象既是一种普遍社会存在,同时也蕴涵着一种巨大的社会需求。反映到学校教育,则是相应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也正因为经济的发展,才使更多的家庭能够支付艺术专业相对较高的学费,这也是艺术类专业更多出现的生态条件。
2政策环境
法规、政策及制度是社会生态的重要部分,有学者称之为规范生态。催生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最重要政策有三:一是1999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使得“十五”教育规划期间高校在开设专业方面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即增设本科新专业的权利大部分交予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一般只进行总量控制,其他方面少有干预,“十一五”教育规划时期高层政策没有改变。二是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政策中,艺术考生的文化总分可以较大幅度低于文理考生,甚至还低于体育考生,这就使许多有艺术特长的考生获得更多机会,高校自然不会放过这一选拔人才的途径。三是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众所周知,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连续几年跨越式发展,扩张规模及速度,都超出了人们原来的想象。尽管这一政策遭到不少非议,但社会层面尤其大部分学生家长仍视之为正面机遇,因而“十一五”教育规划期间教育部虽已放慢扩招速度甚或某些方面有所缩减,但包括艺术类在内的招生总量却已达到较高程度。总括而言,这也是体育院校内涵发展尤其是新专业拓展和学科创新的难得机遇。
3体育和艺术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讨论体育和艺术所处的社会生态,不仅仅指客观的时空和政策环境,也包括体育和艺术自身。就如同我们讨论人类生态时,不仅指人所处的自然生态,同时也还包括人类自身,而失去人类自身的生态就仅是自然生态而不是人类生态。明乎此,我们就有必要对体育与艺术的共性及相融性进行讨论。根据教育学者李政涛的观点,教育活动具有表演性同时起源于表演[9]。
其实,体育与艺术更是如此。按生态学术语,体育与艺术应是“近缘物种”,俗话称“文体不分家”,亦即此意。体育院校在创设体育学科之外的新专业时,往往首选艺术,这也有其内在合理性。
长善救失: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原则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在“十五”、“十一五”教育规划期间短时勃兴,必然有其先天不足。虽然这些院校体育学科积淀相对厚重,但体育学科框架内办体育艺术专项班、专选班与开办正式的艺术专业毕竟有较大区别。艺术专业在学科归属中过去长期被置于文学门类艺术学一级学科的框架之下,自然有不同于体育相关专业的诸多要求,体育院校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人才和学术储备必然有所欠缺。而且专业的学术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生态在不断变化,因而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前路存在一定风险。何况,此类专业开办之初的社会影响也极其有限,欲在整个大艺术教育领域中崛起,欲在潜在的艺术生源中占到理想的份额,体育院校都须假以时日。
然则时不我待,“发展才是硬道理”,体育院校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学科和专业发展。我国经典教育学著作《学记》中指出:“人为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救失”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其实也是相关体育院校办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与原则。
对照与省察这段话所说的“多、寡、易、止”,体育院校均可入座。就体育领域而言,这些院校人才济济、成果丰硕、拓展面广,可谓之“多”。反观其他领域尤其艺术方面,则基本上是人才短缺、资源贫乏、经验鲜有,只能称“寡”。就“易”而言,意味不停变化,缺乏稳态,体育院校近年在新专业建设上正是不断投石问路、多方突围。而“止”所指,则是固于现状,进取不足,体育院校有的也是故步自封,不敢越“体”字一步。整体来看,这里的“多”似乎完全是好事,但实则不然。“多”有时障人耳目,让人耽于安乐,加之“窄河竞渡”,势必容易“翻船”。后三者似乎负面较大,但也可朝好的方面转化。
比如,“寡”有时就能激励人,鞭策人,促其“穷则思变”;“易”有时也让人多思且勇于行;“止”则多有规范,便于事物在有序中摸索新生。总而言之,在“多、寡、易、止”方面,体育院校比之他校是各有其长,也就是“长善救失”所说的“善”;但体育院校也有许多不足,即“长善救失”中的“失”。体育院校要办好艺术类专业,不能只囿于专业,而要将专业的生存、发展与学科整体建设和发展相融合。要在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和专业发展取向,凝聚学术队伍和专业人才,构建学科平台和专业基地,积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等四大方面,对学术生态和办学资源进行准确、充分地评估,把握“善”找准“失”,并且秉持“长善救失”理念进行建设,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从而增强学科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协同发展: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总体目标及愿景
1专业内涵定位
如果说理念是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那么定位则是通向发展目标的起点。虽然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目前普遍已经历了一轮学生就业的考验,但专业内涵准确定位问题现在仍然不可回避。关于艺术类专业的内涵确定,目前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现在独立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以及综合大学创设的艺术类专业,主要涉及西洋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芭蕾、现代舞、中外戏曲、播音与主持,以及与电影电视相关的艺术形式等等,这些是相关院校传统和经典的专业取向。为了行文方便,我们称之为“经院艺术”本位。第二种是体育院校目前广为采用的“体育艺术”取向,包括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表演,同时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也主要靠向体育节目播音与主持方向、广告学专业靠向体育广告方向等等。这种情况可说是“亦体亦艺、体艺结合”,“任何一种运用艺术手段方法来展示体育运动特征的都可称之为‘体育艺术’”(见《2006年全国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发展研讨会会议记录》)。
本文将这种内涵定位取向称为“体育艺术”本位。笔者认为,在上述二者之外还应有第三种取向,那就是“泛艺术”本位,即专业内涵宽泛,可以是“经院艺术”与“体育艺术”并存,也可以是某些艺术形式的融合。比如体育院校的舞蹈专业就可既设体育舞蹈方向,也设民族舞蹈、芭蕾方向;艺术院校也可以有健美操、体育舞蹈方向,如此等等。
2“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
各种艺术取向并存和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文化多元与融合的总趋势,同时又是社会多元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必然。反映在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上,就是“泛艺术”本位的出现。在“泛艺术”本位的理念之下,各种艺术形式乃至各种专业取向都有自己的存在空间,这有点类似于某些动、植物在一定的生物群落中各有自己的“生态位”一样。
例如有的热带雨林,植物可分五层,上部三层为不同高度的乔木,低处为灌木和草本植物。然而各层生长相安无事,每一层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物种处于“和谐共生”状态。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与其他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之间也应这样,可以在生源方面各有侧重,就业取向也可以各得其所,而不是我必须有意侵占你的领地,你必须把我斗垮。此外,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之间也存在资源竞争问题,但同样应取“和谐共生”之道。
3“协同进化”的发展之道
“和谐共生”并不意味不存在竞争。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与校内其他专业之间,各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之间,体育院校与其他艺术院校之间,都存在着竞争。从生态学理论来看,竞争有“干扰竞争”和“利用竞争”。“干扰竞争”是一种对广义资源的直接竞争,是一种竞争各方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利用竞争”较为隐性,即一个物种所利用的资源对另外物种也非常重要,但两个物种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在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面临的竞争中,大都是“利用竞争”,但“干扰竞争”并非完全没有。无论是哪种竞争,体育院校的发展都应以“协同进化”作为目标,以这些竞争促使自己发展,而不是有意去打击别人。
“协同进化”在体育领域再普遍不过,比如瑞典乒乓球运动员瓦尔德内尔之于中国乒乓球运动。是中国选手的灵活、快速,逼出他的刁钻多变,而他的“游击战术”又逼出了中国选手的全面和沉着,如此交互影响,才使乒坛异彩纷呈。又如优秀的裁判员和优秀的运动员,也是协同进化的。例如运动员有时会玩弄技巧蓄意犯规而挑战裁判的“法权”,但精明的裁判以丝丝入扣熟悉规则、胸有成竹应对变化、明察秋毫识破“骗局”来予以回击。毫无疑问,精明的裁判是运动员造就的。反过来,面对洞微知著的执法者,哪个运动员敢走偏锋呢?只有苦练功夫,以技取人才是正途。
由此看来,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不但不必担心其他艺术类专业的发展,也不必担心校内其他专业发展,反而要促使他人发展,关键是要以自己更好更快的发展,以及实力和特色的凸显来实现“协同进化”。否则,在竞争中就会处于颓势,并有可能走向衰亡。“协同进化”可认为是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模式。
结语
“十五”、“十一五”教育和体育发展规划期间,艺术类专业在体育院校勃然兴起,使体育学科、专业建设及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此现象之所以出现,有其客观原因和特殊的动力机制,即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社会生态。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政策环境、体育和艺术自身的性质与特点等三大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有利乃至催化艺术专业出现的因素。
艺术类专业在体育院校基本上是短时勃兴的,必然有其先天不足;而且专业的学术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生态都会不断变化,因而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前路存在一定风险。唯有以发展为主轴进行学科、专业建设,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才能自立于学科之林。其发展应该以“长善救失”为核心理念而贯穿较长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应遵循“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求得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以“协同进化”为发展模式而开展校内各专业之间及校际相同专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才能最终实现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