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社会对高素质体育指导员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延边体育运动学校积极借鉴国际先进职教理念,构建“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知识面宽,应用性强,专业化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定位人才素质结构、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双素质型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系列实践,有效提高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
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的参与者、健身活动的组织者、健身技能的指导者、科学健身的宣传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需要一支“一专多能、文武兼备”的复合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队伍。为此,延边体育运动学校加快转型发展,面向社会,突出应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为“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道路。
一、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背景下,人们的健身意识日益增强,体育健身活动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1]。同时,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为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群参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内容[2]。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学生想成为“文武兼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而目前,职业院校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目标尚未随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而主动进行适应性调整,仍以传统经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培养出的学生体育理论基础薄弱、运动技艺生疏、管理能力一般。学校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多样化的社会需要脱节,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脱节。
(二)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实践教学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调查显示,体育类职业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组织管理型的占72.4%,技能指导型的占27.6%[3]。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岗位,但学校的实践教学还不到总课时量25%。造成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重视不够。认为学校的重点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二是,企业积极性不高。因为存在人才培养周期长、人才留不住的问题,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并不高[4];三是,办学条件受限。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实践教学所需的设备和场地严重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四是,“双素质型”师资匮乏。具有“双师型”证书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的实践教学手段乏善可陈。
(三)“双素质型”教师匮乏
“双师型”教师分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技能娴熟、实践教学水平较高、岗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双素质型”教师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在职业院校开设的较晚,“双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缓慢,人才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多来自运动训练或体育教育等专业,缺少实践教学的历练,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不强。教师的实践技能较弱、实践经验匮乏,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势必影响指导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课程设置亟待调整
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是,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一些新项目、新技能不断涌现,但教材没能将这些新内容及时融入到课程设置建设中。课程内容单一,技能项目陈旧,没有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点;二是,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在相关课程设置与开发时没有深入调研,没有征得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的建议,理论课时比例较高,忽视实践实训课程,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
“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延边体育运动学校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需求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教学模式为方法、运动技能专业化为核心,以培养一专多能、文武兼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为目标。按照体育基础理论学习(教室)→运动技能学习(学校、基地)→实习、实训(社会)→总结与理论(教室)、技能学习巩固(学校、基地)的程序,达到从理论提升到实践提升的小循环。通过社会实践→学校实训→实习→学校技能实训→社会技能实训实现大循环,使学生在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上融合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专业化”是针对专业知识构成和社会实践应用能力而提出的。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角色,在专业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技能上要有深度、有厚度,有坚实的专业支撑。在具体的组织管理、实践指导上,要把成熟的理论和过硬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的技能指导和科学管理之中。其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体育理论水平,高超体育运动技能,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队伍,为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四个结合”教学理念
树立开放的教育教学观,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重点突出“四个结合”。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具有扎实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高超运动健身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教与学”结合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挖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二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构建互动式课堂。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形式;三是,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建立纸质、声音、电子、慕课、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2、“学与练”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走进实训教学基地,实现从理论提升到实践提升的小循环。3、“课上课下”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技体育比赛和组织群众健身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4、“校内校外”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施“学校+县市”办学模式,即学生在完成理论课、技能课和校内实训学习之后,深入街道、社区、乡镇和健身场馆,身份由学生转变为老师,亲自实践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校实训→实习→学校技能实训→社会技能实训实现大循环。
三、“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途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人才素质结构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方面所采用的传统培养模式,导致了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出现了只懂体育理论、不通运动技能或只通运动技能、不懂体育理论,也不懂体育组织管理的“瘸腿”现象,难以满足社会对体育指导员人才的需求。鉴于此,延边体育运动学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定位“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素质结构要求。在知识结构上,应当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体育运动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与社会体育工作相适应的科学健身、运动损伤与防治、人体机能测定和评价方法等知识;在能力结构上,应当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所需的思维技能、身体技能和技术技能,具有独立开展体育组织管理、讲授体育理论、传授健身技能、指导群众健身以及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服务与管理能力;在素养结构上,应当具备涵盖思想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在内的全面的个人素养和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二)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是把培养目标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5]。“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构架,注重应用性、突出专业性、兼顾通识性,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建立模块化、个性化、灵活化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调整体育理论课程,设立体育工作规范理论群、体育基本知识理论群、运动健身指导理论群、体育组织管理理论群,形成了与当今体育发展、社会体育需求相衔接的理论课程体系。在专业类核心课程中,增设瑜伽、街舞、动感单车、普拉提、跆拳道、武术等富有专业特色的技能实践课程,理论与技能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发展。形成了“应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为支撑”的特色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互连接的整体,取得了“行业对口、学生喜欢、企业对接、学校满意”的良好效果。
(三)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评价是教师专业化的方法之一,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可行途径,是确保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机制[6]。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延边体育运动学校构建了“专家+同行+学生+社会+自我”的教学评价模式,按照“学生评教”服务于“学”,帮助学生发展;“同行评教”服务于“教学”,支持学生发展;“专家评教”服务于“教”,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自评”服务于“教”“学”,成就学生发展[7];“社会评教”服务于“应用”,助力学生发展的多元参与教学评价的理念,创新“五位一体”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模式。实现教学评价标准差异化、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评价工具科学化、教学评价过程公平化、教学评价结果公开化,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
(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助力专业能力提升
实践教学体系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在延边州体育局和县市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单项体育协会、健身休闲等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18个,实行“学校+基地(县市)”模式,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培训相融合。通过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组织管理实训、顶岗实践等手段,加强模拟场景与实景教学,完成参访见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任务,达到“学与练”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形成“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社会实践基地为辅”的集约式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
(五)培养“双素质型”师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团队知识结构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开展1+1教学。要求体育理论课教师必须兼任1项运动技能课教学,杜绝重学科理论、轻专业实践现象的发生;二是,开展教师“一带一”帮教活动。选派“双师型”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发挥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基地开拓中发挥作用,通过实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三是,聘请单项体育协会、企业精英、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协助青年教师完成体育实践课程教学;四是,取得体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建立职业资格和专业教育的认证对接机制;五是,组建以应用型人才为重心的教师梯队,优化“双素质型”教师队伍结构。
参考文献:
[1]武传澍.延边州体育产业SWOT分析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6):111-113.
[2]杨春歌,潘树坤,武传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通话师范学院学报,2015(6):116-119.
[3]杨帆,武传澍.延边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1):108-110.
[4]刘佳,林颖.新产业体系构建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9):105-109.
[5]尹宁伟.培养目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10-13.
[6]庄可.职业院校教学评价的实施困境与应对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8(6):57-64.
作者:武传澍 李德基 尹国志 单位:延边体育运动学 延边州教育学院 延吉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