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体育教学中健康素养的追求及实现范文

体育教学中健康素养的追求及实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育教学中健康素养的追求及实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学中健康素养的追求及实现

自古以来,健康一直是人们始终不变的追求。21世纪,健康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主题。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大有可为。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体育教学更应当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作为其终极追求目标之一。

一、健康与健康素养的质的规定性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所谓健康就是“无病”。《说文解字》对“健”字的释义为:一个人腰身高大魁梧、强健有力;对“康”的释义是:一个人俯身拿水桶在井里打水。从本意上而言,所谓健康就是指人的体型高大、健壮有力。在我国古代,“健康”主要指生物学意义的健康。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标准的、更为科学的认识。一般认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完好或完善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尔后,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将“幸福感”、“道德健康”纳入健康范畴,进一步扩展了健康的内涵,甚至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提出“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这样,人们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的不同维度对健康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从而形成了现代多维度的健康涵义。现代多维度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或完善的状态。健康可以分解为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情感态度为特征的心理健康,以思想品德为特征的道德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由此可见,健康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健康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1974年,SimondsSK在《健康教育作为社会政策》一文中首次提出“健康素养(healthliteracy)”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才逐渐开展对于健康素养的研究,但至今,国内外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素养的释义为:“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2008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首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将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健康技能”。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将健康素养的内涵规定为:健康知识和理念(或意识)、基本健康技能、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其中,健康知识和理念的基本要求为:正确认识健康的内涵,懂得健康的重要意义,树立终身健身、健康第一等理念(或意识),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如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急救自救知识);健康技能的基本要求为:掌握健康的基本方法,关注健康信息,能够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培养基本健康技能(如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远离危险物);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基本要求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健康促进活动,养成正确处理健康问题的科学态度(如健康观、健康价值观、积极与乐观的健康态度),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和健康促进活动的良好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健康素养并不只是包含单纯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系统,不仅涉及人的认知领域、心理领域,而且直接涉及人的动作技能领域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领域。真正的健康素养是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体育培养以及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且主要是通过体育运动综合表现出来的。同时,健康素养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演变与发展之中,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深化而发展。

二、健康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三大核心素养之一

无论是教育,还是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其原点与终极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一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大要素。个体的健康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变量,而且是个人、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体育教学因具有独特的健身功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个体的受教育年限和健康素养之间的相关性已为有关研究所证明,教育无疑是影响个体健康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健康素养的提高从来都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尤其需要教育的引导与指导。同时,个体健康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终身渐进的过程,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积极、有序开展健康教育,形成系统的、可行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在这一学校健康教育体系中,体育教学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和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其终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神圣使命以及终极目标。体育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不仅仅传播健康信息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应用健康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健康技能与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

三、健康素养是体育教学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本质要求

任何学科教学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在我国,有过运动教育思想占主导,也有过体质教育思想占主导,但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基本上是以竞技运动技术的传统为中心,竞技体育项目始终是体育教学的主角,体育教学方法大多是从提高运动技术角度考虑,体育活动项目缺乏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致使不少学生把体育课视为一种“附课”,是文化课的调剂。体育教师无论是上体育课,还是指导学生团队训练,都属于运动技术工作,然而,运动技术毕竟仅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正确的体育指导思想或主旨,所有的运动技术就会等同于一套套类似动物本能的肢体操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必然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心灵空虚”的书呆子。体育究竟是什么?体育教学究竟追求什么?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是体育教学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我们认为,体育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原点应当是人,是人的素养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无疑要强健体能,但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健身只是体育教学的起点与基础,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强健体能,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是要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作为人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而且是关涉整个国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的基础。培养与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是体育教学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本质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要在学校教育中切实负起学生健康的责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助其掌握运动技能的重担。”此时,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才有了一个权威的统一的说法,这就是“健康第一”。其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并非《决定》首创。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才是我国“健康第一”思想的首创人。他认为,旧教育是培养“人上人”,而新教育应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而人的身心合一、身体健康则是精神健康的基础。他认为,“‘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因此,健康是教育和生活的出发点,是德育和智育形成的基础,而“健康的体魄”是“生活教育的五目标”的首要目标。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再次重申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体育教学要达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学习领域目标。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是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学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根本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应当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以增强健康为主线,重视健康素养,关注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改善,淡化竞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强身健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走出一条真正深受学生欢迎的、且能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的“健康之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健康素养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发展学生的其他素质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缺少健康素养,就意味着综合素质必然是残缺的、病态的。体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就必须从以竞技技术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位,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健康第一”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素养为追求目标,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独特功能,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健身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按照学生健康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形成技能,而且要将教学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健康的意义,积极、自觉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生活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真正落实每一个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发展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健康素养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

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与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人们聚焦的热点词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被界定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三大领域,其中的健康行为被界定为“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可见,健康素养成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然而,在现实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并不乏见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主,忽视了学生健康素养发展的需要;有的体育教师无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体育课视为学生“活动课”,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有的体育教师和学校或考虑体育项目危险较大,或借口场地不足和没有相关器材,或学生不感兴趣,随意“叫停”应当开设的体育项目;有的体育教师只重视少数学生的体育竞技比赛项目的训练,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学“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凡此种种,都有违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健康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体育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健身意识,培养运动的兴趣与爱好,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通过丰富多彩、科学文明、蓬勃向上的体育运动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掌握健康技能,提高健身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对个人健康和躯体健康的责任感,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改善身心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逐步养成良好健身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而奠定坚实基础。如果说“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健康素养理应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惟有体育教师清醒而正确的认识,扎实而果敢的教学实践,才能缩小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体育教学“健体”“育人”的教育功能与文化价值。

作者:范蒙蒙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