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育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复兴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体育教育肩负着传授体育知识、传承体育文化、培育体育精神的重任。目前体育价值导向迷失,导致了体育教育工具性倾向、功利性膨胀与人文价值缺失等异化现象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的发展,体育教育应尽快回归到体育价值本位。通过文献研究法提炼了席勒、康德等人美学和哲学思想中的游戏思想,归纳出游戏的4种内在精神:自由精神、秩序精神、体验精神和无功利精神,并以理性思辨的方式论证了游戏与体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相通的精神气质。提出“游戏精神”应是体育教育追求的本意,将游戏精神渗透到体育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体育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这是体育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更是破解目前体育教育发展瓶颈的根本驱动力。
关键词:
体育教育;游戏精神;游戏;人文精神;体育教学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实现身心自由与全面发展的活动[1],其内在蕴涵着普适性价值和永恒人性。目前体育异化严重,体育成为名利场、成为投机倒把的工具、成为政治手段,成为依附在一些社会目的上可有可无的附庸。这些现象是体育价值迷失和体育精神消亡的外在表现,其背后是体育边缘化的趋势。体育教育肩负着传播体育运动、传承体育文化的重任,应通过体育教育引导学生将体育内化为人的本质需求,成为人的生命意识[2-3]。如果体育教育也随波逐流,丧失精神价值追求,将扼杀体育的未来和希望。复兴体育教育中的“游戏”精神是振兴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要求。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以2004—2015为检索年限,以“游戏”“游戏精神”“体育教育”“教育”为关键词,以核心期刊为来源类别在中国知网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本研究主题需要对116篇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其中30余篇重点参考。提炼了席勒、康德、伽德默尔、赫伊津哈等人哲学思想中的游戏思想,归纳出游戏的内在精神,并以理性思辨的方式论证游戏与体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相通的精神气质,提出体育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以及破解目前体育教育发展瓶颈的意见和建议。
1体育教育中游戏精神式微反思:工具性倾向、功利性膨胀与人文价值缺失
1.1工具性倾向所谓体育教育的工具性是指体育教育不是目的自身,而是达成其他目的的工具。一方面,运动技能是参与体育运动的基础,但是体育教育中出现了唯技术化的倾向,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教学概莫能外,以至于大学体育课内容只是中小学体育运动技能的简单重复,这种唯技术现象严重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尴尬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体育教育施行并不严格的软性教学,用快乐“行贿”,又严重损害了技能学习的系统性。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运动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这种饮鸩止渴施粥式的教学逐渐磨灭掉了学生对体育最原始的兴趣和爱好。于是,运动技能又重新回到体育教育的核心位置,体育教育只作为传授技能的工具,让自身呈现出轮回式的迷茫。另一方面,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中长跑重新成为体育教育重要内容,但当前安全事故频发,中长跑又成为鸡肋,中长跑在学校体育中去留的争论更多地都是从工具性角度出发。同时体育成绩成为评价学校、学生的重要指标,学校体育又沦落为校方和学生博弈、权衡的工具,成为依附在“健康”“体质”上的槲寄生。众所周知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多元而复杂,体育确实能促进体质健康,但唯有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促进体质健康。体育不仅是体质的增强、技艺的传习,更重要的是道德和智力的培育,仅仅作为手段工具的体育教育,将体育教育等同于技能传授或与体质达标简单粗暴地相捆绑,只会损失体育教育在国人心中的价值。当前体育教育的非单纯目的过多,内在不自由,外在不独立,作为工具的体育教育,必将对功利趋之若鹜。
1.2功利性膨胀自然只给予我们作为人的生理基础,而教育是将生理人变成全面人的过程。功利主义的缺点在于只是从行为的结果而非从行为的目的或行为过程本身来评价行为,功利性的体育教育重结果而轻过程,将外在功利性目的凌驾与受教育者心身全面素质提升的目的之上。目前体育成绩在升学考试中权重增大,又出现考试考什么学什么,考前突击,考后抛弃的现象,部分家长从小培养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也并非从其兴趣爱好出发,而是瞄准易于考试中体育加分项目等;更有甚者,学生为了体测成绩过关迎合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如获取奖学金)徇私舞弊,替考代考;个别学校为了学校的名誉,个人的政绩等功利性因素,对学生体测成绩弄虚作假。可见,一旦功利性膨胀,这种单纯的以促进为目的,将体育纳入升学考核、毕业考核体系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体育教育沦为“达标”的手段。随着功利性无限膨胀,体育教育面临着人文价值缺失的现状。
1.3人文价值缺失人文是指与“自然”相对的一个宏大范畴,在人身上,有其自然的属性,亦有其人文的属性,后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的体育与动物的运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中必然也必须充盈着人文的精神,而体育中人文精神的多寡则是体育境界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即使是在职业化的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职业风范、修养修为,以及他所诠释的运动精神、美感与运动成绩同样重要,如同网球界的费德勒、篮球界的乔丹对网球运动与篮球运动的推动与升华。在当前的体育教育中,我们缺乏对自然属性强身健体目的之上人文关怀的诉求,忽视了通过体育活动对沟通技能的锻炼,对意志力的磨练,对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公平价值的理解,对人体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追求,以及体育运动对人精神和心灵的塑造。另外,从健康角度出发。每个人都有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自然权利是天赋的和不可让渡的。只有真正拥有了健康的生命,才能尽可能多地去追求、兑现自然给予的权利和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因此健康是一个人维护尊严的重要保证。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通过规律体育活动收获体格上和精神上的健康从而更容易地维护人的尊严。教育本应广泛弘扬人文精神,让其深入人心,认识真、走向善、体验美,以实现教育人性化的追求[4]。但目前体育教育中对于体育内在的精神和文化挖掘不足,忽视了体育中人文精神对培养“完整人”的重要作用,导致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总之,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体育教育只停留在对体育技能的简单传授,和体育活动形式的单一复制,既没有从体育本身出发,挖掘体育运动背后蕴含的深刻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也没有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对学生体育人文价值的引导与培养;无法让学生体悟到体育运动的真正魅力。以至于兴趣的培养,爱好的形成只能成为目前体育教育的目标口号,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终身体育的实现更加成为无法完成的终极目标。
2体育中蕴含的“游戏精神”
体育教育的工具性倾向、功利性膨胀及人文价值的缺失造成了各种异化现象,都是体育教育中游戏精神式微的表现,体育追求人类身体自然的回归[5],要想回归到那种纯粹、简单和快乐的人类本质活动,必须从对体育中蕴含的游戏精神开始溯源[6]。游戏是一种古老、普遍而又内涵丰富的人类生命活动,游戏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7]。游戏与体育具有很多共通之处,游戏精神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维度,从游戏的视角对体育运动进行辨析有助于把握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游戏精神体现为自由精神、秩序精神、体验精神和非功利精神。
2.1游戏精神的内涵
2.1.1自由精神席勒认为游戏使人成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以达到形式与自由的统一,驱动着人形成人的完整性[8]。“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9]214。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艺术的分析认为,审美活动具有游戏的本质,“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作自由的,后者也能唤作雇用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像只是游戏,……。后者作为劳动,……”[10]149。游戏是以自由为指向的活动,其实质是实现主体思维和心灵的自由,游戏者被游戏内在精神所吸引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之中,抛开一切外部影响,严肃而认真投入其中,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由,发挥了潜能,进而获得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满足,最终实现思维和心灵的自由。可见,自由是游戏体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理念,自由是游戏精神的本质属性,失去自由的“游戏”活动,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纯粹的游戏,只能称之为任务。中国古代道家的“逍遥游”是一种超越束缚、与自然同一的精神领域活动,主要突显的也是主体的精神自由[11]101。
2.1.2秩序精神赫伊津哈在对各类社会现象游戏成分的分析中强调任何游戏都有一个毋容置疑的规则,在游戏活动中游戏者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游戏规则,当游戏任何一方违反了规则,游戏就戛然而止,认为遵守规则是游戏的本质[12]56。人类对真善美普遍的认知和标准,就是其潜在的规则,即便在残酷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战争规则下,也渗透着人类对规则背后潜藏着对永恒人性的尊重和追求。规则之所以在游戏中不容怀疑,是因为规则下潜藏着不可动摇的真理。规则营造的自由展示自我的氛围,满足了人类对自由的本质诉求,吸引着游戏者积极参与其中。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实质是根据双方水平,通过规则建立一个比现实更虚幻的公平情境,确保游戏者在游戏情境中自由发挥。近些年国际体育组织在规则修订上一些特定倾向,以及多个体育强国推行包容性发展体育策略,不仅不是对公平公正的挑战,而是对竞技体育中秩序性游戏精神更加深层的解读。秩序精神是游戏自由精神的有效保障。
2.1.3体验精神本体游戏论的代表人物伽德默尔认为,“游戏并不是在游戏者的意识或行为中具有其存在,而是相反,它吸引游戏者进入它的领域中,并且使游戏者充满了它的精神。游戏者是把游戏作为一种超过他的实在性来感受。”[13]141游戏吸引游戏者进入到他的领域中,游戏者在体验过程中,通过游戏者的体验展示游戏本身。体验给一切提供了可能,体验精神将包罗万象的游戏呈现到游戏者面前,让游戏者体会到游戏的魅力所在,并沉迷之中,达到主客交融,物我两忘的游戏境界,完整地表达游戏的全部。体验为游戏中的自由插上翅膀,成功翱翔,是体验画活了规则,形成了秩序,也是体验为文明打开了一扇窗,并浇灌着文明在游戏的摇篮中生长。因此体验精神是开启游戏这个万花筒的金钥匙。
2.1.4非功利精神“游戏”的英文可以表述为GAME,也可以表述为PLAY,前者体现了游戏的规则性、竞技性,而后者体现了游戏的娱乐性与非功利性。PLAY的本质在于体验,不计较输赢,不计较得失,它不是以结果而是以过程和体验为价值取向。另外,PLAY没有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和目标要求,没有工作的严肃性和义务性特征,但PLAY并非就是不严肃的,而是只在意游戏活动的本身过程,在具体PLAY的过程中,只遵从游戏内部规则,通过完成游戏本身,在现实中愿望的满足,智力的发展等一些外在目的的实现,是游戏在完成自身目的的同时,顺其自然地促进了身心的发展,满足了情感的需要。我们也不排除,确实有目的不纯的游戏者,但游戏本身是无功利性,也正是这种无功利性,让众多的游戏者置身于游戏本身,不断的超越自我。中国古代墨、法两家的“非乐”观,对过分强调游戏娱乐性的游戏态度进行了批判,以为游戏是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这种理解强调了游戏的娱乐功能,但是相对比较狭隘。儒家的“游于艺”则肯定了游戏在人格培养中积极作用,比较注重游戏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游戏的教化功能。[11]87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游戏,纯粹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应该体现这些游戏的非功利性精神。赫伊津哈通过阐述各种社会现象里的游戏精神,游戏成分以及游戏表现,认为“真正而纯粹的游戏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之一”[12]7,认为“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12]5。总之,将游戏只局限于休闲娱乐一些活动形式是对游戏狭义的理解,游戏还应该包含其活动形式背后蕴含着抽象的思想价值和深层的价值取向即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游戏的灵魂。
2.2游戏精神是体育的重要内在价值取向体育来源于生产劳动,与游戏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体育就是一种游戏”的结论可能过于武断,但我们在认识体育内在本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体育中蕴含着诸多的游戏属性,体育与游戏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词源学上看,“希腊语中后缀-inda来表达儿童的各种游戏,如儿童打球(sphairinda)、拔河(helkusinda)、掷铁饼标枪(streptinda)”[12]32,古希腊的体育活动被定义为游戏。英文的“Game”有双重含义,其一为运动,如OlympicGames(奥林匹克运动会),其二为游戏,体育与游戏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
2.2.1体育是自由的游戏源自于人类的天性,是自然纯真的表达,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体育始于身体的本能和自然的冲动,最开始只是回归动物本性的自然和一种寻找快乐的手段[5],自由是游戏的真谛,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人对心灵的反思。同样体育是一种通过练习,达到身体机能的变化,实现自我超越,体现的是生命对自由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正展示的是有限生命对无限精神的超越,而这种精神实质是游戏精神的表现。
2.2.2体育讲秩序各种体育运动是通过游戏归纳和整理出自身的运行体系,并上升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各类运动最开始只是纯粹简单的游戏,人们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制定规则并充实其内涵,逐步发展为现有模式。因此从游戏的角度解释,体育活动就是游戏活动本身隐含那些最为实在的,自然的文化和行为内容[6]。追求公平,是体育永恒话题,一些体育项目的规则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文化的变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任何规则的变迁都不能逾越其最根本的秩序精神,遵守规则是体育恪守的基本原则。
2.2.3体育讲秩序体育重视体验。体育不仅是躯干的运动,也是心智的运动。正如游戏者在游戏中渴望获得一种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感,运动者在体育中同样渴望收获精神层面的快乐与充实。针对于普通的体育参与者来说,参与体育活动不具备强制性,人有趋乐避苦的本能,参与体验不佳,都会选择放弃。对于以体育为职业的人来说,体育如果不能给他带来良好的体验,那么体育仅仅只是他的一份工作而非一份事业。倘若体育失去了游戏的体验性,将无法与参与者形成心灵上共鸣,必将沦落为工具,难逃边缘化的命运。
2.2.4体育讲秩序体育是非功利性的。自古以来体育比赛胜负大都伴随着荣誉尊严或金钱,体育好像都具有功利性。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需要赋予体育一些特定模式,通过一些外在功利的激励发挥其社会功能,但它不仅仅是资本或政治的手段,更要成为自身的目的,锻造肉体,培育精神[14]。我们不难发现运动员在比赛过中获胜,也必须抛开外在杂念完全置身与体育中才能克敌制胜,才能让比赛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让体育观众通过观看体育比赛获得一种纯粹的快感。目前体育中出现黑哨、兴奋剂等功利性异化现象也正是竞技体育发挥其外在目的时与内在精神失衡的表现[14],因此体育本身无功利性。传承发扬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体育教育更应该强调体育的非功利性精神,要学生关注体育本身,而让学生们以游戏的态度面对学习,通过这种游戏的体验与体会以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总之,运动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体育,是因为活动蕴含了游戏精神,自由精神是本质,秩序精神是保障,体验精神是基础,无功利精神是精髓。
3复兴体育教育的“游戏精神”:应注重游戏精神的渗透和弘扬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还肩负着传承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重任。体育精神是隐藏在具体体育运动项目背后抽象的价值追求,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又超越于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口号,“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不气馁,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倡导在无功利性精神前提下,关注体育运动本身,在体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以达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其实质是游戏精神的具体表现。
3.1体育教师应当注重游戏精神弘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体育教师对体育精准的认知能积极地引导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当前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真实存在,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等现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法达到精神上、心灵上的共鸣。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人们喜欢体育,是喜欢体育带来的一种纯粹的身心愉悦的游戏体验,体育教育应该回归到最纯粹的体育本身,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能学到体育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沉浸在纯粹的游戏快乐中,在快乐中感受自由,在自由中体悟公平,在公平中崇尚良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体育活动背后深刻的游戏精神,将游戏精神渗透到系统体育知识之中,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以超越自我的自由精神面对学习中的枯燥和困难,无功利性面对考试结果,引导学生理解体育规则隐含着的公平正义以及规则背后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在运动过程中学习交流、合作,促使学生感悟到体育的乐趣和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进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2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游戏精神的渗透大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中心”并强调游戏在儿童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目前这种应用更多地强调具体的游戏活动形式,游戏被作为工具广泛讨论,企图利用游戏的娱乐性,活跃课堂气氛,作为体育课堂开胃小菜,学生从开始积极参与到逐渐应付了事,游戏作为活动形式只是成为利诱学生的手段,并没有改变目前体育课本质特性。现行的体育教育不缺少游戏活动,但是忽略了游戏活动形式背后的精神,缺少游戏精神的渗透和激发,游戏教学只有其形但无其神。所以在体育教育具体环节不能局限于游戏活动形式,应渗透着游戏精神。1)教学内容安排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并且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能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移植。各个年龄阶段学生具有不同特点,对教育内容的要求也大相径庭,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主要目标,尽可能地与学生产生心灵上共鸣。例如中小学阶段将学习内容植入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大学生正是处于开始弃细节,积极地使用原理、自由应用知识的综合运用阶段,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过多地注重知识的细节,应该在保证科学系统的原则之下,打破知识分类的局限,增加各类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对综合全面。体育课不仅仅传授运动技能,还传播运动理念,以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运动常识、运动损伤等,让体育学习内容与生活结合,潜移默化地将体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知识,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2)教学组织与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组织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近几年的市民马拉松比赛报名火爆,其主要原因在于“轻结果、重参与”的活动设计和组织形式,更多地强调参与者的“自我超越”这种组织形式顺应了大众“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促成了市民马拉松项目迅速蹿红,同时也发展大批群众参与到长跑健身的队伍中来,并将长跑运动纳入到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举一反三渗透着游戏精神的体育教育,并不是设计几个游戏活动这么简单,而是从学生的身心需要出发,通过教学设计和组织,创建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以开放自由的心态,以游戏的态度投入到具体学习内容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目标,在过程中发挥潜能,超越自我,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渗透着游戏精神的任何形式的活动、学习都能成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形式和方法,同样拥有游戏态度,什么形式的活动都能被参与者披上游戏的外衣。3)教学评价应当贯彻游戏精神。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将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的环节同样应该贯彻游戏精神。例如大学生处于综合运用知识阶段,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评价。一些专业院校“汇报演出”式期末考核,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鼓励学生充分综合利用各类知识,引导学生团结合作,发挥其潜能,在过程中也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和促进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这种灵活的评价机制就是充分让学生发挥其思想游戏的特点,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思维游戏中锻炼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一系列能力素养。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同样可以借鉴“汇报演出”的游戏模式,减少对学生现有知识的考核,增强对知识运用能力评价,引导学生对体育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如表现难美型运动课程,团体表演或编排,能更准确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抗型运动课程中,团体比赛或个人比赛更能加强学生对规则,技战术,以及赛事组织等体育知识的理解应用等等。总之,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应从各个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本着弘扬游戏自由精神的原则,通过评价内容本身吸引学生无功利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就像做一个团队游戏一样,充分发挥每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尊重规则,学会交流合作,并正确地面对竞争、压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内在本质。
综上所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发展,因此体育教育应该从人性出发,模仿游戏的逻辑结构,贯彻游戏的内在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从体育活动本身需要出发,进行相互交流,团队合作,积极面对竞争,在运动过程中体验自由,享受自由。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内在精神感悟反思,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游于“艺”,又不偏执于“艺”,入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的游戏精神。让体育成为教育载体,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态度体验生命、享受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让体育成为人的生命意识、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4结束语
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说过:“游戏与文化实际上是难分难解的。”[12]7古老的运动通过游戏的手段将自由精神,秩序精神,体验精神和无功利精神等“游戏精神”普适的价值和品质植入到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体育特有的文化。体育教育要传承体育文化,培育体育精神,就应追溯到体育背后蕴含着最纯粹、最本质的“游戏精神”。在体育教育中弘扬游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游戏精神,培养学生以游戏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促进式微了的游戏精神回归当代体育教育中。
参考文献:
[1]陈家起,孙庆祝.游戏精神引领下的体育课程与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96-99.
[2]杨韵.后哲学文化演进中的体育哲学:基于理查德•罗蒂哲学思想的探究[J].体育科学,2011,31(7):92-96.
[3]杨韵.体育的生命冲动与意识绵延: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体育本质解读[J].体育科学,2011,31(3):87-92.
[4]杨建朝.论成“人”视域中的认识论教育自由[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2):15-20.
[5]刘欣然,李亮.游戏的体育:胡伊青加文化游戏论的体育哲学线索[J].体育科学,2010,30(4):69-76.
[6]刘欣然,张学衡.对游戏与体育本质精神的哲学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0(3):21-24.
[7]刘欣然,张学衡.基于游戏理论的体育哲学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39-43.
[8]杨韵,邹玉玲.游戏冲动:席勒美学思想观照下体育的审美本质[J].体育科学,2013,33(1):89-93.
[9]席勒.席勒散文[M].张玉能,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10]康德.判断力批判[M].上卷.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1]李屏.中国传统游戏研究—游戏与教育关系的历史解读[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12]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M].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1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译文出版社,1999.
[14]孙玮.竞技中“游戏精神”的遮蔽及其教化[J].体育科学,2011,31(1):89-92.
作者:彭艳芳 朱荣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