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范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是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以高校体育为试验田、根据地,逐步探索出适合学校体育发展的路径。

1.1高校体育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大多围绕传授体育竞技技能编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常年不变,没有体现出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培养真正需求的内容,与时代不符,实用性较差。另外,体育教材的编排多数以运动项目的单项教学和训练为主,脱离了现代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参与需求。最后,教材的创编没有考虑到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依据教材知识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高校体育教学踏步不前,只注重灌输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课的练习强度和密度,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2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模糊高校体育教学,首先就是要设定教学目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实施中未能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耦合,未能把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未能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运动项目及运动理念结合起来,无法较好地实现学生个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高校应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设定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也应趋向于健康化、个性化和终身化。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其掌握一至两种体育技能和终身锻炼方法,是实现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从社会价值转向个人价值,多元化转向自主运动能力培养的有效方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不畏困难积极进取,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的体育专项课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向大学生传授相关的技术技能,有些课程也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教学的目标仍有待明确。

1.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老化单一多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一直延用传统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配合着“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总结讲评”来完成体育教学工作。譬如,在准备部分中,体育教师大都采用热身活动,如慢跑、行进操、徒手操、双人操等。这种固定的模式一成不变,虽然达到了一定的锻炼效果,但会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的负面影响,使其逐渐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这种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结构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体论的执行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单纯传授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虽然教学过程看起来统一而规范,但缺乏学生个性和特长的针对性,很难实现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情感体验和愉悦身心的需要。

1.4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较少、授课质量差多年来,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误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要学习运动技能,通过跑跑跳跳、锻炼身体来增强学生体质,从而导致严重忽视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具体表现在:(1)体育理论课安排占总的教学时数少,与运动技术课所占课时相差较大。据统计得知:大部分学校体育理论课时只占体育教学总课时6%~10%。(2)理论知识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缺少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体育理论教程。考试制度不健全,没有把理论知识看成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从高校在授课教室的安排上就可看出,往往是等其他学科教室安排妥当后,才将体育理论授课的教室见缝插针,也不考虑体育理论授课的需要,这些安排伤害了体育理论授课教师的自尊心,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体育理论教学的开展。(3)体育教师往往重视技能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时准备不足。有的教师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对授课技巧与艺术的研究,因此导致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不高。总之,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对理论知识教学还停留在浅层的意识上,没有探索理论教学的规律与作用。这种轻视理论教学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正常进行,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损失。

1.5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设施严重不足研究表明,我国许多高校一直存在着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有些大学虽然体育硬件设施较为充足,但由于课时安排和项目冲突、管理等现实问题的出现,实际可供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场所严重不足。例如,有些高校体育场管设施本就缺乏,但限于体育法规定,学校的体育设施属社区性质,也就顺水推舟对外开放并承包收费。这意味着很多学校体育场馆也在面向社会,直接造成了本校学生运动难的问题。体育设施的不足和体育教学设施的严重受限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1.6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体育教学评价指导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选择以及课堂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督促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进行锻炼的一种手段。在我国高校的现有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考核一直是以运动项目的技能课+达标(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平时表现作为考核内容。这种评价视角相对单一,未能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

1.7高校体育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调查得知,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另外,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倾向,专业相对集中在传统的篮、排、足等项目上,“一专多能”型的教师比较缺少,比较时尚的项目如街舞、肚皮舞、瑜伽、体育舞蹈等专项的教师很难引进。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2高校体育教学对策———改革与探索

2.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探新长期以来,受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制约和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大多以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体育课程各学段内容出现彼此衔接不紧密、低层次重复、陈旧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的目标过于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忽略了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背离了现代体育教学的宗旨。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创新,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体育教学内容“小学阶段应以基础为主;初中阶段是小学向高中发展过渡时期,应是基础加专项,重点考虑基础;高中阶段应是基础加专长,而重点应该落脚在专长。”“大学阶段,学生应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运动才能,由此奠定终身体育的坚实基础”。根据青少年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各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应循序渐进,即每名学生应在各体育教学阶段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改革与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因此,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来进行。具体来说只有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后,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才有可能顺 利实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和运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铺垫阶段。这是一个学生实现由个人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变的关键点,因此,高校教师应传授并督促学生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养成终身锻炼习惯,进而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无疑,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符合自身需求的体育技能和体育项目,以此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和终身体育的习惯。

2.3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项目的改革与创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项目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数学生更为倾心于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的相关项目。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围绕课程类型、教学大纲、教学项目等进行,不断地更新高校教学内容;应尽量提供多种课程组合,使学生可以依据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组合学习,从而将兴趣发展成为爱好。有些高校正在逐渐将健美操、肚皮舞、拉丁舞、交谊舞、瑜伽和太极拳、武术、跆拳道,以及新兴项目气排球、软式网球、音乐太极、国标舞纳入体育选修课程。更为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可以增长学生见识,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团体合作意识和锻炼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项目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新奇性、趣味性,能满足学生的探知欲和好奇心,也体现出显著的体育锻炼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因此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2.4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高校教学改革还应逐步形成和完善一套能够适应不同单元、不同类型的合理教学模式。这套教学模式将引导高校体育教学向多元化发展,包括培养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传统内容与新兴内容结合,增加新型运动项目,重视舞蹈、韵律操和其他娱乐活动;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兴趣为中心引导自我完善;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一般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体育知识传授的趣味性;对学生的动机态度、过程与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使体育学习的过程成为师生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评价学会评价。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体育社团、俱乐部、运动会、竞赛等形式配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2.5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改革与探新体育给予人的好处不仅是在身体上,也体现在智力和心理上,以及提高人的素质上。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不断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深化体育理论教学改革。从功能上看,高校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还具有传递文化、娱乐身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等社会功能。从目标和范畴来看,高校体育应包括体育教育、竞技教育、娱乐教育等。因此,应该全面认识高校体育的各种功能,从自然的、文化的、教育的、生理的、心理的各个角度进行深入考察和探讨,将单一的强身健体功能体育价值观转变为多功能的体育价值观。高校体育理论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以满足大学生对各种不同价值层次和不同功能的需要,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要从制定目标、选择内容、确定时数、健全考试制度等方面形成一套体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要求,结合理论教学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体育的功能和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另外,还要从改革与更新的理念高度去认识,从功能、作用、目标等多层面,全方位地去认识。所以,很多学者呼吁增加体育理论时数,由原来总课时的6%~10%增加到20%比较适宜。体育理论教学还要尽快完善制度,建立理论试题库。理论考试不能再流于形式,要使高校理论知识教学向科学的轨道推进。

2.6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体育教学实现三个转变: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由形式型向实效型转变,由枯燥型向快乐型转变。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不断更新知识,开拓新学科,探索新领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发现式、互动式、探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课前准备部分往往增加一些体育游戏,这个环节具有集体性、趣味性、动态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可以营造出一种愉悦、宽松、奋进的学习氛围,深受学生喜爱。

2.7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与创新目前看来,高校体育教学只有建立起一种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评价体系,才能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地发挥其反馈和督促的功能。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对体育的“教”和“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不光要注重检查学生的学习和技能掌握情况,还应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纳入考试内容。如,从体育态度、体育知识、运动参与、运动素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体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多方面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体育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做到更合理、更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另外,评价中还应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自省、自评、自我反馈和相互取长补短,帮助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动员、组织全体师生对教师的“教”,即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法、教态进行评价,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服务。此外,教师可通过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进行自我评估和教学总结,以便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效果。再者,教师通过观摩与评议、评优及教研活动等方式进行同行互评,以实现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2.8重视体育教学设施建设和高校体育教师人才的培养深化体育教学改革,需要合理利用充足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还需要一大批学历高、知识渊博、业务精深的专家和一支爱岗敬业的体育教师队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还需要一批符合新世纪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师人才。高水平的体育教学设施支撑高水平的体育教学。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学设施需要在不影响本校体育教学的前提下开放。高校应为学生的运动、训练、群体活动提供充足的体育设施、器材、活动场地;另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不应以营利为惟一目的,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需要对学生做到“内外有别”,比如在某些时间段内对学生无偿开放。高水平的体育教学促进高水平的师资。高校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引擎,高校是科研创新的战略高地。高校体育教学的出路在改革,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与探新;时时刻刻给自己充电,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体育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高校实施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程,可以优化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与学位结构。高校加大对人才和科研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可以助推体育教学不断发展。

3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根本任务,增强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要培养大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师应率先在教学中履行终身教育理念。实践证明,有好的体育教师,才有好的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帮助学生向体育学习的生活化、终身化方向发展,培养他们的体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铸造创新人格。各类高校的体育教学要坚持尝试,大胆创新,争取为教学目标、教材的选用、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提出更多深层次、前沿性的策略。

作者:马金凤单位:河南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