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艺校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比较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艺术类学生的健康状况总均分男生稍高于女生,但两者并不具备显著差异。其余因子分析表明(表2),艺术类男女学生中,总体差异性并不明显。但在焦虑方面,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男生在偏执方面明显高于女生(P>0.05);其他健康因子并无显著差异(P<0.01)。因为男女两性紧张认知程度不同、所承受压力的质与量不同、心理防卫方式不同以及生物基础不同,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性别发展中始终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女性的生理周期对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波动影响。而且女生较男生更偏内向,更注意细节,因此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更大,心理的焦虑状况也更加明显。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性质,会影响到独立性和个性意识的发展。加上男生较女生更加自我,性格情绪化也教女生变化大,存在偏执心理问题,也在情理之中。这一结果提示:在体育教育的干预与促进研究中应重视女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同时注意不同性别学生的区别对待,发挥两性优势和两性互动效应,促成两性和谐发展。
不同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通过对艺术类大一至大四各年级的各因子统计分析对比(表3),大四学生的阳性总均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级,三年级次之,二年级年最低。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方面,大一学生的均分仅次于大四学生,而高于大二、大四学生;综合比较,大四学生、大三学生的分值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学生,且大一大二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艺术类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于高年级学生。这与对广州地区普通大学生的调研数据有一定的出入。在对广州地区普通高校的学生调查中显示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四年级学生均值呈下降趋势。但四年级在年级学生在躯体化、焦虑因子均分上高于其他年级。分析原因,普通高校一年级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经济困难等。很多大学新生离开长期生活的环境到新的环境以及不同于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导致大学新生普遍感到睡眠不好、食欲不佳、学习不适情绪不高、心情抑郁。而艺术类学生特别是美术类学生,在其进入高校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远离家乡,到全国各地的画室或美术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大半年至一年,个别学生甚至学年,并且不止一个画室。经过这些经历,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同学交往能力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都较一般大学生强,自然出现以上差异。(表4)
大学生体育锻炼感觉状况调查
研究中选用了体育锻炼达到体育人口标准和非体育人口的两组人群,锻炼感觉测试表明(表5),体育人群中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明显高于非体育人群(P<0.05),安静感均值也低于非体育人群,而疲劳感稍高于非体育人群,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对男女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男、女学生除了疲劳感(P>0.05)外,在体育锻炼感觉的其他维度上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P<0.01),男生的得分显著地高于女生。因此,我们要加强体育教育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获得愉快体验,尤其是女同学。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措施
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预防与正确对待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活动的锻炼,可以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模拟的竞争环境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宣泄不良情绪等。这对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呈现良好的心境状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1运用体育课堂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略了学校体育在其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而学校体育也只重视对学生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人体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绪以及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2利用体育所蕴涵的丰富价值
和思想,促进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体育活动本身的内在精华包括参与的意识、交际的能力、生活的态度、竞争的意识、合作的精神、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各类法规意识等。在体育运动的参与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在活动的竞争中,养成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在复杂多变竞赛情景状态下,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3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创造有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教育环境
学校可通过学校文化的某些干预、激励措施,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信息,并内化为良好的健康行为的过程。在深化、完善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通过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选修课,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开展校内、校际间体育的竞赛和交流,开展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第二课堂,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
4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参与健身锻炼的基本形式,具有增进身心健康、培养体育人才的功能,具有教育、体育、文化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学生积极而又经常的身体锻炼,通过自主的身体活动及与锻炼同伴的社会交往,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日益增强。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课外竞赛等。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活动空间广阔,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结论
通过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分数中度异常的占总数10.65%;总体均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艺术类大学生尤为突出;艺术类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总体均分有类似的趋势,一年级学生在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大四学生在躯体化、焦虑因子均分上高于其他年级。研究表明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大中学生消除疲劳,减缓应激、愤怒、抑郁、慌乱,提高精力和自尊感,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活动的锻炼,可以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模拟的竞争环境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宣泄不良情绪等。这对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呈现良好的心境状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于兆杰单位:广州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