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能训练结构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现代训练实践经过百年发展途程,训练理论由于争鸣而有可能走向科学的今天,有需要也有可能探讨体能训练的基本结构问题。
体能与技术存在于统一体中。技术,要求肢体动作过程实现运动生物力学的合理性。体能,简单化地说,它的发展和发挥,要求实现运动生理学的合理性。肢体动作是由生理运动进行的,它若存在错误和缺点,该项运动的运动生理学合理性也就不可能完整实现。本体能与技术互为表里,不能截然分割。动作技术如有错误缺点,在大量重复中会巩固、难改;因此,在个体训练史中,一般地说,首先要把动作技术练对、练好。体能离不开技术质量。这里假设技术质量完好,专门探讨体能训练的训练结构问题。在本文中体能和体力是同义词。
本文着重探讨:怎样在训练中争取进步?怎样在比赛中争取发挥?
1训练以体力波动态为客观基础
体力波是我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对人体运动能力进行认识的一个基本概念。运动能力在具体时刻出现,它具有“时相”特性。运动能力是动态的,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断性(间歇性),其动态呈现出波浪现象。其本质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内部矛盾运动。
人体有序状态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这是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统一的,多层次、多分支、又严密协应着的,由巨量矛盾运动构成的有机整体。遗传决定人体有序状态的先天基础,训练参与决定人体有序状态后天发展的具体选择。
体质,指人体有序状态的总体的机能状况。它可划分为体力和健康两个方面:体力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运动势垒态(斗争性),健康反映体内矛盾运动的统一性。
具体体力,是体内具体的系列矛盾运动激烈展开中表现出来的人体运动能力。它以具体的运动势垒态(包括肌肉、骨骼等等的具体结构状态,从神经体液支配到能量物质代谢等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动力学结构、机制、配置和配备等等)为基础。它是先天、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态存在。运动势垒态,是一种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稳定态,可相对地大致区分为非激发正态(安静正态)、激发态、非激发负态(安静负态)等三种状态。在表现出运动能力的运动过程中,随着运动势垒内部矛盾斗争的激烈展开及可供动用的物质的耗解,“正态”便转化为“负态”(疲劳状态);以待随着休息等过程,在体内矛盾统一性的推动下,在有关的相应的系列矛盾运动的进展中,动态地重建(改建)新的运动势垒态(非激发正态)。前者形成训练负荷,后者形成运动能力在波浪运动中的动态发展。因此,体力只能以具体形式并在具体的波浪运动中存在着。要争取运动能力的进步、争取运动成绩,必须研究、把握作为运动着的整体的具体体力的波浪运动动态。从波峰着眼,才能避免盲目性;从波体进行把握,才能保证实效性;这就形成了训练结构。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运动训练,积极地争取运动提高。
由于作为超级复杂巨系统的人体的内部矛盾运动的巨大复杂性,运动训练的内在作用和影响也是极为复杂的,现代科学尚远未能清楚了解其全部内涵;但若能在总体上认清其本质,便可防止认识上的以偏概全。在训练经验极大丰富、有关科学和哲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也应该努力促进运动训练的研究和实践发展到新水平,使之比较正确地积极向前发展。
运动能力就是具体体力,是体力在具体项目上的表现,是具体项目中的体力。体力波是运动训练工作的客观基础。运动训练离不开对体力波的研究和把握。
2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
运动训练要从体力波的动态中把握体能发展的方向和路线。为此,首先要努力认识这个体力波动态。全部训练工作,从训练手段选择到训练安排等等一切环节,都必须服务于、而不能干扰于这个体力波动态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例如,为百米运动发展“耐力”,若用万米作训练手段,便只能形成“干扰”,而不可能提供“服务”。
认识清楚长远的目标状态和当前的现实状态,就可以明确方向。
经过努力,当前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这个目标倘若被认识清楚,这就是当前现实的目标状态。实现这个目标,便是训练长途中的第一个步骤。
训练的实质,在于调整体内的有序状态。这就是说,要通过具体的训练,有分别、有重点地振荡人体现实的有序状态,激发其涨落,促使向着目标状态转化。因此,不妨这样来看问题:训练,是为着实现向目标状态的转化,而对现实有序状态进行的一种“自我改造斗争”。这种斗争,无论从空间角度、时间角度来看,都需要采取灵活、生动的策略和方法,需要巧妙地利用现实的矛盾,从而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迂回。因此,步骤不同于方向。长远目标瞄准着方向,现实步骤则可能为了迂回而容许在方向上带有某种偏转。这就形成:方向是明确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为了曲折而曲折,是为了效益而曲折;也正是为了效益,要尽可能地少曲折。
长远目标状态,就是训练长途中的、最后的一个步骤。
从第一个步骤起,连同依次地、过渡向长远目标的每一个步骤,这一系列步骤,就构成了路线。
3训练结构的基本内容
方向和路线,构成训练结构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内长周期,可能十天、半月,在七天之外;但可以运用训练战术和训练艺术,来巧妙地构筑七天一拨的训练。进行中必须要做有心人,以便使自然体育学和社会体育学,两全其美。
从理论上说,一个主训练小周期,可以既实现着运动进步,又保持着良好的健康水平,从而为后续的主训练小周期建构了新的、健全的基础。如果在实践中基本达到了上述要求,“主训练小周期”便可以连续地、滚动式地运行下去,使运动水平“阶梯式”地实现持续进步。这就形成所谓“快节奏”。这种快节奏,曾经于六十年代在我国个别基层训练单位开始出现,后遇故夭折。七十年代,快节奏在保加利亚举重训练探索中受到支持而勃兴。
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少数项目少数单位,快节奏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得到间断尝试、或相当成功地开发着。尽管或有挫折,这个成功不容忽视。胡鸿飞、马俊仁和一些项目的优秀教练员,就是开拓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对世界训练史做出了贡献。
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马特维耶夫在与我谈话时说到,邦达尔丘克连续运行了28个小周期。这是一种不常见的“长连续段”。这种“长连续段”对于训练效益,一般地说是有利的。
4调整性训练小周期
由于人体有序状态的极为复杂,又由于训练工作也十分复杂,在训练运行中,发生某种挫折,是常有的事。例如:主训练手段的运行中出现了高“过强应激”,主训练课频次或主训练日频次的安排太过密集,以及运动员偶而伤、病或因故短期离队等。这时,可及时插入“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加以因应、承转、解决。“调整性训练小周期”也可称为“恢复性小周期”,与“辅助性训练小周期”较为接近。
有时,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得很好、很正常,但出于预先安排;或为了“见好就收”,完善地了结当前阶段,腾出精力更好地启动下阶段;或出于主动预防;也可以主动地插进“调整性训练小周期”。
在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进展中,并不是不会被动出现、或主动需要暂时的中断。这时,可使用“调整性训练小周期”进行穿插接续。这样,主训练小周期的连续运行,便划分成连续段和间歇段。这个“连续段”,便可看作一个“中周期”。这个“间歇段”,便形成中周期之间的转折和衔接,它一般地归入于下一个中周期内进行计算。
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体内矛盾的统一性恢复到应有的水平。就是说,使机体的健康水平恢复到应有的高度。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方法、节奏、以及有关的配合措施。对这些,同样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研究发展,以提高效益。
如果调整性训练小周期基本实现了它的任务,便可转入新的主训练小周期;如果尚未实现,则可以继续地组织针对性的新的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直到完成预期任务,能够顺利地开始新的“主训练小周期”为止。
5迎赛和临赛掌握
比赛在预定的时间、地点、场地设备和对手参与等条件下进行。
比赛的科学和艺术,在于争取当时的成绩水平的充分发挥。为此: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地消除体内对于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另一方面,在比赛中,不但不惧怕、而且还积极争取某种程度的过强应激,争取其准确地在决赛时刻出现。
训练进步在于体内有序状态的结构性转换,这种转换,导源于训练张力对原稳定态的破坏和新稳定态的促成;换句话说,导源于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着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在前后两个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的交接中,上一小周期的主负荷的影响,未必完全消除;新建立的稳定态,也未必巩固;这种情况,可目之为存在着某些成绩方向的剩余疲劳;这种剩余疲劳,对于紧接着的下一轮的结构性转换,并不一定构成甚么样的障碍;因为它并不、或并不显著削弱训练张力同所面对的稳定态的矛盾紧张性。
然而,对于比赛中的成绩表达而言,若有剩余疲劳存在,则明显地属于不利因素了。换句话说,成绩表达,要求人体有序状态的相应稳定态的巩固性而非过渡性。这种要求,对人体有序状态的一切环节,均有影响。以肌细胞内外的物质储备、这样的具体环节来说,结构转换中物质代谢所需要的氨基酸,暂时变得不突出,而运动势垒态构成中的能量储备,变得更突出起来了。
为此,在迎赛和临赛训练中:
以主要训练手段的建构而言,在于争取接近适度应激的低于应激、或低度适度应激。(这是指应激程度而言,并非指绝对强度而言,而且在赛前的不同小周期中,又很不相同,值得当时细致斟酌。例如,热身赛中的强度要求是相当高的。)在强度的三特征中:“积极”,转变为在于人体有序状态的现实稳定态的维护和巩固,而非对之进行破坏(当然,对于实力水平不相同的选手来说,会采取稍微有所不同的策略);“可能”,变成不需讨论的问题;对“可控”性要求也有发展,需要积极地为提高比赛中的战术水平服务。
在运动量方面,需要适当地进行削减和控制。具体掌握,要谨慎地依具体情况而定。
在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供应,也需要合理地、有序地进行调整,以配合肌纤维中糖元含量提高等项要求的实现。
同时,特别要注意防病、防伤、以及防止类似的灾害性事件的发生。但事实上,有些运动员在临赛中,某些病伤事件还是可能会发生;赛前睡眠受干扰、以至整夜睡不着觉的事也往往会有;然而有的运动员仍然出现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情况,一方面说明,搞得好还有更高的潜力可挖;另一方面说明,运动员具有相当的抗干扰能力,若是发生了某些情况,也不必紧张。
在比赛中,为了涌现出激情,除了上述的身体方面的掌握以外,还特别需要研究
在赛前,既需要积极性,更需要着重保持“平常心”;以免赛前出现“虚火”,反而抑制比赛中出现激情。无所事事也可能会引起无谓的心潮起伏,当迎赛、临赛中运动量削减之际,可以适当安排紧凑而有序的、许多需要一定注意力的事务性活动,以分散注意力而有助于保持平常心;并能产生不会引起成绩方向疲劳的某些负荷,以有利于睡眠、饮食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在比赛中,特别需要高昂的激情,时也需要平常心。要在激情中保持着某种沉着冷静(在不同项目中,以及对于不同的人,具体要求又各不相同)。
对这一切,既要做有心人,进行积极的安排,又不要搞成庸人自扰。
总之,迎赛、临赛工作既十分复杂,又情况多变,而且效益的取损出入极强,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着意研究和确当把握。
比赛成绩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展现,迎赛、临赛工作尽管既敏感又复杂,然而,都同“比赛”密切关联着;所以,在实践的进化运动中,“热身赛”就逐渐显现出来。热身赛可以为大赛汲取全面的、丰富的经验,成为迎赛、临赛工作中的一种突出的、优选的手段。
以26届奥运会的短跑选手们为例,开赛前半个月至20天再往前倒数,20多天的时间里,在欧洲、美洲进行了十来场热身赛。这就为奥运大赛积累了丰富的近期经验,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全面准备。
在这些比赛中(以及大赛中的预、次、复赛中),其成绩发挥应该掌握在“可控”的程度上(时间不相同的各场比赛,具体掌握又各有不同),以便“巩固”而非“破坏”身体有序状态的稳定态,为大赛决赛中涌现过强应激,比较恰当地进行准备。(不同水平和状态的、面对着不同对手的运动员,在掌握上又稍有差别。)
约翰逊和贝利在奥运会比赛中的成绩发挥,明显地超出热身赛(低度适度应激或低于应激),并在决赛中成功地打破了世界纪录(出现过强应激);而在奥运会后参加的多次大奖赛中,却表现平平(过强应激的后续反应)。从热身赛、预次复赛到决赛、再到赛后,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成绩轨迹曲线,是掌握得非常成功的。同某些奥运比赛失败者在大赛前、大赛中、大赛后,由列次比赛成绩所构成的轨迹曲线,是不相同的。这样的实际情况,内藏着深刻的学问、不可不察。(由于游泳比赛、尤其是短距离游泳比赛的自身特点,在掌握上稍有不同;有的奥运冠军,其世界纪录打破在复赛中。同时,世界纪录也并非必然就是过强应激。)
6中周期和大周期
主训练小周期连续运行中的连续段,就形成为训练中周期。如果认清了运动训练训练的本质意义,掌握了主训练小周期、辅助性训练小周期、调整性训练小周期等项基本规律,就可以针对具体训练工作的需要,主动地建构训练中周期。主训练小周期是争取训练进步的基本环节,训练中周期则争取这些基本环节进步的有效累积,使相对微小的进步转化为显著的进步,以完成战役性训练任务。
训练大周期是为迎接重大比赛任务而进行的、季度性或年度性的、战略性训练安排。它从当前实际出发,从比赛目标着眼,系统地、合理地对中周期和小周期进行组织安排。
“体力波”是运动训练结构的内在根据。“小周期”是这个“根据”反映在训练结构中的基本环节。它同体力波的其它各种运用在一起,构成训练结构的完整体系。这种运用,是作为客观规律的“体力波”,在效益驱动的训练实践史的进化运动中,自发地逐渐显露出来的,目前并非臻于完善。可能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效益。若能在理论上进行较透彻的认识,再使之同实践探索相结合,可望对之进行较充分的开发。
7进行中的检验和诊断
训练中要不断进行及时检验和诊断。对于具备着条件的运动员来说,如若在训练进程中正确掌握了训练结构,就能争取运动水平的不断进步。如若停滞不前,就必须深入研究现实训练结构中的得失而革新之。
我们不妨把训练工作同医务工作进行比较,来研究教练员的培养和修养的重要性。教练员和医生,是处理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工作者。医生处理的,是人体由病态争取转向健态的发展过渡问题;教练员处理的,是人体转向高强态的发展过渡问题。医生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这是人所共知和公认的;教练员同样必须具备高知识、高智慧,尚未被社会所确认。
事实上:教练员每天审视运动员的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就像医生审视病情、开出处方那样,同样需要高知识和高智慧。如若满足不了这个需要,便会影响训练质量,付出代价。
训练界和医界情况又有不同。古医术由巫术发展而来,现代医学却已经完全摆脱了巫术的羁绊,建立起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即使如此,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例如,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西方医学,曾经有人否认以整体论为基础的中医医学的科学性,同时否认它自身也存在着片面性、局限性;这种门户偏见,现在已在改变和转变之中。然而,在训练认识领域,尽管在国内外学者们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健康”化、科学化发展,以及解除门户束缚,现在还仍是繁重艰巨的任务。在体育界,非常需要宽容性、开放性、智慧性和创造性,这就是胡鸿飞、马俊仁等一部分优秀教练,为什么会来自非科班出身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具有实践成就和丰富经验与阅历的、中国足协教练委员会的主任,自愿以负责的态度深入基层,竟被审定为不具备地方队主教练的资格,令世人惊诧);同时,另一方面,“马家军”在奥运选拔赛的挫折,又对训练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发出了明确的召唤。热爱事业,刻苦学习钻研,从实际出发,不死抠框框,勇于革新创造,坚持以实践为检验标准,这是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的优秀教练员的共同特点。
一方面,由于我们的知识和智慧,不但受到个人的限制,还受到时代历史的限制,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还是很不成熟的;另一方面,由于训练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和现实训练条件的多变性,即使是成熟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中也极需要针对着具体实际的生动灵活,而力戒机械、呆滞。因此,要高度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创造、检验、前进。
进行中的训练行为,要求多种知识和智慧的汇集,并交叉地、综合地、集中地、能动地进行运用。然而,越是要求交叉、综合、集中、能动,就越是难以一下子做得正确、妥贴、恰如其分。这就需要在进行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摸石”、“问路”,证实、证伪,一边实践、一边在反馈检验中调整更新。要坚持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使进行中的训练行为,同时形成为一个开放式的、自学习的、实践和认识的能动生发系统。学术在讨论和争论中向前发展,本文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新晨:
参考文献
[1]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版。
[2](德)R.F.施密特、G.特夫斯:《人体生理学》,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美)乔奇A.布茹克司、汤姆士D.法哈:《运动生理学》,杨锡让等译,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姚志彬、陈以慈、郭爱克等著:《脑研究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田麦久、武福全等著:《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版。
[6]茅鹏:《满负荷与大运动量》,载《体育与科学》1995年第6期。
[7]茅鹏:《谈体能训练》,载《体育与科学》1996年第2期。
[8]茅鹏:《进步速度反映着训练生命力》,载《体育与科学》1996年第1期。
[9]茅鹏:《成绩水平决定于训练结构》,载《体育与科学》1996年第4期。
[10]《系统辩证学学报》有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