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高校通识教育困境及改革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个世纪的 40 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通识教育的作用一直受到高校的重视。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已经打破了知识的完整性,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以至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革。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困境,这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制定全面的通识教育计划,提出系统化的建议,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新型人才知识体系。由张亮和孙乐强合著的《哲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历史与实践研究》一书,对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及改革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作用。该书主要概述了哲学通识教育的概念,辨析了哲学通识教育与哲学专业教育之间、哲学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述了美国哲学通识教育和欧洲哲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实践研究等。
在著作中,首先概述了哲学通识教育。辨识了哲学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何谓哲学通识教育、为何需要建设和如何建设哲学通识教育等问题。还进一步辨析了哲学通识教育与哲学专业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专业教育与哲学通识教育是一致性的,二者在教育理念上具有非功利性,培养方式上都强调综合素质的训练;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价值观层面上都具有思想引领作用。当然,哲学专业教育与哲学通识教育之间在课程体系上、教学内容上和授课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其次,辨识了哲学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作者深入研究了美国哲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实践,美国通识教育是从自由教育演变而来的,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在通识教育改革上都对哲学非常重视。通过对哈佛大学现行哲学通识课程设置的考察,如哲学通识课程的数量与比重、哲学通识课程的整体规划与设置特点等,阐述了哈佛大学哲学通识课程为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三,研究了欧洲哲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实践。具体阐述了欧洲哲学通识教育理念和机制的历史顺承、当代欧洲英德法三国的哲学通识教育的三种代表模式,欧洲哲学通识教育也给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一定的启示;还研究了日本、香港和台湾的哲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实践,分别概述了日本、香港和台湾高校哲学通识教育及历史,并进行了个案分析与反思。第四,研究了民国哲学通识教育的历史与实践。民国哲学通识教育分为史前、初步形成、黄金发展等几个发展时期,民国哲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既有儒家“修齐治平”的教育理念,又有蔡元培的“养成健全人格”、郭秉文的“通专平衡”和梅贻琦的“修明整个之人格”等教育理念。民国哲学通识教育三个时期的课程设置也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最后论述了中国特色的哲学通识教育的教学体系的改革、建设、制度与保障。笔者认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经历了多年的积极探索,尽管在理念认知、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 但在发展理念和实践方面还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方式方法滞后、课程论文质量不高、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途径与策略研究。首先,要汲取和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通识教育经验,如借鉴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国家的通识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研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历史沿革,提出完善的高校通识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系统性的建议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机制等。其次,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围绕通识课程目标设置通识教学的核心课程,调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划分相应的模块,突出通识课程国学修养模块,设置必修和选修学分;采取小班制的授课形式,容许和鼓励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重视通识课程。第三,改变通识教育理念,合理制定目标;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提高课程质量;完善课程管理,健全通识教育的制度保障,优化通识教育评价机制。第四,强化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整合师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第五,突出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特色,提升通识课程的合理性与系统性;关注社会人生最重要的问题,以核心为主并确保课程难度;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与界限,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合理而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克服课程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最后,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哲学内涵,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制定全面的通识教育计划,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作者:张亮 孙乐强 单位: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