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通识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基于通识教育理念,对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初步设计和应用,以期系统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公共英语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理念;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1通识教育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1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一种旨在发展人的理性、心智,全面培养人的各种潜能的教育理念,是对大学生进行的一种非功利的、共同的自由教育。它不仅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价值与意义,尊重生命,弘扬个性,而且强调通过人文学科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其人文境界。通识教育理念是对“自由教育”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1.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的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已从过去传统模式发展到现在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化模式,但是整个教学模式与考评标准仍然以单一的提高语言技能为主要目的,忽略了英语学习本身就是文化学习的事实,许多院校更以提高英语四六级、考研等考试通过率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很多学生在大一时就能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后上课不认真或者混考勤等,这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的思维被禁锢,造成“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结果。

1.3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综合素质,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是一致的。语言学习,不仅需要学习语音、单词、句子、语法等语言知识点,还应该了解该语言的文化精髓,这就更加需要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加大通识教育的比重。

2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2.1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通识教育是以自由教育为基础,也可视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是面对大众的教育,并已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两者互助互补。许多高校普遍会在第一学年开设通识文化课程,第二学年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复旦大学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实施大一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大二才开始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这与笔者所在的大学从2016届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始实施的大一开设公共英语必修课,大二开设公共英语选修课的模式类同。现今的通识教育不再是结构单一、内容松散的教育,而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兼有,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2.2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2.2.1教学目标与内容

语言文化类课程属于人文学科,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仍然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张寿松在其著作《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中总结了通识教育内容选择遵循人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也应该遵循这三个原则,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西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加入中国国学、思想政治、道德与修养等内容的讲授。

2.2.2教学方案与应用

此方案适用于大学公共英语必修课课堂教学,以《新时代交互式英语》为主要授课教材。(1)读写译课。每次两小节课,共90分钟,针对每篇课文所涉及领域,搜集归纳相应的背景知识,用10分钟进行文化导入,另用10分钟左右启发并鼓励学生分享其所了解的相关知识。课文赏析、练习题讲解过程中,都可以适时导入相关文化知识点。笔者所在学校平均一学期为16周,64学时,可分成每三周或每四周,做一次25分钟左右的迷你开放式讲座(MiniOpeningLecture)。讲座内容由教师在本学期开学前挑选,制定好提纲,发给学生,让其提前查阅、搜集、整理相关的英语资料,以便在讲座中参与讨论。讲座之后,师生可以相互推荐一些好的书籍篇章,共享一些有用的英语学习资源。(2)视听说课。①分组,每组4~6位学生。每次由四组学生进行限题的英文口头报告,要求每位组员都要参与。内容限定为中国文学与历史、英美文学与历史、世界自然与科学等。学生根据兴趣和所学专业选择,进行口头报告。②减少或取消视频听力,进行纯听力练习。笔者给学生使用了外研社的LISTENTOTHIS(初级)教材。③每学期可加入两次电影片断赏析课,每次45分钟,并设计问题让学生练习。笔者所在学校早上第一二节课与三四节课有40分钟的间隔,许多学生会很早到教室等待上课。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以及课前、课后10分钟的时间,为学生播放英文演讲、自然与科学方面的英文纪录片等。

2.2.3教学考核与评估

各大院校常用的考核方式是传统的“结果型考核”。为了简化评分标准和测试,大范围应用选择题,这会诱导学生猜答案,考分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应同时使用“过程型考核”,从而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1)过程型考核。主要关注学生课堂参与表现、课前课后自学情况、作业完成质量以及出勤情况等。过程型考核所占期末总评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灵活处理,建议为50%。(2)结果型考核。结果型考核可结合课程特点,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形式,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考试命题应更富有时代性和实用性。可以借鉴IELTS,TOFFL,GRE考试,将教育、人文、商业、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和大学校园里真实发生的语言内容和场景纳入到考试中,或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测试与其专业相关相近的知识和学术素质。试卷设计考查笔答试题,并拟好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结果型考核比例建议为50%。

3模式方案实施面临的挑战

3.1师资力量不足

方案实施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成熟的通识教育师资十分有限。大学公共英语教师不应该是只会听说读写的“四有匠人”,他们应该是兼具道德高尚和中西汇通的“博雅之士”。许多英语教师上课方式有诸多改进,还有一些教师在翻转课堂、师生角色互换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但落实到每一堂课,许多教师仍然就语言论语言,就教学法论教学法,除了语音、构词法、语法结构之外很难深入浅出,有关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也相当匮乏。通识教育下的英语教师不仅在自身专业方面要精准,还要基本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何让高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接近或达到这个层次,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2功利性教育

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很容易“功利化”。《左传》有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其意为学问前应先学会做人。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存在明显的工具化、功利性倾向。大学英语“费时低效”,是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瓶颈。多年来,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直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语言知识的掌握与积累,却忽视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许多学生和教师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学会听、说、读、写、译。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学的是“死”的语言,是没有“营养”的语言。如何平衡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与英语文化素养的提升之间的比重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4结语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如鱼和水的关系,语言教学理所当然离不开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进入历史转型期,各个高校从“英语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正在向日益重视起来的“英语通识化教学”转变。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互为促进的。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中有利结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及科学精神素养。教师要努力做到不仅让学生不再感到英语学习的枯燥,而且开阔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切实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刘玲玉.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文化类课程“反哺”教学初探[J].英语广场,2013(8).

[4]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钟英.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策略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作者:丁润昕 单位:青海大学基础部英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