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通识教育观念下学校教程策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是通识教育的灵魂
通过设置不同的通识教育课程,不同的学校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性格和办学特色。而各校所谓的核心课程,并非就专业课程而言,而是就通识教育课程而言的。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总体上是基于智力开发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工具与技能课程,基础类、综合类课程,人文修养类课程。工具与技能课程包括语言、思维科学、应用技术类课程,基础类、综合类课程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人文修养类课程包括文学与艺术、道德伦理、文化或文明课程。东京大学以培养知识型的领导人物为目标,其文科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基础科目(包括外国语、信息处理、方法论基础、体育等几个模块),综合科目(包括思想、艺术、国际、地域、社会、制度、人间、环境、物质、生命、数理、情报等几个模块),主题科目(包括主题讲义、全校自由研究研讨班)等,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力、社会责任感、全球化视野。
总体来说,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有几个关键点:一是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定位明确,二是要处理好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三是以个人成长为核心(而不是适应社会需要),四是以跨学科课程为主体。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产物。专业教育是精英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虽对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其一,在专业教育模式下,知识被纵向分割,学生知识结构偏狭,管状思维的倾向明显,不太适合后工业化的现代社会。其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应该能支持学生终生的职业发展,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充其量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事实上,很多学生升大学时在专业的选择上感到茫然,通过大学一定时间的学习才能找到他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据北京大学2006年的一项调查,有40.1%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曾经有过换专业的想法,但没有机会。其三,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深入,为满足专业需要,专业课程不断膨胀、细分,许多大学感到在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越来越难以完成理想的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以公民培养为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考虑个体的自由成长、个体间的协调、个体与社会间的和谐,使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综合判断力。通识教育着眼于个人发展,也暗合了社会需求。提高公民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如果丢掉了这一部分功能而专注于专业教育,则舍本逐末。总体来说,专业教育应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产业的要求,设置相应教育内容。在知识更新速度较为缓慢的时代,这种课程结构模式尚能应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成倍提高,专业教育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无论它怎样频繁地更新内容,始终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当然,在工科院校,专业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也正由于单科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局限性,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过程。
开展通识教育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通识教育的理念很有吸引力,但目前在我国实施起来仍面临很多困难,改革仍任重道远”。
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这是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其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各具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怎样调和是一个问题;其二,强调通识教育必定挤压了专业教育课程的空间,二者怎样平衡又是一个问题。应该说,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开展专业教育,把专业基础课甚至个别专业课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较为合理可行的办法。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复旦大学的文理学院,即本科新生按专业录取,进校到文理学院进行一年的文理基础教育,然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它们在这一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⒉人们对通识教育有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对通识教育缺乏深入研究,简单地认为推行通识教育就是多开几门基础课。同时,很多院校的师资达不到开设通识教育课的水平,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老师未受到专门的培训,通识教育课程以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一些教师在理念和教学设计上都面临一定挑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目前我国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困境及通识教育的价值
我国的公安高等教育走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中国社会全面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公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就业形式和岗位需求变化
⒈公务员招录。2004年我国实行公务员招录制度以来,公安院校的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学生不能通过公务员考试这唯一的途径顺利进入公安队伍,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公安教育将失去主要意义。而公务员考试需要全面的知识结构。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讲,先成为警察而后才能成为好警察的个人追求恰恰与目前的公安专业教育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悖论。
⒉学生就业面向。公安院校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非公安机关就业。再退一步假设,即使公安院校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能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队伍,公安工作岗位的不确定性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
⒊公安工作性质。人民警察的公务行为既代表着政府形象,又体现着法律的理性、公正与威严,警察的行为又往往是民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对警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即辨是非的理性和知所止的教养;此外,公安工作是社会参与度极高的工作,司法办案也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凡此种种,说明公安工作需要全面的人才。
(二)公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公安院校的专业教育面临着与其他学校同样的问题:教学内容越来越专,越来越细;而四年的学制,课时数相对固定。这就带来两对矛盾:其一,课程门数增多必然导致每门课的课时数减少,专业教育必定难以深入细致,这与细化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以培养专项业务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其二,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专业教育的必需,而专业课程设置过细必然挤占实践教学课时数,这依然与培养学生的专项业务能力的出发点大相径庭。因此,现阶段的公安教育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指向问题。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公安院校学生学业和学力水平整体偏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岗位工作后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以就业为指向还是坚守专业教育问题,以及由就业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教学内容设限问题,始终使公安高等教育摇摆在进退之间。二是课程内容交叉问题。专业划分越细,课程分割就越细,课程内容交叉问题就越严重。课程整合成为一个急切但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些困扰公安教育多年的问题,能够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得以解决。首先,通识教育以全人教育即教养教育为理念,以通才教育为追求,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通识教育的基本做法是跨学科开设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在教学上强调赋予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通识教育以讨论式教学为基本教学形态,注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通识教育适合公安高等教育的特点,并能引领公安教育走出目前的现实困境。
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公安院校通识教育理念
公安院校的通识教育理念既要符合通识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出公安工作的特殊要求。依笔者浅见,公安院校的通识教育理念可以确定为“责任高于一切”。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是通识教育的目标,但强调“责任高于一切”,只能是针对有重大社会责任并需要为之付出一定牺牲的特殊群体。警察作为较为特殊的公务员,强调“责任高于一切”,既包含了对人的普遍要求,也包含了对公务员的一般要求,更符合国家、社会对警察的特殊要求,是合理的定位。在这里,责任有几个层面的内涵:对党的责任———忠诚;对国家的责任———奉献;对法律的责任———公正;对社会的责任———服务。可以说,强调培养责任感既符合通识教育的一般要求,也符合警察教育的特殊要求,与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也相吻合。
(二)我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
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可以把通识教育课程目标确定为“人的成长”、“职业人的成长”、“岗位人的成长”三个层面,尝试对我校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设计。通识教育课程Ⅰ: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课程;初始阶段以单科基础课程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综合课程为主。教育目标是围绕人的成长,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奠定健全的人格基础。从“人生的视角”、“社会的视角”、“自然的视角”三个角度体现课程功能。
“人生的视角”包括“文学、人生”、“艺术、情感”、“文化、价值”、“人类、心理”、“伦理、道德”五个模块。其中“文学、人生”模块设中国文学、西方文学、写作、外语、人物传记等课程,“艺术、情感”模块设中国绘画、西方绘画、音乐欣赏、摄影欣赏、建筑艺术欣赏等课程,“文化、价值”模块设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研究等课程,“人类、心理”模块设人类学、积极心理学、成功学、体育等课程,“伦理、道德”模块设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
“社会的视角”包括“历史与现实的世界”、“社会生活与环境”、“社会分析”、“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四个模块。其中“历史与现实的世界”模块设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世界历史纵览等课程,“社会生活与环境”模块设社会学、经济学、地理与人文等课程,“社会分析”模块设中国社会研究、社会调查与分析、社会制度与社会阶层、社会现象、东西方社会分析等课程,“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模块设哲学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西哲学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学等课程。
“自然的视角”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自然观与思维方法”两个模块。其中“自然科学知识”模块设数学的世界、物理现象与物理学原理、环境与化学、生物世界与生命科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验证性科学实验等课程,“自然观与思维方法”模块设自然观的变迁、科学的力量、思维与科学研究、现代技术与社会、人类文明与地球环境、时间和宇宙等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Ⅱ:学科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以法学课程、政治学课程为主。教育目标是领悟社会规则,培养公正理念,打好执法基础,重点打造职业素养,即促进“职业人的成长”。这一层面由“法律与正义”、“政治与公平”、“制度与责任”几个模块构成。“法律与正义”重点培养法制理念与法律实务,“政治与公平”模块围绕政治理论、中国政治体制开设相关课程,“制度与责任”模块则主要开设人民警察法、公安学概论、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等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Ⅲ:专业通才教育。就内容而言,一是由铁路类、公安类两大课程体系构成。其中的公安类课程,以治安课程作为通才教育的基础,按专业添加一定的专业课。二是注重各专业的通论或导论课程。教育目标是培养业务素养和工作技能,促进岗位人的成长。这一部分可以从警察的基础工作能力、警察的铁路工作能力、警察的岗位工作能力三个层面设计课程。“警察的基础工作能力”主要开设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公安情报信息等课程,“警察的铁路工作能力”主要开设铁路运输安全法规及安全技术等相关课程,“警察的岗位工作能力”主要开设治安及侦查、刑事技术等相关专业课程。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通识教育更多地体现学校对于国家、社会的角色定位。通识教育与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质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世界一流大学各自所具有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的通识教育理念所决定的。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还很不成熟,但一些知名院校已经进行了切实的尝试。开展通识教育符合公安高等教育规律和特点。在大多数公安院校达到本科办学层次的大环境下,提高办学质量,达到国内高等教育一流水平,成为公安高校的发展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实施通识教育是一个重要路径。但通识教育绝不是多设几门基础课那么简单,不仅需要对通识教育内涵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下大决心来推动。
作者:张学岚单位: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