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课程建设论文:院校通识教导的理念与透析范文

课程建设论文:院校通识教导的理念与透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课程建设论文:院校通识教导的理念与透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课程建设论文:院校通识教导的理念与透析

作者:曹俊明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的表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里的“高素质”、“高端”正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培养的高职人才的差距所在,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弥补。实际上,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十多年来,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没有全面反映出通识教育的思想。具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公民素质教育弱化。在一定意义上通识教育就是公民教育,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但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民教育的课程很少有或几乎没有,大量开设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且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以理论灌输为主,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知识结构支离破碎。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前高职院校普遍秉承“理论必需够用”、“技能至上”的原则,一味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只知道如何做,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知道埋头做事,不知道抬头仰望星空。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支离破碎。

3.能力结构有失偏颇。通识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三大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主要通过专业教育来培养,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则必须通过通识教育来培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普遍得到强化,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则普遍缺失,出现了结构性失衡。

(二)是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尽管我们坚持围绕产业设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置,但高职院校的专业与社会的产业始终不可能完全实现“零距离”对接,甚至有可能高职院校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因此,必须在高职院校中加强通识教育,构建基础宽厚的专业平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满足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高职院校教育理念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其不良后果已经在毕业生身上体现。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缺一不可的“双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观念,可喜的是这一观念现在已经为众多的职教工作者所认同,但前一段时间的流毒仍在,矫枉必须过正,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之外重视通识教育。

(二)设立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高职院校可以将原有的公共课部或文化基础课部改造成通识教育部,作为与专业院系并立的教学单位,专门负责高职院校对学生的通识教育。主要负责起草规划、协调联络、执行课程设计、评估与实施教学等管理事务。通识教育部下设课程团队分管各个具体的课程领域。核心课由优秀的教师承担,担负培养真正的“人”的重任。

(三)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一是巩固文化基础课。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计算机操作技术、大学英语、应用写作、体育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文化基础课,这些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较为深厚的文化素质,只能加强,不可削弱。

二是构建院系通识课程平台。高职院校院系设置的基础是专业群,一个专业群必须有数门专业基础课(即通识课程)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专业特性和专业面向开设不同的专业技能课程,这样培养的人才可能具有更深厚的专业基础和更强的专业适应性,才可能既是专才又是通才。

三是开设全校选修课及院系选修课。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设一些拓展性的全校选修课程,打破学科及专业界线,促进文理融通,重视加强有关道德、文化、艺术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下属的各专业院系也可以在最后一学年或学期,开设一些能对前两年所学的专业课程起到融会贯通作用,或反映专业前沿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院系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超市。在教学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如果高职院校本身没有成熟的通识教育计划,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计划。它建立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强调个人的不同生活和经验的需要,强调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主张所有课程都是自由选修,反对必修。美国大约有2%的高校实施此类通识课程。

五是开设名著类自修课程。名著课程是在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观的指导下创立的。名著是历史上伟大人物对涉及人类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的讨论,具有永恒的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思考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发展自身的理智能力,具有很高的精神陶冶价值。名著课程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渊博学识。这类课程一般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可以加强指导,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修完成。

六是开设校园文化活动课程。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类通识课程。如我校地处大别山麓的革命老区,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

(四)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原有的文化基础课教师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力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校内资深专业教授、校外学者聘为通识教育的兼职教师,从而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五)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平台

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为世界之最,大学城比比皆是,处在同一大学城内的高校完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开设校际间通选课程。综合性的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师资、课程、场地等教学资源完全可以来自于相近区域内的本科院校;单一性的高职院校则还可以在兄弟高职院校中共享自己需要的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平台。

科技与人文并重,既重视专业教育又注重通识教育,培养技能高超、人格健全、可持续发展的人是我国高职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只要秉承这一理念,长期坚持,可以想象,未来若干年,我们培养的“灰领”、“蓝领”也能享受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