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理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精神契合度范文

地理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精神契合度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理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精神契合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地理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精神契合度

【摘要】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现行地理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德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上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实现了同我国素质教育精神的高度契合

【关键词】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契合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涌动着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1]。地理科学是一门以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重点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而素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可见,地理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地之间的关系,培养青少年的人地思想、关注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是中学地理教学突出的任务,也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大有作为。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作为指导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准则,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概念,虽然提出已有多年,但其落实的情况却令人堪忧,2010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表达得直接简要:“素质教育推进困难”[2]。中学地理作为落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反思自己的责任。地理课程标准作为地理教学、评价、教科书的编写、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依据,在地理教育上起着引领作用,是一面旗帜。因此,要实现地理素质教育,首先就是要检查这面旗帜是否有素质教育的精神。纵观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该如何教、学生该如何学,研究的较具体下位,缺乏统领性。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现行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标准)规定了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同素质教育精神的契合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要求:

强调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新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了高中地理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新标准的制定从转变“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前提出发,来厘定高中地理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及兴趣、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能力、观点和品德的培养等方面来确定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并进而确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求应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分类教育,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二、教育目标:

侧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各类学科教育都应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新标准中明确将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分为三大维度,其中的第三个维度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中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指更高层次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价值观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5]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三维中是最高层次的最重要的,它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关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不同传统,通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外,还突出强调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6]新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是一种更加广泛、科学、严谨的德育目标,是一种深入素质教育要求骨髓的德育,同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是非常契合的。

三、课程设置:

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于以前的教学大纲,新标准明确将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部分,另外规定了一定的研究活动性课程。必修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地理在实际中的重要应用,使他们能较自觉地关心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地理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地理问题。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为侧重文科学习的学生而开设的课程。选修课除了在必修课的基础上,适当拓宽和加深了有关内容外,还更多地注重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发展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地理人才。研究活动课主要由学生自主参与,应用地理知识对自己身边的地理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从而让学生理解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得学生渴望知识。这些课程各有所长,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既发展了全体学生的基础,又实现了学生不同个性的发展,不同的课程类型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优势互补,各尽其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我国的地理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

强化学科知识的生活化素质教育从总体上说,要求各学科教学内容不过分追求本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必须给每个学生在现代社会做人、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必要的基础。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都要有基础性、可接受性、实用性和时代性,都要从学科教学本身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为此,新标准的新理念里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具体而言,课程要选择“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即与学生生活及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尤其是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如地球、地图、地形、天气与气候、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工农业生产、商业贸易、旅游、交通运输、邮政通信、金融等。要选择“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即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主要有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和中国的“热点”地理问题,如区域发展、国土整治、全球气候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这些知识都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

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要实现素质教育转轨,必须转变“应试教育”单纯对知识学习的评价为全面考核人的素质。新标准体现了这一点,新标准规定:地理学习的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为了实现全面考核,新标准还提出了诸多的评价方式,如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写作、绘制地理图表,还有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实地观测、探究等活动。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结果建议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比应试教育层次更高、境界更宽、目标更远的教育。它也同样需要以考试为手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就,同样要追求优秀的考试成绩以及通过考试成绩所反映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的水平。综上可知,新标准较之旧大纲有突出的变化,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为高中地理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供了改革的依据和可操作的措施。现行地理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德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上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实现了同我国素质教育的高度契合。当前,新标准落实的还不到位,素质教育的实现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眼下要实现真正的地理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广大一线地理教师认真领略新标准的要求,把新标准的精髓理念切实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3).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林佳春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