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探索范文

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师能力素质的探索

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育设备,改革考试制度等无疑都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以为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要求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人才的要求,归根到底又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方法的运用和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的状况;学生良好素质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目前,关于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构成提法很多,诸如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外在素质等等。但我们认为在诸多素质中,中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最重要的,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探讨素质教育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能力素质的基本构成。

一、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包括一般语文能力(又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批评能力,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是花费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效果呢?平心而论并不理想,事倍功半者比比皆是,徒劳无获者不乏其例。究其原因,有目前课文的容量小、节奏慢等因素,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师。目前许多语文教师不会阅读,他们的语文课充斥着洋洋洒洒,不着边际的分析,懂得大讲,不懂不讲,千篇一律,程式化地归纳或贴标签式的简单判定。这当然难以激活学生的兴趣,当然无法适应开放的社会形态、改革的时代趋势以及快速的生活节奏,至于提高素质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阅读能力。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一手好文章,即会写善写。能写一手各种体裁的文章,做到观点正确、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文字通畅。这不仅是因为要给学生做示范,而且因为只有自己在审题、立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有体会和见解,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如果自己只会讲,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头头是道,而轮到自己执笔却搜肠刮肚,无从下笔,即使敷衍成篇,也是文不对题,表述不清。试问,你怎样去指导和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呢?听、说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两个环节,也是学生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然而在当前教学实际中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既与“重读写,轻听说”的传统有关,又受到应试检测中以书面语表达为主的形式的拒斥。其实,语文首先是语,是语文的听和说,离开了这个基础,语文学习就有落空的可能,现在的学生听的少,也就说不好,既聋又哑的现象不仅在外语学习中存在,在语文课中也相当突出。社会的开放、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的大量涌入,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倚重于语言而不是文字。信写少了,电话却增加了,就是一个现实的例证。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一个新课题,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在听说教学上有所突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会听,也不会说,这将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缺陷和隐患。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转变观念,对听说教育重视起来外,教师听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素质。教材中选的文章大都是具有极强艺术性的名篇、名作。但为什么学生将语文列入“最不喜欢”的学科?为什么原来有趣的语文课却常常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不会欣赏更不会引导学生欣赏。对于课文分析总是思想一、二、三,艺术甲、乙、丙,千篇一律,一种程式,当然不可能引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只有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才能引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同时,中学语文教师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能力。诚然,教材中选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性。但是,也应看到不少篇目毕竟带有特定时代和历史的局限,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经济的发展,学生接触文学作品(包括文艺作品)的机会逐渐增多,接触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语文课本,诸如电视、电影及文学刊物。当然大多数文学作品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有益的,但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批评能力,有鉴别地接触、阅读文学作品。

二、语文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分析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板书设计能力等等。但语文教育能力还有自己的特点。

1.语言表达能力它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工具和必备条件。语文教师的语言除了和其他教师一样做到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语速适当、准确鲜明、简洁明了,富有逻辑性外,还应有自己的特点:其一,形象性。语文教材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文学作品,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令人顿生如临其境之感的描绘,或浓墨重彩,或轻笔勾勒,对此,教师应瞄准“特定镜头”,顺势而入,美读、描述、点拨,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我享有,从而给学生留下持久的记忆效果。如教师讲析《故乡》中闰土的前后变化时,只要用丰富的感情,诗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两幅神异的图画(如课文原文,略)那么闰土从一个活泼、勇敢的乡村美少年到早衰、凄惨的穷农夫的前后变化已跃然纸上,历历在目。同时,教师要利用视觉语言来强化听觉语言的形象性。详而言之,眼神、面部线条、手势、体势乃至简笔画、板画、图片等,在语言的操作过程中,都应由教师作为辅助性语言恰当、有分寸地运用,使听觉语言富于立体感。如教学《最后一次讲演》宜作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状;教《,你在哪里》宜作豪迈乐观,勇于搏击状;教《春》宜作爱上心头,喜上眉梢状。如此等等。其二,情感性。作文之道全在乎“情”,教文亦如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语言枯燥、缺乏情绪感召力,就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欢快的情感,不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难以收到上佳的教学效果。且大多数文学作品有以情感人的特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情,或激情如火,或温婉感人,所以教师应该:“披情以入文”。情感性教学语言可概略为三种类型和基调:第一种是所谓阳性语言,即情感激越或热烈,音调高亢、遒劲、语速急切,可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友邦惊诧”论》、《海燕》时使用;第二种是所谓阴性语言,指情感深婉、绵延,音调柔和或低转,语速舒缓,可在教学《背影》、《,你在哪里》、《回忆我的母亲》时使用;第三种是中性语言,即情绪平和,音调适中,语速一般,可在教学说明文时使用。其三,音乐性。首先要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而争取发声朗润、音色清和、质地纯正、情韵俱出,具有听觉美。由于言语是一种动态过程,所以应进一步注意语调,正确使用停顿,逻辑重音至嬗变的节奏,使语言显示出参差起伏,张弛有度的流动感和生命感,具体地说,设疑提问宜用升调,以引起思考;进入角色、吐露心声,抒发情感宜用曲折调,以显示教师内心波动的轨迹;而为表达深沉、哀婉等,可用降调或拖音法。停顿可表强调,在静寂的间隙吸引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使用停顿要做到音停意不断,感情仍延续,留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正确使用重音,突出关节点,例如,文眼、诗眼、限制语、修饰语和富有表现力的各类词,对听觉形成强度刺激。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感受,还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合理、有效地控制教学语言的节奏。总之,从多方面入手,精心考虑好教学语言的“音响”效果,就能使之具有抑扬顿挫、和谐共振的音乐美,达到:说者,口吐珠玑;听者,耳濯玉泉。其四,新颖性。这是对教学语言高品位要求,即剔除种种陈词、套话、公式语言等,追求清新别致、充溢灵动和诗意的光辉,使教学语言恰如出水荷花,亭亭玉立。在这方面自成一家的于漪老师很值得研究和学习。她对教学语言长期自觉地刻苦锤炼、年深日久,精言妙语脱口而出,从而成为清新、诗意的情感教学派的开山名师。纵观她的课堂实录和优秀教案,可以发现:她的教学语言整体上洋溢着新颖的诗美氛围,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如沐春风。

2.审美教育能力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的心智,陶治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其思想境界。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审美教育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为了艺术地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教师应让学生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美”,可以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如看有关江南春色的图画、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听配乐朗诵,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境界。教师通过加强朗读训练,以活泼的语调和明快的节奏,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在整个呤诵过程中,通过朗读、默读、齐读、范读、分散读、个别读、回味读,使一幅幅描写细腻的春草、春风、春雨以及人们为之欣喜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课文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使他们自然地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崇敬不已;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而赞叹不绝。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对丑恶的憎恨,并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新台阶。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方法,形成自己合乎规范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情感,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生。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还应具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能力。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课堂训练时间毕竟是很有限的,要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技能,形成语文能力,决不是几节课所能做到的,必须通过大量、生动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现代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一学期只在仅有的几十篇课文里做文章,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书的教学传统,要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看课外书,进行演讲比赛,举办辩论会,表演课本剧,编小报、编写作文集等生动活泼的一系列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技能,提高文化修养,增长知识,陶冶思想情操,真正把学生领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三、语文科研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我们中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根本途径就是在于中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以教学科研造就大批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中学教师,而目前我国的中学教学研究工作总体水平偏低,已无法适应教育现代化对中学教学科研的要求,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少教师,对教学业务缺少钻研精神,过于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不肯花功夫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教学缺乏时代性、灵活性、创造性。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发表过学术文章,平时不去阅读专业书刊,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对课文理解缺少真知灼见,激发不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目前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有许多领域都需要去探索、去研究,从教育理论到人才观念,从教材教法到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从考试制度到教师素质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教师只有具备了语文科研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