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理论探索范文

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理论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理论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理论探索

一、引言

出生人口素质主要是指出生人口的身体和智能素质,它是人口素质的基础。人口素质本身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深圳市0~5岁户籍儿童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0.23‰;另据深圳市卫生局统计,深圳市每年的新生儿中平均有13.06‰存在出生缺陷,2005年总的出生缺陷率为15‰。按此推算,深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的儿童大约为3000人,如果包括需要检测才能发现的出生缺陷,数量将会更多。如此数量的出生缺陷人口累积起来对深圳的长远发展和家庭都将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为降低深圳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需要各级政府大力开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程,从机制、手段、观念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应对深圳出生人口素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本文主要从分析深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出发,就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思路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二、深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深圳市在全国较早开展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从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措施来分主要采取了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是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倡导婚检和产检,防止近亲结婚和病毒感染;二级预防是提倡孕妇进行产前诊断;三级预防则着重于对新生儿疾病进行筛查,早期诊断、治疗。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的主体分为卫生系统和人口计生系统两大体系。卫生系统主要建立了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和干预体系。目前深圳的市、区、街道各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都担负着孕妇围产期保健工作,可以开展出生缺陷的相关监测和筛查项目,但只有两家机构获得广东省批准开展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深圳市人口计生系统,依托计生技术服务网络,通过多部门合作,初步建立了出生缺陷干预和监测网络体系。一是开展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基线调查,确定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畸形、碘缺乏病等6种本地区常见、危害较大、病因明确、干预效果好的出生缺陷病种为优先干预的病种。二是免费为户籍人口中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妇进行出生缺陷筛查、宣传教育、咨询指导、随访跟踪服务。三是建立出生人口素质监测网,通过社区信息员、街道计生服务所的监测员对孕妇的妊娠结局、新生儿、0~5岁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追踪调查。四是建立出生人口质量监测信息平台,包括出生人口基本信息库、出生缺陷儿信息库、残疾儿童信息库。五是建立出生缺陷干预的评估体系,分工作指标、教育和培训指标、干预指标和科技指标等四类九项指标。六是制定了《常见出生缺陷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试行)》,有利于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七是制定规范的工作流程并在网上公布,让群众知道获得免费筛查的途径、程序和地点。新时期深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比较薄弱,资源配置分散、重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推动公共资源的社会共享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没有一个全市性的、系统的关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纲领性工作方案,部门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致使在技术要求较低的领域往往出现重复配置资源的问题,而在高技术领域则缺乏强强联合的机制,很难形成原创性的创新。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稳定支持不够,出生缺陷的免费筛查只能对有限人群开放。三是部分干预措施尚处于初级阶段,全市统一的工作规范还没有形成,出生缺陷的社会干预模式等还停留在试点层次上。四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缺乏独立的运作体系,主要工作还依附在其他日常业务之中。

三、提高深圳出生人口素质的发展思路

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多年来积累了经济、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只要规划合理、组织得力,出生人口素质应该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认为,深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中长期目标可以定为:以出生人口素质的主要评价指标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为目标,形成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覆盖主要育龄人群和涵盖影响出生人口素质各环节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积极建立以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支持体系,科学开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重点开展遗传性、先天性疾病预防,明显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效控制因围产因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出生缺陷风险;有效实施对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和早期教养。为确保顺利达到上述目标,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一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从全社会层面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其长远社会价值远高于短期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政府才有可能成为这种产品的提供者和组织者。目前深圳卫生和人口计生系统具有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完整机构和队伍,但二者的工作模式有所区别,卫生部门主要是以医疗机构为基础的被动式工作模式,它具有技术干预的优势;而人口计生系统主要是以人群为基础的主动式工作模式。现有的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网络可以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生技术服务大多是免费的公益性服务,在一级预防和出生缺陷筛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民政、妇联等部门对特定人群具有独特的渗透能力。因此,缺少任何部门的参与都会对深圳市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程造成损失,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各施所长才能形成和谐高效的工作体系。

二是突出重点,稳步扩大干预的病种和人群。当务之急是建立起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出生缺陷筛查实验室,将研究重点放在高危、高发和影响人力资本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病种上,提升深圳市出生人口素质基础性研究水平,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将成本较低的、成熟的预防技术推广到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另外,出生缺陷免费筛查的目标人群要逐步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过渡。

三是健全三级防治体系,有计划地实施干预关口前移。预防出生缺陷的根本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降低缺陷儿的出生率,更重要的是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发生风险,要做到这一点,干预前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在巩固现有二、三级防预体系的基础上,加强提高婚检率和孕前干预等一级防预的工作力度,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模式,是当前深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是以公众教育为先导,重视社会行为因素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中的作用。结合深圳实际状况,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教育传播途径,以普及优生优育知识作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优先目标。同时引入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社会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重大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和评估,为实施有效的社会干预提供理论支持。五是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素质监测评估体系。要积极探索监测评估体系的新型组织形式,引入由各方专家组成的第三方专业中介组织等参与的多元化、商业化的运作形式,提高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实施干预工程和出生人口素质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由政府为主导的市级领导机构,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程的规划列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程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以人的需求为主导方向、以技术服务为重点、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构建立足大人群、面向社区和家庭的个性化的综合服务体系。成立由政府牵头,人口计生、卫生、民政、残联、劳动、教育、妇联、宣传、科技、财政等部门参加的领导机构,下设:决策组,负责全市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整体规划和有关政策的制定;技术组,由本市相关部门的专家组成,并聘请社会学家作为咨询专家,负责具体实施方案、工作指南、评估指标的制定和论证、技术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工作组,负责各项活动的实施、质量控制和日常协调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程作为一项日常性社会公益事业,有必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措施稳步实施。

二是建立出生缺陷预警监测系统。预警监测系统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一系列灵敏指标为基础,通过数学方法构造各类指数和预测模型,进而对某社会现象的状况进行监测、预警的分析系统。利用现有的出生缺陷监测网络数据,选择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作为预警信号,经过量化、筛选,纳入模型,建立出生缺陷危险因素干预预警系统,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辟新的途径。

三是完善三级预防体系,理顺各级防治机构的工作职责。一级预防体系主要以人口计生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为依托,重点做好育龄人群的孕前干预和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二级预防体系以各级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为载体,发挥各自的技术和网络优势,开展出生缺陷筛查和防治工作,形成有序、良性竞争的格局。三级预防体系主要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对出生缺陷儿进行治疗和康复,降低危害,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缓解家庭成员的精神压力。

四是加强人员培训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常规随访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引进专业人才,逐步推进技术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提高咨询服务水平,满足群众需求。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提高实验检测的准确性。建立有效的常规随访制度,形成“孕前检查、怀孕建卡、跟踪服务、定点分娩”等一系列的出生缺陷干预与服务工作,系统地、有效地掌握出生缺陷高风险人群生育动态,进一步做好生育指导和跟踪服务。五是加快科技引进消化、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建立区域性出生缺陷干预中心,跟踪世界遗传研究前沿、保护遗传资源,选择成熟的医学、生物、物理等优生技术和方法,通过孕前、孕期的干预措施,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普及、推广和应用,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和有严重缺陷患儿的出生,提高出生人口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