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调控具有深刻的意义,是演唱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相关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民族声乐的演唱者一方面需要尽可能地调整气息的强弱,另一方面还需要经常关注声音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当声音具有位置高且集中的特点时,就会更多地产生头腔共鸣,并且呈现出清脆、甜美的音色;当声音位置低且分散时,其音色就会变得雄壮且浑厚。当对气息进行适度增强时,声音就会变得更加富有力度;当对气息进行减弱时,声音就会变得舒缓且柔和。由此可见,在演唱之前需要先对调控音色的技巧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使其基调与作品相适应,从而将歌曲的内涵生动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关键词】民族声乐;音色调控;演唱者
一、音色概述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品质属性,也就是用来区分相同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标志。从广义上来说,分析演唱音色也就是分析其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共性;从狭义上来说,音色是声音的物理色彩。一般而言,声音具有很多特色,声腔是呈现声音特色的条件。只有具有丰富的音色,才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民族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体现出人物形象的特点。特别是运用独具特色的音色,能够充分地让听众感受到声音的魅力所在。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调控技巧
(一)气息与调式调性色彩调控
通常情况下,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区分是从声乐演唱和音乐鉴赏的角度来进行的。从本质上来说,民族声乐演唱是由多种风格形式的演唱聚集而成的,它是由各类型演唱风格的声乐作品共同构建出的体系。从其特点上来看,民族声乐演唱与其他形式的演唱相比,在气息共鸣、发音技巧、咬字吐字等方面都有鲜明特色,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注重把真声和假声结合在一起,“假声”的感觉、“真声”的色彩显得越发浓烈,可以穿透听众的心灵。在音乐情感的把控方面,民族声乐演唱需要控制演唱的气息,对音色进行调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声音的强弱会直接影响音色特征。换句话说,民族声乐演唱者需要具备平稳的气息控制和想象歌曲的能力,将外在世界的形象在大脑之中图示化,并通过演唱来将心中的图像转换为声音,实现从感性意象到审美意象的转换。除此之外,演唱过程当中控制音色的因素主要包括和声、调式调性等。通常情况下,实现了对它们的控制也就实现了音乐的层次性,歌曲的演唱便可以呈现出多样的色彩感。由此可见,作为演唱者,一方面需要完整地进行演唱,另一方面还应当重点关注作品当中丰富的色彩元素。不同的调式调性、气息的长短、音调的高低等,都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例如,就调性来说,大调一般情况下色彩明亮,带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积极向上之感;而小调通常以冷色调为主,带给人一种阴暗、朦胧、忧伤之感。演唱者需要根据基调的特点来选择想要表达的情感,进一步对色彩进行选择。同时,武秀之老师的三结合唱法,将美声、民族歌剧、戏曲结合起来,共同演绎乐曲篇章,也是演唱者需要学习与借鉴的。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发声吐字与音色调控
在艺术领域当中,民族声乐的色彩和情感糅合在一起。因此,演唱者自身对于发音、吐字的运用和人们的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响着听众对于音乐的感受,并会对特定音色的感情产生影响。这种情感不仅遵守着自然感情法则,在很大程度上还遵守着社会感情法则。由于合理、科学的演唱技巧可以为演唱者增光添彩,而且也被听众所喜爱和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演唱者就需要全方位地把含有自然感情法则和社会感情法则的内容注入其中,使音乐情感饱满,并为其再度创作提供新的思路,这将带动民族声乐的演唱进入全新的领域当中。通常情况下,民族声乐演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演唱者对歌曲的整体感受程度。对于部分民族声乐演唱者来说,他们致力于追求演唱技巧,却没有注意到技巧的使用需要建立在音乐色彩的描绘能力之上,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现阶段的大多数声乐演唱者,一方面诠释了大量的音乐经典之作,丰富并且完善了音乐的内容体系,创造出了一条适于音乐发展的全新之路;另一方面也构建出了各自不同的演绎体系。在进行音色控制的时候,演唱者需要注意调式和色彩是相对应的。通常情况下,色彩由微分色构成,乐音由微分音构成,它们在产生、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当中都会呈现出相通性来。根据相关研究者的调查,视觉色彩的光波和乐音的声波都是一定频率震动之下的产物。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正是由于发音源的震动频率不尽相同,才推动了音阶的产生。音阶频率可以展现出高低快慢,然而色彩频率展现出来的是强弱明暗。由此可见,民族声乐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音符音色进行归类并进行重组,通过组合形成美妙的音乐情感。综上所述,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进行色彩的控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个体与音乐融合渗透的问题,这也反映出了生活和艺术交叉的问题。
(三)民族声乐演唱中语言与音量的调控
通常情况下,民族声乐的演唱语言可以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区分的标志。因此,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注意其风格的细微改变之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语言特色不同,传统音乐与近现代音乐的差异会呈现得很清晰,同时,在纵向组合以及演唱方式等方面很容易产生出多样的文化特点。例如,传统音乐的合唱、重唱都较为注重和声的结构性特征,但是近现代音乐在重视人文性与色彩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将色彩性与情感性结合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看,民族声乐作品当中的和声渐渐地形成了其特定的色彩效应。然而,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由于民族的差异,民族语言通常会导致曲调发生一定的改变,和声也就呈现出脱离调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民族声乐作品包括很多相互分离的大小三和弦、七和弦以及四度叠置的和弦,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乐曲的意境。因此,演唱者应当重点关注歌曲中运用的各式各样的平行音程、加音和弦、平行和弦等,并且关注音色的变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和声便形成了多层的状态,丰富了音乐本身的层次感。前面所提到的音响感知指的是演唱者的听觉和其内心感知,同时包含着演唱者对于生活内涵的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音响控制是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当根据演唱者不同的感知程度来对其美感进行诠释,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对音乐感性存在的外部意蕴的表达。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民族声乐演唱者应当具体地分析色彩与音响,关注每一个色彩的音响性结合,以此构建出丰富多彩的乐章,推动色与形的聚拢和分化,并逐渐适应声光节律的变化。
(四)呼吸的控制技巧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演唱者在对民族声乐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还应当重视对气息进行调控,给听众营造出最佳听觉效果。众所周知,呼吸对于音色的呈现影响巨大,这与气流对声带的冲击有关。由于气流的强弱不同,所形成的力度也不同,因此音色的变化也不尽相同。在演唱的过程中,当提升气息的对抗支撑点力度时,音色就会呈现出结实、雄厚的状态;当减弱气息的对抗支撑点力度时,音色就会呈现出薄弱之感。一般来说,演唱时不仅要改变气息力度,还应当对气息冲击声带的闭合时间进行控制。例如,在气息尚未冲击声门时,声带还未张开,音色的状态较为硬朗。假使气息在声门闭合前就产生了冲击力,音色的状态就会变得较为柔和。因此演唱者应当结合民族声乐作品自身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调整气息力度,根据想要呈现出的音色特点来加强或者减弱气息。歌曲内涵的表达,离不开音乐本身的音响和色彩。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立足于宏观的角度还是微观的角度,人们对于色彩的体验都更为新鲜与刺激。现阶段,有关视觉艺术方面的“色音画”频繁地出现在高科技电影、家庭影院之中,将我们带入了全新的“立体声”音乐艺术时代。对于民族声乐来说,其演唱者应更加关注音乐本体元素。
(五)充分运用共鸣腔体
头腔、咽腔、胸腔三个腔体,共同构建出了人体完整的共鸣腔室,各个腔室虽然独立于其他腔室,但是彼此之间又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在这种联系当中,任何一个共鸣腔体产生出来的音响都具有不同的特点,音色效果各放异彩,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听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每一个腔体产生出的声音的独特之处。当头腔共鸣较多的时候,音色就会变得高亢而且明亮;当咽腔共鸣较多的时候,音色就会变得薄弱、亲切;当胸腔共鸣较多的时候,音色就会呈现雄浑、澎湃的特点。由此可见,共鸣腔的作用一方面能够调整音量,另一方面能够使声音呈现出色彩的改变,体现出整个腔体的共鸣功能,对假声、真声、混合声等声音色彩进行保护。例如,歌曲《梅兰芳》在歌曲的前半部分多为叙述,并伴有京剧的唱腔,演唱中大多都是假声。演唱者在演唱时应当注意高位置起音,真正地表现出头腔共鸣,从而呈现出清澈、明亮的声音效果。歌曲的后半段重点反映了梅兰芳大气凛然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这时仅仅使用头腔共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整全身共鸣腔体,使得共鸣腔变长、加宽,减少气息支撑点,以此来提高气流冲击声带的力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以呈现出高亢与激昂、穿透力强的声音。因此,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应当将各个腔室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把各个腔室产生的声音进行组合,形成具有魅力的声音,也让声音变得更加具有层次感。
参考文献:
[1]马克.音色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表现[J].北方音乐,2018,(24):62-64.
[2]陈亚丽.声乐演唱中音色的运用及表现探析[J].黄河之声,2018,(16):8.
[3]丁倩文.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探究[J].当代音乐,2018,(05):73-74.
[4]李亚东.声乐演唱中气息与音色的有效应用[J].大众文艺,2017,(14):161.
作者:邢倩文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