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发展趋势范文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发展趋势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发展趋势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发展趋势

摘要:音乐竞赛可以检验音乐教育水平,推动音乐教学改革,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声乐艺术指导在音乐竞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者与后者互相促进和发展,最终带来音乐教育和竞赛的共同进步。本文研究了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发展要素,从音乐竞赛的角度提出了对课程设置、教材建设、院校支持、教师素养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竞赛;艺术指导;课程设置;教材建设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发展需要完备的声乐艺术指导学科体系、契合实际的教育宗旨以及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等要素,而音乐竞赛正是促进了这些要素的融合,检验了音乐教育水平,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程,对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平台。音乐竞赛活动是我们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竞赛机制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物,对专业学习者具有导向性作用,并引领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完善。在连续举办中,对竞赛宗旨、组织形式、规则体系的不断修缮,从而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内容体系。

一、赛事对声乐艺术指导内涵的要求——课程细化、实用化和专业化

声乐艺术指导属于实践与理论交叉的学科,知识、技能覆盖钢琴、声乐、作曲、音乐史、语言等不同的学科,是一门有着自己独特内容、规律、逻辑和特点的学科。声乐艺术指导教师侧重于对声乐学生在音乐处理、风格把控、语言、舞台表演等方面进行指导,并从音乐内涵方面启发学生对声音的感知度。目前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而艺术教育的一些专业恰恰需要保留精英式的培养模式。因此,课程的细化已成为全球化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从竞赛内容看,有些竞赛需要自选曲目,有些竞赛需要从规定曲目中选择,而曲目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比赛的成败,因此所选曲目要符合学生的个性,这一个性的发掘需要平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可以选择经典歌剧片段、艺术歌曲,也可选择反映社会文化各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动态的曲目,并遵循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在彰显民族性的同时吸收西方音乐元素精华。这就需要声乐艺术指导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基础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不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标准化生产的“批量产品”。因此,在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所选曲目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课程设置上可综合比赛曲目与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内容上,音乐竞赛活动可分为综合型和单项型。学院式的音乐竞赛以西方严肃音乐为主体内容。其中全国高校教育“五项全能比赛”对师范类院校的影响较大,竞赛内容包括综合知识问答、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这五项中有两项都与声乐艺术指导课程有关,可见其在培养师资方面的重要性。

无论参加哪种类型的比赛,纯熟的技巧加上个性化适度的表现都是最高境界,其中表演者对于乐谱的理解、个人的情感表达、层次化的音响处理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艺术指导课程设置从结构上要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横向纵向的联系。首先,专业音乐团体及高校日常的歌剧排练中,声乐艺术指导相当于副指挥,扮演着指挥与乐队的双重角色,既要和歌唱者默契配合又要控制整个音乐的进程。由于歌剧排练中为了节约成本需要用钢琴代替管弦乐演奏,因此课程设置中应该有总谱读法的内容。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需要有整部歌剧的排练经验,美国的高校学期末的考试需要演奏某个歌剧的三幕,这也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其次,语言课的设置。高校现所聘用的教语言的老师基本都是从外院聘请的,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外语功底,但是声乐演唱需要共鸣与归韵,音乐与语言结合在一起如何正确的发音,这是需要声乐艺术指导研究的方向。此外,还需要设置音乐文献分析、西方文化歌剧史的课程、即兴伴奏课程、歌剧排练与重唱合唱、视唱练耳。其中试奏在国内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设置中很少涉及,但在美国和欧洲的高校学期考试中是必考的科目,考试曲目都是尚未见过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养成很好的视奏能力,视奏要保持原速,把音乐的性质找准,过程中错音可以省略,但不许间断,保持乐曲的完整性。我们可以用贝多芬32首奏鸣曲作为视奏的教材,当然还有更多的方法,确需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视奏内容。建立细化实用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需求。从教学方法的改进到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培养系统的形成,都体现了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在发展中质的变化,它是事物变化中量的规定性,规范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建构模式对学生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竞赛对声乐艺术指导功底的要求——表现力与感悟力

在各类型的比赛中,有些选手声音条件很好,但是缺乏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演唱的作品就相对缺乏色彩性。因此,在比赛前,要对选手的音色和音质有所了解,然后对钢琴的音色与音量进行调节,哪些段落的声音要柔和要做到心中有数,控制要有度,才能达到演唱与伴奏音量的均衡,在间奏和尾奏部分要用适度的音量渲染烘托出歌曲的气氛。例如玛利亚•卡拉斯国际声乐大赛是国际十大声乐大赛富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我用其初赛和决赛的规定曲目来表述上述观点。其初赛的规定曲目中有一首是施特劳斯的《万灵节》,其歌词是一首诗歌在德国家喻户晓,每年的11月2日是欧洲纪念亡灵的日子,人们可以怀念逝去的亲人。这个故事发生在深秋,讲述一个人自己想象在和过去的爱人对话,他希望再次相爱,像过去的五月一样,像之前一样。整首作品的基调是安静的,但是第一个音乐谱上虽然写着弱,但这个音饱含着期待与内心向往的饱满情绪,演奏时音量可以比一个p稍强,这里的p代表了作曲家内心的意志力,它不是一个强弱的符号。前面四小节可做一个渐弱,第四小节右手的最后两个音可以从两个p的力度起音,随上行音乐逐渐渐强,到达右手的高音后力度逐渐撤下来,乐句的呼吸在每两小节右手旋律的后三个音前,前奏的两个乐句就像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游离的感觉。整首作品都要保持情感连续的表达,伴奏者要特别注意呼吸与踏板的配合,乐曲整个高潮部分在将近结尾处,声音的顿挫感加上渐强的力度推进,一气呵成地将作品推向高潮,一改前面乐句悠长的气息感,高潮部分内心的期许用两个f来表示,富有张力的音乐将作品推向高潮,之后又回归平静。

决赛中,规定曲目中有一首亨德尔的歌剧《蕾娜都》,其中有一个片断《让我痛哭吧》,这首只有三页的咏叹调看似简单,但要驾驭好很不易,由于大家太过熟悉,要唱得与众不同就要在情感处理上多揣摩。整首作品的基调就是哭泣,声乐艺术指导如何带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按照演唱者的呼吸分句,基本上是四小节一个句子,哭泣的表述兼有情感的发泄与回归平静,可将前两小节设计为渐强,后两小节设计为渐弱,而情绪的高点即要突出字头是每句第二小节的第一个音节,这样的设计左手声音还是略显单薄,这时可以将左手的单音声部改为八度,这样声音效果更富立体感与厚重感,当然伴奏声音的起伏与演唱声部是一致的,在突出右手外侧旋律线的同时,整个伴奏声响要低于演唱声部。踏板可根据呼吸踩放,随着演唱声音的行进,乐谱上强弱的色块感要有连续性,整个弹与唱的配合应有故事感与画面感。中国声乐作品的音色不能直戳了当地弹出,要符合中国语言中一字多音之意,因此中国声乐作品的伴奏音色要富于变化,其声乐伴奏的演奏方式有模仿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效果的因素,反映了中国音乐特有的神韵。声乐艺术指导能够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音乐性、情感性、美感性,并设计出乐句乐段的高潮点;根据不同的声乐作品与演唱者共同呼吸;在咬字行腔、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元素与演唱者保持相应的强弱变化、快慢调节、刚柔相济、抑扬顿挫。并通过竞赛与演唱者不断实践,最后形成对音乐表现力与感染力独到的见解,从而不断推进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发展。

三、加强本科阶段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学习

20世纪初,欧洲各国已经逐渐开始在高等院校中设置钢琴艺术指导课,钢琴艺术指导课已经成为各音乐院校的必修课。在国外的一些高等艺术院校里,都有为钢琴学生开设艺术指导课,培养专业的艺术指导课的历史。20世纪中期的美国,也在艺术院校中陆续开设艺术指导课程,1980年代几乎所有的音乐学院都开始提供研究生方面协作钢琴的学位,现在所有的学校包括音乐学院和普通大学的音乐系协作钢琴专业已经遍地开花,研究生是非常普遍的,有些学校有这方面的博士学位,但也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在大学里就提供协作钢琴专业。在其开课的短短几十年就已经培养出大批的优秀钢琴艺术指导人才。在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在钢琴教育体系中钢琴专业的学制为五年,学生从大学二年级直至毕业,都要进行艺术指导课的学习。由此可见,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在国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无疑可推动声乐艺术指导学科的建设。

我国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设置大多在研究生阶段才有明确的艺术指导学科的课程设置,据统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均在研究生阶段设置了此专业,武汉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在本科阶段也设立了此专业,而师范类高校大多还是以集体课的形式存在,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由于受艺术类教学个性化教学的模式所制,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因素,因此国内教学模式大多数还处于个别课与集体课兼顾的形式。如果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所有内容都在研究生阶段学习与实践确实有些仓促,可以在本科阶段就开设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相关内容,搭建一个可供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平台,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各类竞赛的观摩,可以感知到有些声乐艺术指导对语言的韵律感不够敏感,音乐的韵律与语言的律动不是特别贴合,这确需声乐艺术指导与选手长时间的磨合,师范院校艺术指导课应突出多样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区别于音乐学院专业的精湛性。

四、深入推进声乐艺术指导教材的建设

在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普及过程中,需要深入推进教材的体系化建设,以学生为本,在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完善教材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大家多样化的需求,尤其不能够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与审美取向,因此,构建一套代表新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就成了待以解决的问题。师范院校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的教材编排应该突出其实用性特色,学生毕业以后大多数都是为中小学服务,所以了解中小学学生演唱的声音特质,编排其对应的歌曲伴奏。中小学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大多为感性认知,可通过形象性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激发其兴趣,伴奏音型的选择要尽可能多样化,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善于发掘素材,将正谱伴奏中的伴奏音型迁移到相应的伴奏歌曲中。例如将琶音、震音、和弦(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配以不同的音型走向(上行、下行、波浪形)以及音区,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就会表现不同的情感色彩。

教材的编排应基于传统中外经典曲目、现代曲目、中国曲目等几个大的方面,并融趣味性、简易型、教育性于一体。教材的选用就整体而言,基本没有形成普通高师特色的统一的教材体系,有的高师院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意选用教材,有的依旧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我们可以根据合唱课、重唱课、剧目排演课,各类竞赛中的经典曲目,高考中演唱率高的曲目编入教材,并且不断地将新歌、音乐会推出的新曲补充到教材中,并借研讨会、讲座的机会与兄弟院校交流,不断完善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曲目。例如俄罗斯民歌《纺织姑娘》《海港之夜》、音乐剧《西贡小姐》中的《太阳和月亮》《世界的最后一夜》,《妈妈咪呀》中的《舞会皇后》,《西区故事》中的《美丽如我》,《悲惨世界》中的《慢慢长日结束》《芳汀之死》《你可听过人民的呐喊》等等。教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这需要同行们跨专业、跨地区的广泛合作,努力将创作、教学及实践联系起来。系统化的教材建设需要大量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作品,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教材支撑,才有了今天音乐的繁盛。

五、形成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与学习的文化氛围

竞赛中常存在一个问题是有很多中国作品是没有正谱伴奏的,这就需要钢琴艺术指导明晰民族音乐的韵律。从声韵上讲中国语言有四声,语言特点是一字多音,一字多声,一声多韵,很多音乐都是根据这些特点产生出来的。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的区别在于弱拍到强拍的倾向,同样都存在倾向性,外国音乐从始至终都是重复弱拍到强拍的倾向性;中国音乐的节奏有其特殊的律动感,有些中国声乐的伴奏带有散板的随意性,这种创作思维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形散而意不散。中国音乐的板眼节奏是方形的带菱角的,外国音乐线条是圆润的;中国音乐内容含四声,要用变化的音乐来表现不同的音乐风格;从和声表现功能上看,外国音乐常用三度叠置,而中国音乐常用四度叠置等等。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音乐的声乐谱中线谱占20%,简谱占60%,不拿谱子的占20%,从主观上分析,广泛存在对乐谱自由处理的要求,作为声乐艺术指导要敏锐捕捉到选手舞台上的细微变化,根据演唱者的情绪给予积极的配合,必要时可通过一些力度上或节奏上暗示性很强的音型将其拽回正确的轨道上,音乐题材的广泛性要求声乐艺术指导广泛地学习戏曲与民歌,将张驰有度的韵味自然地融入到歌曲伴奏中。声乐艺术指导在为民歌配伴奏的即兴伴奏领域还应注意一种错觉,以为伴奏技巧越复杂声部填得越满越好,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给这些简单的伴奏音型以生命力(力度、音色、节奏、韵律)一样可以获得完美呈现。

六、培养声乐艺术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声乐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进入了多学科并存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表现观念、演绎方法、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等表现得更为理性和宽广。作为声乐艺术指导要有纯熟的演奏能力,与演唱者之间默契的配合,给予演唱者更多音乐理解、舞台表演等方面的指导。针对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调整声乐艺术指导的职业化,促进声乐与钢琴跨学科的发展,全面提高本科及研究生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水平。声乐艺术指导学科是技能性与合作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理念,积极搭建职业化的培养平台。而竞赛正是应和了声乐艺术指导的培养理念,并不断通过舞台实践,检验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培养理念,促进音乐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论钢琴艺术指导课的价值取向[J].乐府新声,2004(2)

[2]石凯.谈“艺术指导”相关问题[J].音乐创作,2013(1)

[3]林琳.对中国钢琴教育“比赛至上”观点的反思[J].大舞台,2013(02)

作者: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