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5篇)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5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5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内容摘要:“双微”时代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强劲的传播载体,它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深远。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应该思考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双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越来愈多的便利,全方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际交流,都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色彩斑斓的数据时代。“双微”时代下的社会,信息量庞大,信息的种类丰富,极大满足了在校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需求。然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双微”时代所带来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运用不当,也必定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在“双微”时代,我们应该正确把握当中出现的机遇,正确看待所带来的挑战。

1.“双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1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双微”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双微”工具的使用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带来极大的创新作用[1]。首先,“双微”时代以及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被广大学生群体所接受,也因为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并采纳。其次,高校利用“双微”平台,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其独特的互动性来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乐意参与其中。再者,微信和微博的最大可观之处在于,他们可以通过图片、影音、录音等来加强视听感受,而不是枯燥的课本文字灌输。只有当五官都参与其中的时候,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才能被最大限度的开发,而此时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时机。

1.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不同于以前通讯技术落后的时代,“双微”时代具备了丰富的、及时的教育资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灵活、丰富多彩[2],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搜索名人讲堂甚至可以和名人进行网上交流,促进思想的提升;更多具备时代气息的新鲜素材将会通过“双微”平台向学生进行传递;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上不懂的甚至还想知道更多的地方,也能求助于微博和微信,及时弥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上搜索更适合自己的内容,毕竟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顾此失彼,而通过自己的搜索了解相关的感兴趣的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基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双微”平台及时一些思想资讯,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在课后也能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通过搜集网上的教育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毕竟教师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双微”平台是可以任由自己发挥和开发的。

1.3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目前,世界信息正在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周期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对于社会上发生的新闻的动态,第一时间通过“双微”平台传递消息并引发关注和持续追踪,把新闻准确迅速的传播给学生,充分当好带头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讨论氛围。在做舆论导向的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宣扬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预定良好的政治基础。不仅仅是教育者可以第一时间提供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双微”平台及时反馈信息,让学校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动态和诉求,让学生有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减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阻碍。

2.“双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1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价值观建立容易出现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大学生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然而,“双微”时代的发展一方面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一,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学生难以通过只言片语的描述了解事情的本质。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网络来源的不可靠性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不能看透事情的本质,没有看见事情的全貌就断章取义甚至以讹传讹,从而对事情或现象的本质形成误解。第二,“信息良莠不齐,学生身心健康容易受到影响。“双微”时代下的网络世界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开放性,另一个是资源共享性。我们都应该知道这种平台下的信息是集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于一体的,真真假假混合在一起往往是最难让人看清的,所以这种时候如果学生们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很容易被有害信息的价值观所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增添了阻碍。第三,微博微信信息缺乏管理约束,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在过去,人们接收到的讯息都是来自报纸、书刊、杂志等,这些大多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才展示在大众面前,那些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早已经被剔除。但是在微信和微博这些平台上,由于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自由和网络世界管理的相对松懈,那些夹杂着色情暴力等信息都会暴露在众人面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加以指导和教育,很容易让他们的认知发生偏离,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意识形态危机,在“双微”时代的多元价值选择面前无所适从。

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双微”时代的兴起,不仅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结构模式,同时也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系[3]。传统模式当中,教师有一定的权威和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双微”时代呼吁的是让学生和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在教师面前感到拘束。如果高校教育者思想保守,不能及时的解放思想,接受新生事物,而是一味的循规蹈矩,拘泥于传统教育模式,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僵局。因此“双微”时代的到来给广大教育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式以适应心的时代要求。

3.“双微”时代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综合利用“双微”时代资源,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双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最大挑战在于: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影响,主流的价值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有效的利用”双微”时代资源,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首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这样一点:“双微”时代背景下,在“双微”平台上所传播的资源信息非常丰富,兼具宽度、深度和广度,能够囊括生活中各个领域,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宝库。因此高校必须在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对“双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去芜存菁,选择一大批鲜活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素材,通过加工和修饰,形成能够适应当代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再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加强自身对于“双微”时代资源的应用,还必须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双微”时代的信息资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抵御不良信息,吸纳优秀信息,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强化。

3.2高度重视“双微”工具教学应用,实现教学双向交流面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单一的现状,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双微”工具的应用问题,使用这种新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工具,实现原有教学模式的突破,开创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此同时,微信微博在提供给人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往往占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然而在“双微”下,任何事物和人之间都是处于平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高校教育者们实现教育手段由单一向复合型的转变,在网络新环境下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3.3完善教育网络系统,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和健全高校“双微”网络教育系统是利用“双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微”网络教育系统,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各级微博、微信平台,以学校、院系、班级为单位对应建立“双微”交流平台。二是切实要求在校大学生关注相关内容,从而能够接受并了解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三是相关平台的管理工作必须紧跟,严格督促信息定时定量,切实发挥“双微”网络教育系统的作用,并且优化信息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从而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相适应,从而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网路上出现的一些不良信息,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加强净化网络传播通道,对校园网络进行信息监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良信息的散播,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双微”氛围。

参考文献

[1]申涛.微博、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163-164.

[2]徐素华.论网络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改革与开放,2011,06:41-42.

[3]文译,张媛媛,于淼,邹杉.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1:70-71.

[4]童付超,敬再平.微时代视角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2:52-54.

[5]郭葳.利用“双微”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考试书刊,2015,31:141-142.

作者:彭丹艳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策略

摘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心理疏导具有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一方面,心理疏导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问题的需求,另一方面,心理疏导满足了高校学生自我调整、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发挥心理疏导作用,必须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在充分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前提下,注意吸纳、再创新心理学理论和技巧。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站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取得新作为,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笔者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研究中发现,无论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还是一种新颖的形式,心理疏导已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

一、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心理疏导具有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其价值和作用表现为,通过心理疏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即打开大学生思想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开心锁”。(1)心理疏导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问题的需求。首先,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工作理念的需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大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困惑或心理障碍,而思想问题往往有伴随着心理问题,二者交织在一起工作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有机统一性,转变过去只重视思想和政治层面教育的工作思路,把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相结合,创新工作理念,熟练运用心理疏导的理论和技巧,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拓展工作方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鲜明行为特征和差异化心理活动的大学生,要想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必须阵针对高校学生实际心理和思想状况,开展科学的心理疏导。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增强工作能力,拓展工作方法,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2)心理疏导满足了高校学生自我调整、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首先,心理疏导有助于高校学生自我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不仅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而且取决于高校学生的自我疏导和调整能力。对需要消除和克服思想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而言,外在的教育只是充分条件,如何调动内在积极性,通过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疏导能力,敢于直面问题、主动克服问题才是关键。心理疏导为高校学生提高自我疏导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高校学生在接受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既能够充分参与,而且享有自主性、彰显主体性,发挥了主体作用,因为有助于自我调整能力的培育。其次,心理疏导满足了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是为了更好消除和克服高校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解决实际问题,但并不局限于此。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疏导方法,为培养高校学生社会所期望的政治思想、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方法

在新时代,要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发挥心理疏导作用,必须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在充分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前提下,注意吸纳、再创新心理学理论和技巧。(1)认知疏导法。认知疏导法的目的是让高校学生对面临的思想困惑或心理障碍有清醒的认知,在认知基础上开展自我疏导,进而消除困惑或障碍。在新媒体冲击下,高校学生很容易在海量信息和消极价值观的冲击下心态失衡,甚至迷失自我,失去前进的方向。认知疏导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用理性的思维、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高校学生,帮助其拨开云雾见天日,形成正确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拾远大的目标和梦想,找回奋斗的力量。(2)宣泄疏导法。宣泄疏导法的目的是让高校学生将内心的郁结充分表达出来,释放负面情绪,疏解心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使心理状态得到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宣泄疏导法的重要路径是把握尊重、理解和倾听这三个关键点。心理疏导讲究因时制宜原则,把我疏导时机十分重要。在高校学生情绪异常焦躁或异常消除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其滔滔不绝的说教,不如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通过引导高校学生说出心中的苦闷,帮助其将长时间累计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不仅有助于缓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更有益于让他们心理恢复平静。这时再进行教育,会事半功倍。(3)激励疏导法。激励疏导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高校学生的内生动力,勉励他们发挥潜能,树立远大目标,重拾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在工作中运用激励疏导法要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说理激励和感情激励相结合。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能满足高校学生的利益需求,会激发他们的潜能和自信心,提高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是有理有据地讲道理,引导高校学生明辨是非,又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增进双方的了解,加深师生感情。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09日01版)

作者:程瑞雪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新媒体以传统媒体为基础建立,通过网络和数字等现代技术呈现,具有原创性、隐匿性、双向性、及时性等特点,包括展示类、论坛类和聊天类三种类型。由于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频繁、形式多样、方便快捷,不仅丰富教育资源,增强理论教育趣味性,同时提升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效性。新媒体视域下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健全高校网络建设、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质建设,并采用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丰富教学,但应注意网络文化的副作用和学生出现孤立心态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使每一位高校学生都树立科学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倡导的主要内容。现阶段,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手机、互联网等成为了他们主要的媒介工具。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时期国家的建设,作为其中的核心力量,高校学生需要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于新媒体来说,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交流频繁、方便快捷等优势,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产生一定影响。笔者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针对该理论教育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详细探究。

1新媒体概述

1.1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技术

自20世纪末便通过其特有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起来,并对人类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带来了本质上的变革,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当前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这个重要平台来接受信息、展示自我及表达感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新媒体的建立以传统媒体为基础,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现代技术的方式来呈现。

1.2新媒体技术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按照表现形式,新媒体技术包括展示类、论坛类和聊天类三种类型。展示类新媒体技术通过静态或动态的展示,以某些详细形式为载体,然后借助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网络平台完成传播和交流。在论坛类新媒体技术中,学生个体是其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设定程序,由个体逐渐向班级、学校等单位扩展,构成群体性交流平台,如贴吧、校友录、校内网、校园BBS及虚拟社区论坛等。聊天类新媒体技术则是注重个体间的沟通和互动,如QQ、MSN、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1]

1.3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新媒体技术由于其特定优势而迅速普及,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进行了本质上的变化。

1.3.1原创性、个人化

出现较早的新媒体信息交流方式主要有BBS、E-Mail及个人网站,这些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高校学生表达自我和展示自我。之后的博客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优势,高校学生可以凭借新技术,通过影视、图片、文字等形态了解到更快捷、自由、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在网络中无障碍地面对面相互了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

1.3.2隐匿性、自由性

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新媒体的活动地点大部分不在确定的现实环境里,而是存在于虚拟环境中。这就给新媒体技术操作者的身份蒙上了隐蔽性的面纱,如高校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设置虚拟ID和昵称来代替和隐藏其真实身份。隐匿性的主体身份和不确定性的教育情景能够使高校学生的心理戒备得以放松,使教育效果得到增强。以上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传统面对面沟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客观干扰因素。

1.3.3平等性、双向性

新媒体技术具有表达方式上平等互动的传播本质,主要体现在表达意见和信息的平等性。[2]无论何种身份,采用新媒体技术,任何人都可以非常轻松地在虚拟空间里打造自己的隐私空间,平等地阐述观点和发表意见。以平等性和双向性为基准,新媒体技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和主动性。这种主体的双重性既对主体的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为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提供了能够高效沟通和交流的心理基础,奠定了加强思政教育平等性和双向性的良好基础。

1.3.4及时性、快捷性

与传统教育手段相比,新媒体技术可以更加有实效且快捷地传递信息。高校学生当前获取最新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网络,渐渐替代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地位;新媒体技术可以将高校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在虚拟世界里建立起来的新媒体技术空间能够得到长期保存,便于人们随时查看自己的浏览记录,全方位了解自己的思想成长过程。此外,信息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瞬间传递,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覆盖面得到提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拓展和丰富思政教育空间和教育方式。[3]

2新媒体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分析

2.1丰富了教育资源

对于新媒体来说,网络体系覆盖范围广是其最突出的特征,通过这一体系能够进行及时查询,随时随地共享海量信息资源,使各国人民能够不分国界地随时进行互动以及分享信息,进而最大程度地符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型的交流工具和传播技术。通过该理论教育,既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新媒体中多样化的网络资源,还可以在网络上采用网络技术弘扬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此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打造一个新型的、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平台。

2.2增强了理论教育的趣味性

在该理论教育引入新媒体之后,由于其媒介种类多、教育形式多样,在进行相关理论教育时,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对于传统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说,其课堂形式一直都很枯燥、刻板,而应用新媒体技术将会从本质上改善这一现象,高校大学生当前最青睐的新媒体当属手机、博客和网络论坛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应用这些新媒体正好与大学生的兴趣点一致。网络文化丰富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例如将电视教育片、理论动态、讲座、事实资料展示等应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堂上,改变了以往课堂教育的苍白和枯燥;也可以利用高校网络论坛,对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进行弘扬,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探讨,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并提高相应的兴趣。不仅如此,高校学生通过博客,极大地缩短了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距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4]

2.3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率

利用新媒体中庞大的教育资源库,借助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以及全面的交流方式,高校可以有效地改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水平。高校通过互联网,能够不断地丰富思想教育课程的内容,使其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课堂氛围变得有趣生动,不再沉闷枯燥。不仅如此,高校借助互联网快捷的特性,能够使每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利用文字、图片等方式,将教育信息等传递给学生,提高思想教育的水平。[5]

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注意网络文化的副作用

对于高校学生来讲,在大学这一阶段,不仅对其“三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使其逐渐树立道德、政治和法制观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在于防止学生被不正确的思想误导。尽管新媒体充实了高校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其眼界,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同样具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在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下,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也具有了传播的机会,如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思想等,使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威胁。[6]现阶段,国际上对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世界性的社会难题越来越显著,如制度差异等。这些信息都会对高校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使网络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管控,高校需要不断地完善其管控水平,尤其要严控高校学生青睐的网络。[7]具体来讲,高校要严格把控网络言论和思想,避免出现不健康内容;引导学生对大众传播资源的科学利用,使该理论的基础教育能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升;重点关注高校学生在传媒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使其在充分掌握新媒体工具之后,能够具备相应的能力,来分析、辨别以及转化信息;特别是针对其网络安全教育,需要使高校学生树立起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抵御负面信息。同时,高校需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大学生的自保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3.2避免大学生出现孤立心态

新媒体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方便快捷,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度增加,尤其是对网络和手机的依赖,大学生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发长久,手机与大学生更是形影不离,直接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如此下去必定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8]因此,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着重考虑如何教育大学生合理健康运用新媒体,既不影响使用效果,还能避免其负面作用。

4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策略

4.1健全高校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每个高校可以搭建一整套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网站,同时保证其专业性,进而使该网络资源逐渐地丰富起来,并且能够逐渐地结合到传统型的宣传媒体当中,如校园广播、校报等。同时,国内各大高校之间要建立“校园网络”,以便共享资源信息,使得马克思主义原理能够在多样化的互联网形式中得到广泛宣传。与此同时,对于各大高校来说,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网络管理部门,以便更新、维护和完善网络管理和建设。

4.2提升教师的新媒体素质

数字化以及信息化,在新媒体时代下,逐渐地变成了每个人生活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而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同样需要跟上时展的潮流。为此,在这一领域的高校教育者需要不断地培养并提高自己的科学意识,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不然将会难以得到发展。除此之外,综合素质是这些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政治素质,为了提高这一素质,高校的政治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团结力以及使命认同感,从一而终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9]

4.3采用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

通过新媒体优势的带动,高校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这个范围内,并且解除了课时的束缚[10],高校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介工具查询到自己需要获取的信息,进而更好地提高思想教育水平。高校通过方便又快捷的信息网络,极大地改善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不足,丰富了教育形式,扩大了教育范围,在高校学生获得课堂教育的基础上,使其能够及时地查询到所需知识[11],准确地掌握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

5结语

在现代化教学进程中,高校应采用互动式教学、幽默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式教学及实践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传授理论知识、掌控时代方向,这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而且还缩短了大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理距离。在网络环境中学习,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满足时展需要,提升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香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7,24(1):5-8+11.

[2]丁贞栋.运用新媒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2017(1):15-17.

[3]李新灵.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7):85-87.

[4]张亚平,田硕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学理论,2017(2):222-223.

[5]李勃.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6]于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7):82-83.

[7]徐妍.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2):71.

[8]王东.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提升[J].学园,2017(28):172-173.

[9]林豁然.新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路径[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6.

[10]张燕.有效利用新媒体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科技展望,2016,26(20):290.

[11]刘楠楠.新媒体视域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7(12):75

作者:董媛媛 单位:中北大学

第四篇:浅谈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但带来了无法回避的全新挑战。高校在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优化教育模式,将新媒体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教师队伍新媒体素养,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占领教育新阵地,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提高新媒体的责任担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网。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传递的便捷、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元,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随意性与隐蔽性,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创生了一个全新的、没有明显边界的教育空间,这个全新的教育空间虽然还没有被全面纳入正式的学校教育活动领域,但是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已然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与环节中,给相关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亟待革新

新媒体技术正在以无法估量的速度发展,各种新媒体工具在随着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被创生;新媒体储存和传播的信息内容则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更新、增加;新媒体的运用给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通过何种方式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合理的自主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起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在学习偏离正轨的时候如何进行调试,将这些问题都期待得到解答。面对新媒体时代教育资源、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相关的研究者将这些问题纳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研究,推进新媒体与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之间的融合,实现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优化组合,对教育手段、内容、评估各个环节进行适时革新,实现整体教育模式的合理改革与创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时代任务。

(二)多元化价值观导向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由于新媒体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通过新媒体搜索和没有经过严格编辑、整理和审查的信息。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具有渴望思维独立、思想可塑强等特征,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思想、价值的影响,特别是某些难辨真伪、偏离社会主流却又显得标新立异思想特别容易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无法预测的随机性突发事件,高校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大学生日常的教育与引导方面,重点提高大学生对庞杂的网络信息的分析与鉴别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注意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多利用实际案例和数据为机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获取正确真实的信息,不至于被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传播的虚假信息牵着鼻子走。

(三)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使部分学生逃避现实

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的具体角色都是相对稳定的,然而在新媒体所构建的虚拟网络世界中,根据参与者简单描述与抽象思维重构,每个人的角色都被赋予无限可能,可能比现实生活中更生动、鲜活、丰满,更具有吸引力。高校中有不少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或者单纯感觉生活索然无味想要逃离现实。新媒体的应用,为他们逃离现实提供了条件,甚至由于虚拟世界的“美好”,还助长了他们这种逃离社会现实的行为。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困顿、迷茫、失望的大学生,在新媒体构建起来的虚拟空间里如鱼得水、自得其乐而不能自拔。当然,这也使得他们逐渐丧失了在现实世界中社会交往能力,也错过了在现实社会中学习、成长、成才的机会。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只有积极主动的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牢笼束缚,主动接受与利用新媒体技术,使新科技能够作为教育的新载体,不断调整优化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能力,拓展教育阵地,增强教育担当,迎接新的挑战,才能开创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不辜负新时代所创造的巨大机遇。

(一)优化教育模式,将新媒体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结构,高校应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与教育力量,使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四者能够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相互之间有效的协调配合,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完整教育网络。新媒体技术所具有的高效联通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模式上能实现整体的优化升级。在新媒体时代,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资源的总量被无限扩大;教育对象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教育环境也随着新媒体所建立起来的虚拟空间而发生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新媒体时代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的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评估手段等各个环节进行适时革新,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着力研究如何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环节,充分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优缺点,摸清楚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具体特征,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实现教育模式的优化升级,利用新媒体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阵地,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教育模式。

(二)提升教师队伍新媒体素养,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

新媒体正在以强劲态势入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必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之一。在这种新形势下,提升教师队伍的新媒体素养成为必然要求。教师队伍的新媒体素养,主要包括媒体信息素养、媒体技术素养两方面内容。在媒体信息素养方面,主要是要求教师在面对新媒体承载的庞杂信息时,应该具备收集、整体信息资源的能力,并能对各种即时的新媒体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与传播。在媒体技术素养方面,主要是要求教师应具备鉴别、筛选新媒体不良信息负面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对相关负面信息隐形阻断或截留,并且对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状况能够有良好的监督、引导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在具备基本的媒体信息素养、媒体技术素养要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学会熟练使用具体的新媒体工具,包括使用论坛、网页、电子邮件、各类实时聊天工具、电子数据库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与大学生开展有效、真诚的互动交流,并在交流中取得大学生的信息进而进行有效的引导,最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三)占领教育新阵地,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新媒体的思维结构与运转方式,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与课堂为核心的相对封闭狭窄的阵地。新媒体时代,高校必须扩展教育工作的空间、时间维度,以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阵地。具体包括建设内容丰富和鲜活的校园网、建立坦诚开放的学校论坛,建立网上教学的专题网站,开通学校主要部门的微信公众号便于学生向学校提意见和建议,拍摄包含师生活动和学校活动的宣传片进行宣传教育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校的相关信息上,掌握教育的主动权。在建设高校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将各种新媒体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利用网络文化、手机文化,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功能。在此基础上,不断通过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各个层面的信息进行数字建设,构建起完整的网络教育链条,形成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信息资源整合,最终营造出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承载的健康、鲜活、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阵地。

(四)提高新媒体的责任担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网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兼具经济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教育属性于一体,具体十分重要的综合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重点强化和凸显新媒体的公益属性,而适当控制其经济属性。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个体的逐利性,各种新媒体的经济属性被极度重视,意识形态属性虽然有所呈现,但是却又存在价值多元化的导向特征,而最具公益性的教育属性却被极度边缘化,得不到社会的真正重视。面对这样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感到惋惜,但是我们必须应该意识到,其实新媒体的经济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教育属性并非不能共存。新媒体运营者、各种社会组织在开发和运用新媒体时,应该突出强调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突出其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属性,而不是只关注如何利用新媒体创造更多的直接经济价值,其公益价值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强化。提高新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在追逐经济利益的的同时,重点强调新媒体的教育属性,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突出新媒体的教育属性,提高新媒体的责任担当,放弃单纯的功利性目的,才能为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年9月.

[2]陈永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9月.

[3]陈龙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年4月.

作者:张丽君

第五篇: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考

内容摘要:隐性教育的兴起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手段上的创新点。文章以X高校为例,从X高校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用入手,分析目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准确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寸、充分发挥教师与朋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合理利用互联网三个有效实施路径来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高等教育;教育实践

1970年,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隐性教育”的概念,“隐性”一词被引入教育学领域。隐性教育不是利用正式课堂向学生灌输教育内容,而是利用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隐匿在一定的教育载体之上,使教育实践不至于赤裸裸的在学生面前进行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环境愈加复杂的新时期,积极探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对于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用及其成效

(一)引入“第二课堂”在上大学里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余,学生们还可以利用许多空闲时间去参加一些活动,这些对课程作为补充的活动,我们称之为“第二课堂”。X高校“第二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实践活动、学术报告、知识讲座、社团活动等等,下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大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进行分析:1.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大学生社团是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基于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集知识、趣味、思想和教育于一体的学生组织。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去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X高校已经发展了34个校级社团和72个院级社团,而且覆盖面广、参与人数众多。这些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治”,即由高年级的学生担任社团干部,带领低年级的学生干事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唤醒“自我意识”,激发责任感。2.举办校园文化活动X高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活动内容切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中,使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新生服务文化节”,围绕“新生教育”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提升思想引领效应,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二)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人的心理和思想具有相通性,心理是基础,在心理的基础之上发展为意识,在意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正是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之形成统治阶级需要的思想意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X高校借鉴了心理辅导的方法技巧,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让教育对象通过体验———体会———领悟———升华的途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建立的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是有帮助的,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心理和思想。来访者敞开心扉,袒露真情,因此心理辅导员才能够把握其思想实质,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有助于启发和教育工作对象,扫除他们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障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激发主动精神。

(三)结合网络媒体网络为高校教育信息的传播、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方便,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捷的平台。X高校积极利用网络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挥网络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为一体的优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更及时、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网络的栏目设置、结构设计和语言使用都能符合大学生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包装”成生动的网络形式,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隐性教育方式“重形式,轻内容”X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以机械方式进行的现象。只追求“隐性”这一外在的形式,而不重视隐性教育的内容是否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某些社团活动,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有的活动带有极强的娱乐性,办得轰轰烈烈,但是图的只是一时开心,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添加进去;有的活动严格遵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却没有借助丰富活泼的活动形式,活动办得死板枯燥,却为了凑够人数强制没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学生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这样一来更增加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活动的厌恶感,增加了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隐性教育过程与学生“脱节”只有将隐性教育过程与学生密切联系起来,学生才能从中接受教育,受到启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提高,然而一些隐性教育过程与学生“脱节”了,隐性教育成了教育者的“独角戏”。例如,在前面提到的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X高校虽然开设了这两个服务点,但是与之接触的学生并不是很多,100个被调查者中有75%的同学从来没有去心理咨询中心或就业指导中心咨询过有关信息,而在这75%的同学当中,有60%选择向同学或朋友倾诉心理问题,有55%选择向学长学姐咨询就业问题。因此,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承办的集体活动较多,而处理的个别案例较少,对于处理单个同学的就业和心理问题,应该寻求其他突破口。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方法探讨

(一)教育方式要“隐”之有度X高校在进行隐性教育时,太追求“隐”的这一形式,往往很难把握“隐”的度,有的“隐”得过度了,把教育内容完全地忽略掉;有的“隐”得不够,新瓶装旧酒,反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反感,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时刻警惕的。例如,目前的大学生社团,往往都是由学生基于自身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大多数都是以娱乐爱好为主,高校应该牢牢把握大学生社团的政治方向,不能使其管理松散,与社会上的娱乐场所别无二致。高校的社团建设应注意做到教育和趣味的统一,打造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的社团。

(二)充分发挥教师与朋辈的隐性教育优势1.重视教师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学生身上发生的不道德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道德知识,而是缺乏真正的道德素质,有个成语叫“为人师表”,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作为学生道德素质的引导者,他的任务不仅仅是将社会上的道德准则灌输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内心的良心。教育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文明举止,穿戴整洁,不能做出有悖于社会道德法律的事情,树立教育工作者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说服性。教育者的工作态度也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比如,对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同学给予温暖关怀、辅导员经常走进宿舍看望学生、任课教师耐心解答学生的提问,使学生更加信任学校的教育,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去帮助别人。2.重视朋辈的作用开辟学生宿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场所,宿舍是大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利用学生集中住宿的机会,开展党员先进宿舍、文明宿舍、百佳宿舍评比,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发挥优秀宿舍带头作用,通过学生之间日常相互的影响,达到培养学生养成日常生活好习惯,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目的,促进宿舍良性发展。重视学生干部的联络作用,因为教师不可能和学生整天住在一起,无法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有可能会忽略学生行为情感上的细微变化,因此,要号召学生身边的学生干部关心学生生活,发现有学生的反常情况及时询问、处理或者向老师汇报,及时避免和解决突发事件。

(三)合理利用互联网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如火如荼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最敏捷的一个群体,互联网对其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1.关注网络平台质量学校推出的一些网络平台,与其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关注,不如在自身质量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宣传与服务一体化的网站。既要在网上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又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增设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娱乐、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网点,内容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肯定就会主动关注这些网站;另外,求“精”不求“多”。全校精选几个品牌网络平台,由专门的部门负责运行,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在学生中普及,这样既能避免内容的重复性,不让学生觉得枯燥,又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平台质量。2.发展“交互式”网络平台目前X高校内的许多网络平台都是校方单方向的对学生输送信息,而学生的反馈信息却很少,即使学生有反馈,网络平台也是很少给予回复的。因此,我们建议:第一,网络平台应配有兼职教师轮流值班对网络平台负责,及时浏览平台下面的学生评论,回复学生问题,对于一些重复性的提问,可以将这些提问和回答整理到讨论区,让大家都看得到,避免老师的重复劳动;第二,出于联系的需要,许多同学是有自己辅导员或者任课教师的微信号或者QQ号的,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不定期地发表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这样学生在关注好友动态时就会看到,方便师生在文章下面的评论区域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刁庶,徐奡澍,杨冬.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于“党员先锋工程”项目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98.

[2]吴丽萍.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7.

[3]陆晓青,眭国荣.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4):203-204.

[4]杨然.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践路径探究[D].苏州大学,2016.

作者:纪璇 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