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新时期的资助工作是以“资助育人”和“精准资助”为重点,意在突出学生资助工作的政治责任,但实际操作上高校资助与育人工作相分离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上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没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具体分析,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引领没有走在经济帮扶之前,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的不匹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由此提出从接受心理视角切入,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资助育人效果。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近年来,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经济资助方面,保障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辍学的基本前提下,新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基本上解决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后顾之忧。但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关怀没能匹配资助工作,不仅没有体现出资助育人效果,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也容易出现问题,影响资助工作政治责任的发挥。而且,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囿于传统观念,将教育对象当作纯粹的客体,着重致力于理论系统灌输,不重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更没有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具体分析,从而导致资助育人工作无法达到预先目的。因此本选题将从接受心理视角切入研究,欲求有所突破。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心理概念诠释
国内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展开,最初的研究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对接受问题极为关注,研究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类型、机制、效果和评价这几个方面。为了更好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我们将接受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来体现学生对教育内容表现出积极主动接纳心理。接受心理是一种既定的心理准备,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在面对信息时按照之前的心理预设来判断是否相匹配,选择期间又不断的修正自己不合理的先见,逐渐接受信息并内化为己见,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即从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它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意向,它反映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间的相互关系,是受教育者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的信息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心理特征
(一)主体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性,而且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这份主体性表现在不断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都来自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是贫苦偏远地区,出身贫寒的他们由于客观条件在进入大学期间并未接触到多元文化,思想传统而保守,大一期间还能保持之前听从老师教导谦逊的学习状态。但当他们经过一段大学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在与生源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天壤之别的经济发达的就学地、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新媒体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考能力在急速加强,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高度发展使得他们不再容易选择倾听别人意见,对教师课堂上灌输的理论、意见及要求也不会轻易的接受他们开始以自己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选择思考的角度、行动的出发点。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态上多有自卑、偏执、孤僻、焦虑、妒忌等心理问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面前,入学时已经持有的心理定势会急速加剧,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性特征。
(二)选择性
选择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应,不仅是对认知的深化更是主体在接受过程中的批判继承。思想政治教育更看重的是学生是否能够自觉选择接收教育内容并用其指导自身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及心理定势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者内容能够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预设,能够跟他们期望相匹配时,学生才会自发的向教育内容靠拢产生共鸣,这时学生选择接受并主动将教育内容内化,继续保持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并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者内容不能够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预设,无法与期望相匹配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轻则会选择无视教育内容,重则选择抵制或拒绝接受,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最容易被当前一些腐朽、糟粕的信息文化所侵蚀,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比如现实功利、不懂感恩回报、丧失社会责任感等。最终学生会在上述因素及一些外因影响的合力影响下形成自己最终的理解并作出选择。
(三)差异性
性格、态度、性别、状态的差异决定了人们接收信息后的不同反应,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的差别、态度的不同、性别的不一、状态的波动都会决定他们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时必然存在差异。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心理结构,不同的认知构成差异,而生活背景影响心理结构,心理结构又直接关系到认知,认知差异又影响态度形成差异,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身经历更多艰辛,他们在对外界信息接受时也表现的更为敏感,男女差别加上学科背景差异以及个人发展需求的不同会塑造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文化修养以及知识水平,自然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接受心理也会不同。出生背景及成长环境不同使得有些学生在接收教育信息时,之前就勤奋刻苦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学生会选择接受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继续按照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身做出行为选择;有些学生会在之前或偏激、或孤僻、或自卑的态度驱使下选择无视或拒绝接受教育内容继续原来的思维定式,教育的功效会失去作用。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现状分析
大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根据生活环境及成长背景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待事物的认知差异显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甚至偏远贫穷地区,父母多是农民、工人,家庭经济收入较低,出身贫寒的他们比常人有更加迫切的成才需求。他们在校学习、生活中普遍比常人更为努力,奖学金及勤工俭学报酬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尽管如此他们的日常生活开销还是极为节俭,人际交往、技术及学术能力培训、文学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及时间投入都极少,经济的拮据限制了他们在自我全面发展上进行高成本投资,这种限制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认知范畴的狭隘。这种认知范畴的狭隘并不能从后天性经济帮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心理困难”。随着国家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在不断完善的新资助体系下,资助力度已经能够充分挽留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安心生活学习,但着不代表学生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同样会全盘接受教育信息,尽管大部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步入高校后依然能够勤奋刻苦的努力学习,保持着原来极其迫切的成长成才需求,依然能够自立自强很好的接受教育内容,但生活环境差距的落差及多元文化冲击还是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对待教育内容时急功近利,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容易走进观念误区,认为学习的动力仅为日后赚钱,参加活动讲求实惠,追求物质利益,形成错误的消费观、价值观,无视教育内容。这群人认为除了专业课外,在校期间做兼职、打工挣钱要比上思想政治可要实际。而且这群人原来固有的偏激思维会使得他们在接受国家经济资助的时候缺乏感恩回馈意识,认为国家帮扶理所应当,这种认知又会引起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不能树立起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的信念。可以概括为价值取向功利化、人生目标现实化。而且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缺乏自信、心理敏感,不具备较强的分辨能力,无法准确、快捷的接受教育内容,目光短浅无法从深层次理解教育内容,更不用谈接受后的内化。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优化策略
1.教育者应当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为动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认可学生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征,建立平等、和谐、坦诚的教育关系,不居高临下,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教育接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塑造健全主体人格,这样既能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稳定思政教育的稳定性及针对性,更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要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体差异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学习研究能力较弱,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关注,对有出现思想问题的同学重点引导帮扶,要充分考虑到男女性别、性格、年级、学科背景的不同因材施教,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拓宽思维,在教育过程中不单纯灌输理论知识,根据这一特殊群体在学术研究、文艺鉴赏、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缺失,尽可能综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提高综合认知水平,树立正确三观认知。这个前提就需要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必须过硬,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魅力提高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虽不强求但至少应当有很强的责任感,通过教育者的真诚、高尚品格去感化学生、打动学生,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追求高尚人格、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更好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当培养自我教育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认知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只有当学生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认识自我,正视自己与他人存在的差距、关心自身发展从而才能客观评价自己、完善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并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在大学时期完成角色转化,制定自己大学四年及毕业后的生涯规划全面发展,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理论,从学术研究、文艺鉴赏、信息技术应用、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肯定自身优点,正视自身缺点,控制自己、完善自己,加强自我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能力。在当今新媒体急速发展的时代,所有人都被各种信息各种文化思潮包围、影响着,其中一些腐朽、糟粕的文化理念不断冲击、侵蚀着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内心,塑造坚定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这就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导,通过正确的渠道、方法了解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准则,培养自己思辨能力,能够正确判断、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能对国家、学校资助帮扶心怀感恩,并将这份感恩之情付诸在自身成才、回报社会的努力中。此外家庭经济困难还应当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活动磨练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学校不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还在引导学生认知政治及社会秩序、培养情感及传授知识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学校这个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够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校园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是最直接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校园之外,还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校园内特殊群体建立良好的资助育人文化、感恩文化,通过举办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资助活动、感恩季系列活动,将综合能力锻炼及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感恩文化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校风、师德、学风,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通过举办诚信宣讲、励志大讲堂来提高学生诚信意识、责任、自强意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便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在资助育人、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注重个性化教育,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给予更多关注,用心育人。学校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师、负责资助的思政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辅导员,特备是专项负责资助工作的思政辅导员、老师在平日里跟学生相处时间最久,接触最多,也最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在平日的教育过程中,他们即扮演着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朋友的角色,这就使得他们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加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还要建立从学生处、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到二级学院、思政辅导员,从行政部门到教学部门这样“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这样能起到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从而便于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激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彭丽丽.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鲁东大学,2013.
[2]吴少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3]方钫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0(9).
[4]曾雅丽,吴善添,宋迎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分析与教育引导模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
[5]陈美霞.云南省高校困难学生资助问题研究[J].高教学刊,2016(07):154-155.-168-
作者:吴少鹏1;陈思佳2;吕挺3 单位:1.浙江财经大学,2.浙江财经大学3.浙江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