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探究范文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高校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开放多元,思想意识也日益活跃,致使思想政治显性教育的优势逐渐丧失,隐性教育的作用则逐渐凸显。针对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教育者应当转变教育理念,挖掘隐性教育资源,推动显性与隐性教育深度融合;建设隐性教育平台,努力营造隐性教育氛围。通过分析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尝试探索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新路径。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教育模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备多样性、愉悦性、持久性等多重优势,恰好可以弥补显性教育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足[1],更符合时展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重视并灵活运用隐性教育模式,发挥出隐性教育在理念、方式、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以解决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课程”概念于1968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杰克逊首次提出,此后受到教育领域和课程领域的关注。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指教育者采取先进人物引领、校园文化熏陶以及教师日常示范等创新方式,潜移默化中干预和引导学生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从理论角度看,隐性教育侧重于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更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很难被受教育者发觉,主要通过各种活动引起受教育者从思想、文化等方面自发的深层思考。由此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深度,教育目的隐藏得更深,更易于受教育者接受。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隐蔽的教育方式

与显性教育不同,隐性教育的方式不仅隐蔽而且灵活多样,多数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过程,学生往往觉察不到隐性教育的实施。此外,隐性教育往往采取被动教育的方式,既不主动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也不实施简单的灌输性教育,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观点,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延迟的教育效果

显性教育的效果大多立竿见影,与之相比,隐性教育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延迟性。隐性教育通过引起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和个人感悟以实现教育目的,需要受教育者经过一定的时间来接受和验证隐性教育内容,虽然隐性教育效果显现与教育实施的间隔时间较长,但是隐性教育的效果更加稳定持久。

3.不确定的教育过程

显性教育的实施过程相对固定,一般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实现;隐性教育的教学过程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究其原因,隐性教育不采取硬性组织和引导的方式,而是通过潜移默化和文化熏陶等方式,更加依赖学生的自我领悟和自我教育。

二、国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隐性教育缺乏深层次的认识

从整体上看,国内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重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不足的问题,学校开展的隐性教育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仍以显性教育为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国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于隐性教育的认识不够广泛和深层次,比如,一些学者对隐性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存在怀疑[2]。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显性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

(二)隐性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将优秀的校园文化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的隐性教育资源。由于校园文化比较分散,很少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提炼整合并运用到隐性教育中。物质方面的校园文化注重实用功能,没有发挥文化因素的育人功能[3];制度方面的校园文化注重管理与约束作用,完全忽略了隐藏的感化、引导以及教育功能;精神方面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教育和熏陶功能,却不是用于隐性教育资源。

(三)隐性教育网络资源开发不受重视

21世纪的的高校大学生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许多的问题和挑战,教育者应当灵活运用互联网资源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是,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多数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比较老套,难以应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

三、实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新路径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加强隐性教育的理论研究,认识隐性教育的规律性特点、探索隐性教育的发展规律、冷静判断隐性教育的利弊,进一步强化教育者对隐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实践,将隐性教育逐步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细节中,在隐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检验和反馈,提升教育者对隐性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深度挖掘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应当积极整合物质方面的校园文化,使其具备人文关怀和文化感染的特征;比如,校园主题在设计中可以着重凸显运动区域奔放、教学区域严谨、休闲区域静谧等特征,以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次,高校要积极整合精神方面的校园文化,注重提炼校风、班风等,使学生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再次,高校要创新校园管理制度,不仅要突出约束功能,而且要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关怀因素,使大学生体会到制度的关爱和尊重。

(三)推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深度融合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各有优势和不足,教育者应该将二者有效结合,实现相互补充。一是在显性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或先进人物事迹有机结合起来,调动隐性教育资源辅助显性教育,使大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显性教育。二是在隐性教育过程中结合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具有延迟性,缺少及时且积极地引导和干预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发挥教育作用;因此,教育者可以借助课外教学活动等载体,组织学生参观校园文化展览、聆听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努力建设“互联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思政教育工作者实施隐性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依靠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首先,通过校园贴吧、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搭建课程微博、线下互动等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开展隐性教育。其次,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与共享功能扩展线下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再次,借助互联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教师可以线下布置热点问题或者学生关心话题的思考却组织线上讨论,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活动;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科学地引导学生。

(五)努力营造良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隐性教育要实现良好的效果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高校要积极开展政策引导,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各项鼓励制度和政策,不断优化隐性教育环境,提供制度和经济保障。其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必须重视自身的行事作风和教育方式;社会、高校也需要多宣传良好的家规家风和道德教育,并通过典型、正面的家庭教育案例传播家庭教育的正能量。再次,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郭明义等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努力加强良好社会风气的宣传,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综上所述,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教育理念,深刻认识隐性教育的内涵,借助多种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3.

[2]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3]王艳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姚秋艳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