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园精神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通过调查表明,当代青少年在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上体现其独特性。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各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其精神文化的建设也比较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当代青少年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分析积极影响和不足之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1.1积极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其方式上都切合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状态,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校园文化用其丰富多彩的种种科技、文化、娱乐、艺术等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满足了他们交往的初愿,放松调整、归属等心理需求,同时补充和完善了教学内容涉及不到领域的需要。
1.2不足之处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自主互动的意识不强。我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及实践层面上其真正有效的联系仍然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联接,两者间相互促进的机制始终未能形成。校园精神文化的各类活动由于促进措施的不够,再加上当代青少年本身具有追求独立、个性、自由的特点,使得青少年不能或是不愿自觉的参与到校园精神文化的一些活动中去,从而使校园精神文化对加强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力度削弱。
2立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对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2.1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良性互动
为了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两者之间的影响能够主动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们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不仅仅以完成课堂讲授任务为宗旨,还应参与校园文化的组织和指导,同时校园文化的主要管理者要了解甚至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些教学环节,即“教师与管理者共同参与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与校园文化的主要管理者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两者定期研究在校园精神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然后解决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主动融合实效性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即“头脑风暴协商型”;例如:根据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可开展适当的文化活动形式的专题活动,如辩论赛、演讲、学术讲座等活动。
2.2拓展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容,丰富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2.1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追求的是“真”、“善”“、美”的协调统一,而追求“真”、“善”“、美”意在着力培养求真、向善、崇美的目标。求真、向善、崇美内涵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在具体表现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容达到了高度统一。求真表现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并在这种追求过程中求善,求得为全社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以期达到求美的境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在追求目标上,校园精神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涵是高度契合的,真正做到在目标上的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校园精神文化应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学习时代典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日设计活动、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让青少年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上来,从而实现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2.2.2加强中华精神的传播,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学校是各种文化思潮汇集、交流、碰撞的地方,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可能最早在这里产生,从而积极引导全社会的文明进程,但种种错误的、似是而非的思想也会对师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误导和消极负面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过滤去除,并对外来文化中的不健康、不积极成分激浊扬清,在继承和吸纳的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加强中华精神的传播,产生具有现代校园精神文化特色的新效应。在传统文化中,一个举世无双、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伟大民族,必定有一个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核心基本精神,它已经渗透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骨血之中。这种核心的、基本的、主导的思想意识可以称为“中华精神”,我们应在校园文化中加入这些基本精神的元素。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体现在《易经》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传统思想中《,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髓广泛流传而又具有积极推动着文化的发展的作用,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积极进取、不断前进。因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加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精神文明的传播,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2.2.3探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加强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品牌带动、典型引领、全员参与”的社团活动模式“品牌带动、典型引领、全员参与”的社团活动模式是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类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坚持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对优秀社团进行重点培养,以优秀社团为载体,对优秀社团的标志性活动进行大力打造,突出特色,使优秀活动形成品牌,不断传承与延续。创建品牌并以此带动社团整体持续向前健康发展。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不断找寻榜样和楷模,通过图片展、成果展、观看视频以及请各种模范代表实地报告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他们强大的人格魅力来影响我们的青少年,让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将这种价值追求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指导其行为,让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得到提高。品牌带动、典型引领最终带动学生全员主动参与的意识,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在社团活运中潜移默化地增加其能力,加强其思想道德思想政治道德素养。(2“)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加强网络宣传方式”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产生必须符合教育规律。比如,符合人群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行为习惯等。宣传教育渠道的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形式,也是增进思想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针对信息技术发展对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带来的新变化,在年轻人当中,比如邮件群发、BBS信息、博客、微博以及QQ、视频等方式在青少年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理念上更新,在方式上转变,根据青年学生兴趣、爱好,不断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在建设中融入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如微博、微电影、手机报等,聚焦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社会变化中的主流方向,更有效地联系、引导和服务青年学生。学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利用好网络平台,进行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把宣传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学校通过常年不间断的网上宣传教育,让红色文化贯穿网络宣传全过程。
作者:谢俊丽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