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目前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状况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2013—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微博与大学生政治参与——以北京部分高校为例》所发放问卷的统计数据。项目组共在北京地区的七所高校发放问卷400份,所抽取的样本学校基本涵盖了人文社科、理工农医、艺术体育等大类,也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的各个年级。项目调查员经过培训之后赴各高校进行调研,调研采用问卷自填法,所有问卷都由受访者自己填写完成。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6份,其中有效问卷373份,有效回收率达93.25%。数据回收后项目组利用SPSS20.0进行分析。本次项目的抽样对象设定为有微博的大学生,项目所发放的问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样本的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2)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现状;(3)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行为特点;(4)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出现的问题;(5)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的因素。A.微博政治参与形式:大学校园绝大多数同学都在使用微博,其中有60.50%的同学使用微博是为了“获取分享信息”,27.60%的同学是为了娱乐或追踪明星动态,以社交为目的占22.60%,以政治参与为动机开通微博的同学仅有0.9%。说明微博政治性的功能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充分利用。虽然微博的政治性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但几乎所有的调研对象都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过微博政治参与。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微博上主要以获取信息为目的,其中有94.36%的同学关注时政热点,有47.18%的同学关注过政务微博或官员微博,说明大学生关注国际、国内局势和社会发展。这与现有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政治冷漠”的结论完全相反。与时政信息获取相比,大学生主动的政治参与行为比例并不高,其中带有政治性内容微博的人只有15.54%,参与带有政治性的网络投票的人只有10.72%,这说明大学生虽然关心政治,但实际的参与行为却不够积极。同时也说明大学生是一个潜在的积极参与团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刺激和引导才能够推动政治参与和民主发展。B.微博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国外学者对于网络和政治参与的关系有四种假设:元差异假设、增强效应假设、转化效应假设和极端效应假设。这四种假设是关于“网络的出现对于人们政治参与行为影响“的猜想。网络的出现使得政治参与的成本降低了很多,且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都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所以它一定会对人们的政治参与行为造成影响。而近年来微博这一新媒体的出现,更是把网络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大学生群体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微博不仅为大学生开拓了一条政治参与的新渠道,也对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起到促进作用。根据我们的调查,31.9%的大学生肯定了微博对于我国民主发展的影响,52.0%的同学认为虽然作用不明显,但仍有可能推动我国民主进程,只有9.7%的同学觉得微博对于我国民主发展没有影响。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微博对民主发展的促进作用,那么,这也很有可能成为他们通过微博进行政治参与的动机。C.微博政治参与过程:大学生在参与行为是否理性也是调研的重点之一。数据显示有13.1%的大学生有过微博被管理员删除的经历。大多数人是因为或转发了过激言论、谣言,对网络舆论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且这些非理性的行为大多与政治相关。当问到对微博中敏感政治问题的处理方法时,66.5%的大学生选择只围观不评论不转发。围观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信息真假难辨,且认为自己不完全有能力对敏感问题做出论断。说明大学生的参与行为较为审慎,且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二、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效能感分析及解决方案
首先,社会舆论场的宽松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其次,微博上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能够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内容和政治参与行为。最后,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大学生是否进行微博政治参与主要取决于对成本和收益的权衡。那么对参与结果的满意程度也就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有27%的同学认为政务微博互动太少,不能即时做出反馈。微博开创的自媒体时代到来,意味着每个微博用户不仅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不实信息和谣言成为微博生态系统的最大威胁,因为微博交互性强且传播迅速,一旦出现大规模“以讹传讹”行为的发生,势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舆论影响,甚至会造成现实社会的政治动荡。微博,它实际上是建立在个人选择基础之上的一种关系定制。个人首页中的信息定制,都是基于个人喜好的,认同的或熟悉的人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播更容易让人产生信任和认同。如果每个人都依赖上一个传播者的理性判断,那么就会形成“信息流瀑”,谣言随之迅速生成。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知识水平,但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网络事件仍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判断其真假,加之微博的传播和信任的叠加,大学生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虽然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政治生活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盲目的政治参与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冷漠的政治参与态度有时也能减少麻烦。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我们并不鼓励所有的人都保持高涨的政治参与热情,相反,对于大学生应该有限度地扩大政治参与,鼓励有政治参与热情且理性的大学生进行微博政治参与,确保可以把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变成高效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培养理性积极的参与型政治人格,培育兼收并蓄的工具型政治文化。对于那些对于政治不感兴趣的大学生,并不鼓励其参与政治。要改变大学生“围观”的主流参与态度,需要通畅政治参与渠道。调查中有199人选择在微博上进行政治参与是为了政治表达,有70人希望通过微博来行使公民权力,有92人希望通过微博维权,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对于大学生来说不够通畅,大学生的政治表达不能及时收到反馈。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能够直接进行政治参与(如选举、结社、游行、听证等)的机会并不多,所以相对于门槛较高机会较少的制度化参与渠道,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可以广泛参与的非制度化参与渠道。微博进入中国不到五年,年轻人使用微博大多因为其娱乐性功能,并不是政治性功能。微博作为非制度化的主要参与渠道,我们仍然需要开发微博的政治性功能,构建微博舆论生态,使微博成为行之有效的政治参与途径。政治参与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和政治参与水平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通过微博的政治参与行为可以培养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提高政治敏感性。但这并未得到学生的重视,其自我培养意识较差。针对这个现象,需要学校的政治教育来填补这一空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和政治文化的认同,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培养较少。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缺少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要想从根本上扩大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程度,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参与能力,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从传播学角度说,一个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也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必须紧跟时展潮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特别是微博这样的自媒体。强调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从根本上提高政治参与水平,从而促进政治系统的稳定。
我国网络舆论管理制度中会设置一些敏感词或者敏感性的内容,涉及到这些内容的微博会被系统屏蔽,防止盲目性参与,我们也调查了大学生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其中21.4%的大学生赞同政府的做法,15.8%的大学生反对,12.9%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49.6%的同学则认为需分情况讨论。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能够较为理性的对制度做出判断。即使政府推行了更加宽松的舆论政策,绝大多数大学生也不会盲目参与造成政治混乱。对于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首先,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微博发展时间短,相关法律还未健全,导致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缺乏安全感。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舆论管理法律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设置了行为底线;其次,完善微博舆论机制。微博舆论环境有引导和规范大学学生微博政治参与行为的作用,完善舆论机制非常有必要。2012年3月16日,微博采取“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方式,全面实施微博实名制。通过对大学生“是否赞成微博实名制”的调查,我们发现,有29.8%的同学赞成,有44.0%的同学反对,其余26.3%的同学表示无所谓。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微博的实名制还是在一定成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感。如何在保证安全感的同时也保证较高的微博政治参与质量,是未来微博舆论机制建设的主要目标。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政治效能感低。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政务微博的建设,提高电子政府的运行效率,做到“线上”的事情能够在“线下”得到解决。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据统计,截至2013年10月底,新浪平台上的政务微博有100151个,其中包括机构微博66830家,公职人员微博33321位。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万余个,增长率超过60%,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政务微博的发展得到了各界的重视并逐渐成熟起来,为民众和政府建设一个沟通的桥梁。通过调研大学生对“政府部门开通微博”的看法,我们发现,认为“很好,说明政府行政态度的积极转变”的大学生占46.1%,认为“形同虚设”的人有16.6%,有37.2%的人则持观望态度,认为成效有待观察。
这一结果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政务微博的出现持肯定态度,并期待政务微博在今后的政府工作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务微博的高效运作很可能刺激更多的大学生进行微博政治参与。利用微博,政府工作和民众发生实质关联。政务微博的发展,彰显新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转变,是从宣传到传播的改变,从语态到心态的转变。应继续探索完善政务微博,使微博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自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化的发展,对于冗杂的信息,大学生缺乏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很有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下称《解释》)公布。《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这一法律的出台,让网民对零成本的转发行为更加慎重,也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作为人人皆可发声的平台,微博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多元化信息来源。当所有知情人的观点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互相补充、互相纠错、互相印证、互相延伸的结构性关系。微博虽然为谣言制造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但同时也为辟谣者畅通了渠道,谣言能够被迅速澄清,这有利于网络环境的发展。新浪建立了辟谣的初步机制,微博辟谣小组对微博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监控,为了方便与网友沟通,辟谣小组公布了举报邮箱并开放私信。当拿到确凿证据证明一条虚假信息之后,辟谣小组会公开辟谣,并对该信息进行删除,对转发或评论过的用户发送私信,说明此信息不实。同时对谣言的制造者施以一定惩罚。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每一个个体做出更加理性更加智能的判断。越来越成熟的微博辟谣管控机制也将让谣言的危害越来越小。
三、结语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北京7所高校的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探索。虽然微博的政治性功能还有待开发,但还是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通过微博关心时事和社会发展,并且肯定了微博对我国民主进程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田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