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探讨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过去教学中,人们一直把教育者当作主体,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客体,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积极性、主动性的提高,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首先,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无论效果怎样,它都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选择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东西;其次,教师应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些层面上来讲,都是围绕受教育者展开的,受教育者不是教育者教什么,他就接受和吸收什么,受教育者会对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进行筛选和选择,以保证这些东西能够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总的来说,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引导下处理外界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特征

1.选择性。

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对学习对象的选择。受教育者经历了学什么、为什么学到怎么学这一过程,在此期间他都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在学习中,受教育者不是对什么事物都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而是有选择的,总是选择哪些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容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然而,在形形色色事物的诱惑下,受教育者的选择也存在着片面性,比如,人们对网络游戏的认识往往从不会到会再到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这种对游戏的接受过程就存在着消极的方面。马克思也曾说过:“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坏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所以,受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选择,选择的东西要能够满足自身的积极需要并且能够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本身具有各自的特点,他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所谓能动性,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就是说,受教育者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反映外界事物的同时,能够积极、能动地接受对自身有利的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此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以达到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实践中,受教育者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自觉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通过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来自外界的各种教育影响进行加工和改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3.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教学目标,探索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并灵活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它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创造,还是对个人自身的超越。现实中,受教育者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事物,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认识,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出新的思想和见解,完善自身的精神境界和自我的人格素养。

二、受教育者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忽略了他们的内在需要,总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强调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而漠视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和满足,使得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而不会主动地去理解和应用它,从而让受教育者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不会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与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来实现。在互动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行动的活生生的参与者,他们能够积极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育影响进行选择、理解和整合,最终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从而满足自我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符合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需要,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鼓励受教育者在与教育者的沟通和交流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是否理解和吸收教育者的教学内容并把它应用于生活实际,也就是受教育能否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但在现实生活中,受教育者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导致知与行的脱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对理论的掌握,还要重视他们在实践中的发挥,以此来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然后再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所展现出来的主动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个性特点进行教学,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对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而受教育者则要自觉地接受和筛选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把受教育者的内在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并把它外化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以教育者传授知识,受教育者接受的形式开展,那么它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批“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要注重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并对此进行调控和改造,以期外化为自己的表现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基本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形成创新队伍。然而,在过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行为规范,把受教育者局限在既定的教学框架中,这样做只能是把受教育者当成工具进行培训,抹杀了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培养创新型的受教育者,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只有调动了受教育者的热情,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活动的环节中,从而凸显自身的才能,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为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懈努力;还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看法,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东西。目前,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实现策略

(一)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美德,教师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在此影响下,绝大多数人的心中都有学生要服从和信任老师的这样一个观念,这也就演变成了现在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只能扮演着认同者和遵从者的角色,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不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而,受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自身的主体性意识,这样才有利于实现自我的主体性。

1.受教育者要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学生,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研究周围世界,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受教育者只有正确明白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外界各种有利条件,才能不断发展自己,战胜自己。在学习和实践中,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吸收教育者所传授的信息,课后及时向教育者反馈,并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

2.受教育者要重视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把自己当作是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努力使自己从自发状态过渡到自觉状态,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自我的主体性意识,以实现思想行为由内化向外化的转变。受教育者只有加强自我教育,激发自身的内在需要,才能不断增强自我的主体性意识,进而促进自我主体性的提高。

(二)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教育者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

1.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教育者应秉持着一切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的观念,不仅要教会受教育者如何做人,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教育者所开展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围绕着受教育者进行的。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体会到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才能调动受教育者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

2.教育者要转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讲授法,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受教育者自身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实际发展的需要,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更加不适用于培养创新型的受教育者,因而,教育者要转变教学方法,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曾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性格,并对人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能力。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果说学校是传授知识的有形场所,那么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培养受教育者各种能力的无形课堂,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对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让受教育者踊跃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在活动中不断激发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动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将自身的内在品质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可见,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能达到培养人和教育人的目的。

2.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对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人格起到了制度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通过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民主的管理手段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充满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校园制度并非一经确立就一成不变,它随着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完善和发展,并且它不是一产生就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而,必须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与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增强受教育者主体性增添新的活力和源泉。可以说,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实现,离不开自身主体性意识的增强,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且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不断提高,鼓励受教育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语

总之,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靠教育,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顺应时展的潮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促进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需要,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吴娜娜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