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题论文研究4篇范文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题论文研究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题论文研究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题论文研究4篇

第一篇

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瓶颈问题

1.管理瓶颈。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扩招,各高校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管理中工作人员的配备数量却并未同步增加,以专门设立有研究生院的北京某重点高校为例,该校研究生在校生规模接近一万人,但是专门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人员不足30人,对应到直接面对研究生进行一线管理工作的老师其师生比例为1:500,有的甚至能达到1:1000或更多,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尚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现阶段,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并未出台全面的系统化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或体系,通常进行的评价也大多拘泥于形式,没有全面地、与时俱进地反映出思想政治课教师、导师、辅导员等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效果。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同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

2.服务瓶颈。

当前,“90后”已成为研究生的主力军,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我、自信、开放、随意、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等特点与“80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应对新时期研究生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重心多数停留在传统的安全稳定上,对于心理和职业发展等新问题的应对缺乏有效的手段。本次调查显示,有47%的研究生有心理辅导的需要,83%的研究生有职业发展辅导和就业指导的需求。由此可见,现有的一些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多流于形式,工作内容也没有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内容与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瓶颈的成因分析

1.教学方式与手段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在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未能同步增加的情况下,只能不断扩大课堂学生容量,高校中百人以上的课堂规模非常普遍。大班教学使得教师采取以教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难以将精力集中到对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启发上。另外,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知识体系陈旧,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很难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生思想政治课仍采取传统“章节”式的教学,缺乏专题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很难引起研究生的兴趣。加之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过强,与现实脱节较为严重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成效。研究生导师通常注重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对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一些导师与研究生沟通交流少,关系不够融洽;有的甚至不能以身作则,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都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此外,由于对导师的德育工作效果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考核机制,直接影响了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导师德育育人作用的发挥。

2.工作机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据了解,一些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走在前列的高校,一个学院一般只配备一个专职研究生辅导员,每位研究生辅导员要面向四百名以上的研究生开展工作。相对于高标准严要求大容量的思政工作推进方式而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人数捉襟见肘,导致工作中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增多,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效果。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贫困生资助、校园活动、宿舍管理、档案管理等方方面面,繁杂的工作内容对研究生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不突出,工作成效不能得到客观的衡量,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3.工作内容与方法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使得“90后”研究生们展现出思想更为活跃、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个性愈加张扬等新的特点,伴随着这些特点应运而生的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随心所欲的就业问题。这些对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内容提出了绝对的挑战。传统的说教式和批评式教育方式容易让研究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取而代之的应是以“欣赏式”教育为主的工作方式。现阶段,心理问题的频繁爆发,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现行的心理教育只停留在粗浅阶段,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也是似有似无,这就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必须有所转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个性化心理辅导,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

三、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1.深化教学改革,拓展育人途径,构建多方位育人格局。

思想政治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主阵地,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加教师数量,努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缩减课堂规模,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手段。从国家、社会需要和研究生的现实情况出发,正确引导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局势、社会热点问题等时事话题的讨论,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有效性,在课堂中引入辩论模拟、小组讨论、参观学习、社会考察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教学互动性和开放性,增加研究生的参与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性。高校还应重视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育人意识,将德育考察纳入研究生导师的选拔与考核机制,建立导师主导的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生导师应当创新德育育人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性作用,以科学研究为载体,以身作则,将追求真理、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思想渗透于科研和育人的过程中;以科研团队为依托,加强团队文化建设,营造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效果。

2.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学校应加大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加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和研究生管理人员数量;加强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强化管理人员培训机制,提高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注重培养研究生辅导员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工作人员的增加有助于研究生个性化辅导工作的开展,辅导员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同时也能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当然,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还需要有健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各主管机构应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制度,注重对教育者工作内容及工作成效的考核。通过上级部门评价、研究生评价、导师评价、同事互评、自我评价等多个维度,全面地考核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绩效。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有助于调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工作中主动投入、主动学习和提高,持续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3.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服务型”工作模式,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构建“服务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就是要强调研究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从研究生实际需求出发,兼顾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全面、有针对性地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工作内容,改变工作方式,拓宽工作渠道。在网络成为研究生信息获取主要途径的时代,教育工作者应根据研究生运用网络的特点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服务工作。主管部门应细化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将日常学习、生活服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等工作划分开来,根据研究生的需要设立专门的、专业的服务机构,提供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只有突出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围绕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与服务工作,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李涛于亚光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第二篇

一、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及其创设的新的话语环境

第一,新媒体具有“超时空”的传播特性。“超时空”即指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是指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几乎具有与事件发展同步的特点,新媒体的传播具有超强的即时性。以微博为例,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即时报道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事件,几乎达到与事件发展相同的速度,受众通过微博可以即时了解事件动态,并且通过微博转发及其他网络互动形式,使事件的扩散速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超越空间是指信息的传播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不仅突破了国内地域的界线,也突破了国家与国家的界线,信息的流动已经没有了国界的束缚。新媒体“超时空”的传播特性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场,人们在新媒体境遇下倾听话语、编织话语、传播话语。

第二,新媒体具有“双向互动”的传播特性。如果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只是在时空上有所超越,那么它还不能说是“革命性”的进步。新媒体的革命性的进步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只能进行单向线性传播的束缚而带来了信息双向互动的可能。新媒体境遇下,每个受众都有机会成为“自媒体”,他们都有渠道表达自己对于传播内容的看法,同时他们也有能力制造话语、传播话语,改变了传统的狭隘的在传播者规定的渠道内回馈信息的状况。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信息的流动呈现交互性,传播者传播的信息会受到受众的制约,信息的来源已不限于传统权威媒体,事件的解读也不限于权威的解读,受众制造的信息在某些时候甚至能影响话语方向,受众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制造,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不再是线性单向的,而是互动共生的。

第三,新媒体具有“多人参与”的传播特性。如果新媒体仅仅只限于单个个体与传播者的互动,那么新媒体所创造的世界就不会那么激动人心。新媒体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将人们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团体、组织、社区,这种聚集尤其表现在人们对于某一公共事件表达观点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其中大批观点相似的人通过新媒体在虚拟空间聚集,通过各种渠道发表他们的观点,不断扩大的队伍发出日益响亮的声音,在一定时机下成为“社会舆论”。在虚拟世界的背后是现实世界个人的话语表达,虚拟世界的舆论成为影响现实世界的力量,成为制约权力的手段。正是新媒体这种“多人参与”的特性使得人们有了聚集的途径,也只有聚集才能真正产生有效的力量。新媒体“超时空”、“双向互动”、“多人参与”的传播特性,使社会话语环境有了从“权威环境”向“博弈环境”发展的可能性。所谓“权威环境”,是指在话语关系中“说者”与“听者”的关系是自上而下、教育与被教育、“说”与“听”的关系,信息呈现的是一幅单向流动的画面。在这种环境中,“说者”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垄断媒介和知识,完全掌握话语权“,说者”在传播过程中仅只把“听者”当作一个个“容器”,或者把“听者”当作靶子,仿佛他们“中弹即倒”。但是在“博弈环境”中,“说者”和“听者”本身的界限业已模糊,“说者”也是“听者”,“听者”也是“说者”,“说者”和“听者”在同一个对话过程中是相互转换的。但是,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双方没有交锋和斗争,事实上,对话的过程是比“权威环境”的话语形式复杂得多的博弈过程,其中的“说者”有自己的利益、原则、立场,“听者”也有自己的利益、原则、知识背景,“说者”不能动用强权使“听者”服从自己,“听者”也不可能轻易让“说者”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听者”和“说者”若想使对话进行和完成,只能是在碰撞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话语表达的过程,一个“说话”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理解为“说者”,是将教育内容诉诸“听者”的过程。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同于其他“说话”过程的突出特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说者”具有国家政治权力的保护,“说者”的内容具有意识形态性,教育的目的始终具有政治性。然而,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说者”有了国家政治权力的保护,教育的内容就会被“听者”无条件的接受和吸收。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说话”过程既受到整个社会话语环境的制约,又要遵循话语表达自身的规律。新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体现在话语关系的改变上,又体现在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体系、话语输出理念和话语输出方式提出了挑战。

第一,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说者”与“听者”的话语关系产生了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话语关系中的“说者”是话语的制造者、传播者,是话语内容的主导者,具有绝对权威;“听者”是话语的接收者、传达者,是话语内容的吸收者,处于被引导地位。新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正在逐渐改变这种状况。新媒体境遇下,“听者”较之以往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他们不仅能接触到不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内容的供过于求为“听者”掌握内容的选择权提供了可能,倒逼着内容要越来越符合“听者”的需求。同时,“听者”较之以往不仅有了说话的平台,而且由于“聚集”的能量使他能够得到一定的话语权,“听者”可以自己制造话语,逐渐改变着话语体系的权力结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关系逐渐向着互动、民主、合意、共识的方向发展。在此种情况下,人们对于话语内容的解读既不全然是“说者”的见解,也不全然是“听者”的见解,“说者”不再固执于自我的解释,而“听者”有了创造性的解读。

第二,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话语输出理念提出了挑战。一是在话语内容上,“说者”在前所未有的开放的环境下面临着各种内容的激烈竞争,这些内容既有与“说者”价值观相符的部分,也有与“说者”价值观相背的部分。这些内容超越时空到达“听者”的注意范围内并有可能在与“听者”的互动中产生纵深的影响力。“说者”的话语,尤其是传统的权威话语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说者”的话语仿佛置身于言论的市场,只是等待各有所需的“听者”“买单”。二是在话语传输理念上,传统“说者”依靠自身不可动摇的对于媒介和知识的垄断权力,在话语传输上几乎采取了单一的“灌输”模式。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它有自己可以适用的领域,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灌输逐渐和强制、强力“挂钩”。在这样的模式下,知识是线性的而非立体的,传输的是“光秃秃”的观点而非逻辑推演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让“听者”丧失了理性思考和批判质疑的能力。这种传输理念显然在新媒体环境下会受到致命的冲击。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媒介垄断和知识垄断,“听者”越来越需求人性化的内容、人性化的表达和个性化的关怀,话语传输逐渐向着对话、互动、个性的方向发展。

第三,新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方式转换形成了压力。新媒体在自身技术支撑下创造了新媒体环境,同时又由于新媒体环境中的话语运动逐渐创设出新的“话语环境”,话语环境正逐渐变为一个博弈的场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从“权威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而在“对话范式”里,“说者”并不要求“听者”完全做出与自己意图相同的解读,“听者”也可以对“说者”的话语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重构,二者在不断的互动中最终形成合意,达成共识。同时,为了适应受众的心理,“说者”也往往更多地使用与受众最为亲密的新媒体与他们对话。不过这里不能陷入一个误区,即认为只要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简单复制到新媒体上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如果“说者”不尊重不同媒体的语体,不尊重不同媒体使用者的心理,不满足个性化的需要的话,这种简单的“复制”、“搬运”只能引起“听者”的反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话语转换

新媒体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关系、话语内容、话语输出理念和话语表达方式面临挑战。纵观当今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在国与国之间、代与代之间、精英与大众之间、精英与精英之间这几组情境当中各有特色,研究在这几组关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进行话语转换,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在国际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话语表达经历着从封锁到开放、从纯粹说理到事实论证的转换过程。话语的国际输出,就实质而言是一个抢夺国际话语权的问题,而话语权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发展优势和综合国力。在不发达、综合国力不强时,我们无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面对意识形态入侵时我们往往采取封锁的方式,一方面是极力不让西方话语传入,另一方面是极力宣传膨胀自己。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较大的发展优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已经能够发出并且可以坚持自己的“声音”。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频繁的国际交流,从技术层面上打破了封锁。故而,当今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越发成为是一个基于发展优势和综合国力基础之上的对话过程,是一个从封锁到开放的转换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西方话语通过雄厚的发展实力、纷繁的学术流派、绚烂的文化产品、新鲜的新闻事实进入我国,而我国要与西方对话,就需要将自己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的现实成就以事实可感的方式传达到西方。只有基于事实的对话才有基点。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变以前从纯理论到纯理论的推论,侧重口号式宣传的斗争方式,将话语基于事实。同时我们应当明确,中西方对话,不是为了一方绝对压倒另一方,而是在对话中达成共识,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只有秉持这种开放的对话心态,中西方才能相互学习,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第二,在代际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话语表达面临着从崇高叙事向生活叙事的转换。出生在市场经济兴起后的80后和出生在新媒体环境中的90后,有着明显不同于父辈们的话语形态。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的价值观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话语,故而80后的话语是多元话语。而处在新媒体环境下的90后更是将求新求变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面临的是一个与老一代经历的全然不同、瞬息变幻的世界”,他们的观念一直处在流离和变动之中。在话语表达上,他们更喜欢“重构话语”或者“创造话语”,而不是在以往的话语体系里委曲求全。在这种情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进行话语转换,尤其是要改变那种一贯的崇高叙事的倾向,这种叙事虽然“传送给人厚重的历史感和针对未来的希望感”,但它的弊端在于看不到“人”,看不到“现实”,缺乏对于个人的关怀,缺乏对于人性的全面关照,缺乏对于当下问题的正面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向“人”、走向“现实”,从崇高叙事转换到生活叙事。所谓生活叙事,就是从人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解答个人的困惑,在使人的生活得到合理解释的基础上使人建立起基于生活之上的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新技术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公民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科技伦理教育、生态教育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区分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区分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区分不同的话语情境,用受教育者最能听得进去的话语和他们交流。

第三,在精英与大众的话语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话语表达面临着从一元到多元、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变过程。精英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对知识和权力资源的占有居于优势地位,在话语关系中也处于强势。然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在各自扩大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又带来利益格局的进一步变动。普通大众尤其是草根阶层由于其弱势地位,不得不奋力抢夺话语权以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利益。显然新媒体境遇对于大众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如上文已经提到,新媒体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话语平台,而且由于聚众效应,大众还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掀起舆论波澜,有时甚至已然可以在某一事件上对主流媒体的话语起到某种牵引作用。从积极方面来说,让普通大众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对于社会向着公平正义和民主自由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我们应该保护普通大众的话语表达权力,疏通他们的表达渠道。所以,在精英与大众的话语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原来的精英主导向多元主体共构发展,内容体系要进一步从保守走向开放。当然,面对当前普通大众特别是草根阶层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失范现象,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积极采取对策,优化新媒体环境,确保话语的真实可信和社会效果。

第四,在精英与精英的话语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话语表达有一个从“无机话语”向“有机话语”的转化过程。精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主体,精英中的知识分子尤其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阐释、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任务。然而,知识分子并不具有同质性,从事实上来说,知识分子因为基于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和不同的利益诉求而具有异质性,故而他们往往站在不同的角度,代表不同的群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从积极方面来说,制造和传播出不同的话语是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的。而反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处于一种“无机”状态,这种“无机”状态既不符合知识分子的异质性的客观现实,也不能回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中国的实际问题。葛兰西曾表达过“有机知识分子”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担负着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使命,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有机知识分子”应当通过自己发现的真理来开展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改造大众社会,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所面临的挑战需要精英承担起相应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精英尤其是知识分子要勇于直面社会现实,保持自由独立之精神,在对话中碰撞思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从“无机”向“有机”转变。

作者:熊建生李小红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对话教学现状

(一)师生互动交流肤浅,影响课堂质量提升

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理论发展到现在仍处在起步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后,大部分学生却以应付的态度来对待。因为教师也是刚接触这一理论,经验不足,他们预设的问题简单,缺乏启发性思考,甚至是流于形式,学生只需进行简单判断就能得出答案,学生如何发展,又有何收获?教师希望从学生口中得到标准答案,所以师生对话是被一个框框禁锢的,由于条条框框的限制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再加上问题设置缺乏挑战性难度层次低下,教师作为的指导变成学生如何在框里接近预设的标准答案,学生失去探索的激情和收获的喜悦,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思想课堂对话的主角,却像路人甲乙丙丁,主角之名实为虚设,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生命力,也没有发展前景。

(二)教师曲解对话教学的含义,造成主导地位缺失

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别于传统教学,两者都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给予过度的自由,放任了学生任由其发展。这是没有正确明白对话教学的含义,只是一味地给学生更多的权利而没有履行好作为教师的管理、引导等基本义务,甚至直接把整堂课“丢”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材自学。这和教师“占据”整堂课所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同样没有达到对话教学的要求。因为学生本身存在着自控能力差、知识面狭窄的缺陷,所以有些学生就会浑水摸鱼,把对话内容扩大到无关的范围,有的甚至钻空子神侃天文地理,古今各种八卦乱象,而教师却不闻不问,仿若事不关己。这种放任自流的情况就如自由市场,就像是任由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缺乏国家宏观调控,后果可想而知。学生在这样的对话课堂中成了无头苍蝇,虽在原地打转花了很多功夫,收获却不如人意。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与学相长,相辅相成,去除形式化的对话教学。问答式是师生对话中极其普遍的一种课堂对话形式,在一种对话形式中,却存在老师提出的话题欠缺考虑,没有换位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师生之间的交流显得空洞乏味,师生对话变成形式上的敷衍问答。有的老师甚至一上课就列出许多话题让学生讨论,看似充实,实则达不到教学目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在倾听思考、总结概括上缺乏教师科学指导,加之学生各有所见,导致课堂形势很容易变成无意义的辩论;而有的老师让学生就课本上的个别观点进行讨论,但这种形式因不够谨慎,针对性不强。通过有效倾听和表达保证教学相长是师生对话的内涵所在,因此需要教师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对学生加以规范和引导,避免教学对话变成乏味的讨论。

(三)师生地位未能真正平等,学生主体地位难以保证

由于教师被传统的教学理念禁锢,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师生平等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中,在短时间内让教师放下身段并不容易。这也导致部分教师只是口头上强调要与学生平起平坐,实际却仍是把自己放在绝对领导位置上。学生以前后桌的方式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活动,自信、外向、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能抓住机会展现自己,而那些内向、自卑、能力欠缺的学生大多时候像事不关己般观望,游离在讨论的边缘。在课堂上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偏向尖子生,差生的问题和意见却被漠视,这都是课堂对话不平等的现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话教学的要求是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并以此增强课堂活力,使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携手共同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的进步有目共睹。然而对话教学理论仍处在发展阶段,理论体系没有健全,同时理论与实践步调不一致,目前缺乏规范化或标准化的具体措施,致使教学实践者在摸索中缓慢前进。要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中对话,在互助合作的学习情境中对话,在真实的物理情境中对话,在学生活动情境中对话,根据教材文本设计话题,根据社会热点设计话题。

(一)在目标上知识与能力两者失衡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从开始直至结束都要围绕目标完成,然而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因没有领悟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没有为教学目标绘画蓝图,使得教学目标没有圆满完成。大多数教学偏重书面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只看见学生的智商,而同样重要的情商却被忽略,“唯结果论”、“纸上谈兵”多过真枪实战的演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及全面发展。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前,要重新认识对话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总结新的经验,做好教学规划,把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完成,摸着石头过河,站在知识和能力的天平砝码上,把握好平衡,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对话中师生的素质较低

教师被传统教学理念禁锢良久,在思想政治对话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出现后,教师自然无法立即适应、接受,从接受、消化、适应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教师不能总是“一手遮天”,把学生的一切包括发言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教师要打从心里把学生当朋友,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尊重和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心理上和行动上放下“尊贵架子”,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虚怀若谷,采纳有用意见,必要时充当倾听者。当课堂对话形式化的现象不再出现时,不再固囿于绝对的“标准答案”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以灵活的手段,应对对话教学课堂中出现的状况。学生之间有先天及后天的差距,要使他们集体提高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是不可能的,但教师却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理解课堂知识,做好领头羊和提携者的角色。可是,在短时间内要使教师放下身段、与学生平起平坐难度较高。有些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因担心课堂情况失控,会用另一种硬性甚至更严密性的方法控制课堂。其实教师们真正要做到的是理性面对经验不足的问题,必要时“重头再来”,积累新的方法和经验,为有机会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感到光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紧随教师的步伐前进。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鲜明个性,在应答问题速度和表现都有差异,所以教师要有快速而准确的筛选能力,把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意见和答案拿出来与学生们做进一步的探讨,获取更多有意义的对话。学生也会在这种环境下有参与讨论的兴趣,并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对生活实践也有积极影响。教师的作用贯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他们要为对话教学注入血液和生命。对话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中的对话增多,头脑和分辨能力自然得到拓展和提高。总之,教师要做好课堂对话设计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带领对话教学发展走向成熟。

(三)对话教学中的“话题”质量不高

一直以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也存在误解,认为该课程实用性不强,思想理论过于空泛,与现实距离大。甚至流传这样的谬论“讲过去的过时,讲现在的不真实,讲将来的不现实”,导致该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甚至有的学生产生抵触学习的思想。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没有活力,也打击教师的积极性,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泛,一而再再而三地倡导实施课程改革,但是由于很多教材都是以原理性、政治性理论为主体,对话题教学创设的话题也以教材为主,无法紧密贴近社会发展,话题设计质量不高,理论与现实生活差距大,导致学生对话教学中的话题失去兴趣。师生、学生之间围绕话题发展对话,没有话题,对话教学就是空洞的。选取话题时,不能仅将内涵丰富,有科研价值作为标准,还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及他们接触的事物。学生总是对自己了解的事情有发言参与的兴趣,当学生主动配合时,师生对话自然能够顺利发展。所以,必须重视话题对话的内涵,提升运用思维思考的价值。

(四)对话教学评价体系失衡,未构建合理的机制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程内容的检查和总结。其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评价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会主动参与对话教学,对对话教学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它关系着教学进度快慢与质量优劣。目前的教学评价还停留在只筛选优秀人才上,并未思考如何优化评价机制;只看重学生对书本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实际理解及自身能力却没有成为评价内容。考试是目前的评价机制中最常用的考察方式,很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各种考试的卷面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量化评价虽然给评价定了标准,但是却忽略了评价的实际意义。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应该要丰富化,评价也需要交流,否则,评价结果就可能成为形式主义的产物。成绩一般或是较差的学生会有这样的经历:老师对自己的问题充耳不闻,回答不正确的时候得到的是责骂、取笑,应该得到的引导和鼓励却没有。这样的学生心理压力大,不敢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怎么能够得到发展呢?

三、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课对话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标准

教学目标给师生指明教学和学习方向,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要提高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质量及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制定科学、有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要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模式,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交际、辨别是非、应变的能力,对学生三观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构建向上的人生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但要联合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要为生活习惯不同和家庭经济情况有差异的学生着想,尽量做到全面覆盖。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生成目标不断调整预设目标,预设性目标能为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指引方向,让师生能够做好一定的准备。而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又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师生在对话教学中因为交流讨论而产生的新问题、新心得不在预设性目标之内,但这也正是对话教学的成功之处——师生得到了思想的拓展和升华。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生成性教学目标,把它与预设性教学目标结合,既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让课堂富有生命力,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持续发展。

(二)建立多元的对话方式

要着力扭转以师本为主的对话方式,实现以生本为主的对话方式。教学目标科学、实际化;教学过程要有研究性和丰富性;教学方法要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有趣、内容丰富饱满、有灵活性,不仅培养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而且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要以人为本进行生本对话,切合学生个人特点。在对话教学“相信有可能把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而不是汇成一个声音,而是汇成一种众声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要构建平等师生对话关系,谋求共同进步。杜威说:“要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都作为平等者和学者来参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讲自己所想,既可以大胆否定同学的理解,也可以对教师的讲解表示怀疑并亮出自己的观点。洛克作为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文字一样的”只有师生相处是“安舒与自由”,学生感受到“安闲澄净”时,他“才能接受新的知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师生之间充分的沟通交流并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是积极互动的前提。师生要加强自我对话,不断提升学习能力。自我对话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让思想政治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垒砌知识和积极情感的城墙基地。自我对话让师生认同自己的同时又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起到了激励的作用,特别是在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方面得到了提高。

(三)精心设计对话主题

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要围绕积极向上的话题展开,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指导他们获得真理与丰富的精神世界。要用心创设话题,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的话题主要是从教材、学生经历和社会见闻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合理性、扩展性、启迪性和生活性等特征。话题由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直接引出,吸引学生参与对话。创设话题的要求有:首先,以文本为基础,创设话题。师生在课前与文本的对话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的体现,在这过程中,教师根据文本和教学目标选定对话话题;学生把疑惑的地方标记下来,预备在课堂上提出来。当然,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师生和生生通过讨论交流,也会出现一些“意外”话题;其次,关注学情。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理论与生活有一定的衔接,但因为学生对社会接触不深,理解深度不够,以至于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所以,在符合学习要求的前提下,话题的创设必须从学生的经历和实际能力出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理论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才能使对话教学话题充满活力;再次,联系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来源于社会生活,自然,其话题也能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最后,合理调配预设与生成的比重。身为教师,要以教学为手段,不断培育新的话题,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对话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教学对话效果实施理性评价

评价环节对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检验师生各方面践行的效果和改进学习的方向,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科学有效,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学生的不足。部分教师的评价已经开始依据上述评价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对话教学时间,辅以激励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评价要以认同、赞许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这样才能起到激励学生发展的作用。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同,教师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举个例子,某个班级中人才济济,但是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虽然很勤奋很认真,但是学习的效果不佳,作业往往拿不到高分,不过作为老师不能打击学生,而是看到他认真学习的态度给予肯定,提高他学习的信心,消除对方对思想政治课的思想障碍,有动力地学习。当下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因为参与评价的人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元的,导致在评价机制中出现的随意性和僵化的评价结果。教学评价被约束于狭隘的规定和认识中,未能综合其他课程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造成评价的僵化;但若是缺乏规章制度作为引导,教学评价又过于宽泛,致使该课题失去客观精神,进而误导师生。因此,评价思想政治课对话教学应秉持科学态度。

作者:黄艳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四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内涵

精细化是一种管理学理念,融合了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两种管理学的思维模式。企业管理中的精细化坚持“精、准、细、严”的原则,在工作中要求做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并提高执行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一种崭新的探索,旨在借助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方法、程序,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弊端。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多角度观察学生,多层次分析学生问题,多渠道解决学生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必须科学认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对每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不同阶段进行发展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要求是坚持从细节入手,以学生为本,精细管理,精心辅导,精致服务,精诚关爱,精准考评,突出工作重点,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学生,规范到每一个步骤,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具体到每一件事情,落实到每一个学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的必要性

(一)精细化是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西方政治多元化、社会生活复杂化、文化传播网络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极大影响。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变差等问题。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受体,高校要对他们加以科学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改变原有的粗放、传统和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树立符合现实要求的工作理念,准确把握当代学生的内心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精、做细,提高工作实效性。

(二)精细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和创新的必然趋势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高等教育改革学分制的推行,空前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形势作出调整和改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要把人作为教育对象,又要把人作为教育主体。注重学生个人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价值追求,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政治教育实践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亲切感和说服力,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精细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新的尝试。中央16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社会管理学以及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的能力。但现实情况是,思政工作者整体素质还存在明显不足,经验少,知识结构单一。精细化管理的提出改善了低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盲目无序的状态,最大限度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师生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来,探索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方法。在将以人为本的要求有效落实的同时,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细化实现路径

(一)建立健全精细化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实施、考核、激励和反馈等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就是要构建一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方法,通过制度规范化、职责明确化、工作流程化、考评精准化增强运行机制的可操作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规范的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一方面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将制度具体化,明确岗位职责,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明确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做。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机制运行的精细化不仅仅要有制度还要对过程进行科学的控制,而工作流程就是最佳选择。工作流程设立要以学生为本,做到主流思想有人引领,支流思想有人疏导,构建点线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工作模式。考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不可或缺的环节,建立一套标准的考核量表,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做到奖惩分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公平、公正。

(二)建立精细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学生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媒介建立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建立网上论坛,开展网络教育,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与大学生交流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建立和畅通信息反馈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公开监督平台,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对于学生关注和反映的各种问题予以及时的反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还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验交流平台,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相互借鉴一些好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模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

(三)增强精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促进制度落实的有力保障。强调执行力,首先必须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数量和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涉及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他们既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支队伍的专业知识、自身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以及个人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的培训。为此,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一支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规划和引导,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开展精细辅导,深度辅导。同时,采取措施引进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为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比已低于中央16号文件规定的1∶200。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开展,就必须保证相应的人员配备。

作者:杜娟单位:太原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