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论文4篇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论文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论文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论文4篇

第一篇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意义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学生学习的热情、成绩的提高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缺乏有效的方式,则难以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激发出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就业,促进学生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对策

1、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拥有一颗奉献的心。

高校辅导员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意识。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在服务学生和学校的过程中,应该有一颗热诚的心,让学生感到学校的温暖,从而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在制定工作方针,采取工作策略的时候,应该多为学生着想,要得人心,具有奉献精神,并落实各项措施,以达到应有的工作效果。此外,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关心学生的家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为学生安心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提高辅导员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更好的处理实际问题

。高校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工作技能的运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进修、培训等形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工作。事实上,高校辅导员只有运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提高自身工作技能,才能更好的指导日常工作,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3、掌握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方法,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

注重科学的工作方法的运用,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了解,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做好分析工作,为采取相应的工作对策提供依据。其次,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应该区别对待。学生在年龄、知识文化、心理特征、思想政治觉悟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处理措施,运用合理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4、密切联系学生,深入学生当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内心和愿望,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当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应该加强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问题进行彻底根治。最为重要的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的解决方案应该具有针对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5、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意识,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

为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提高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辅导员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在开展日常工作时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推动自身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应该深入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同时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以便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根据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另外,由于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推动工作方式的创新,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学生的拥护,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学习、高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秋实邓俊杰单位:湖北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大冶市实验高中

第二篇

一、从心理健康教育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突出缺陷

(一)忽视学生情感体验过程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表现出来的一定态度,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主体的认知、意志和行为产生不同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正面“灌输”的说教方式,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权威,习惯于把学生当作单纯的接受者,教育过程缺乏宽松、民主、平等、热烈的师生氛围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一些大学生在这种“灌输”过程中不能获得肯定的、正面的情感体验,如愉悦感、幸福感、快乐感等,无法把这种教育过程中接受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品质,也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大大降低。

(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往往存在“重管理、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重防堵、轻疏导,重灌输、轻接受,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用一元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不考虑他们在需求、兴趣、爱好、心理发展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方法相对陈旧、单一。当前,当代大学生思想问题许多都是心理问题,如感情问题、自卑情绪等,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因生理发展、社会环境乃至家庭变故等综合影响的结果。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如果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往往就感觉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吸引力,无法从内心接受教育内容,自然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抵触心理。

(三)学生行为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导向、教育、激励、警示等功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许多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核的方式仍然是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可操作性强、容易量化,以学生是否掌握、掌握多少知识为标准,其弊端是评价内容、方法过于简单,学生只需死记硬背有关知识即可获得高分,而忽视了对他们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价。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评价过程没有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评价结果也缺乏实效性,容易导致“高分低德”现象的发生。

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机结合

第一,教育观念上要有机结合。同志曾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稳定良好,心理承受能力适中,心理素质健康过硬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基础,大学生积极的心态、过硬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教育内容上要相互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相互重合的部分,学生的行为表现既包括道德品质、政治意识、法制观念、文化修养、文明素质等方面,又包括自卑、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所以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联系在一起。高校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在课堂教学、集体教育和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途径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其次,辅导员要借助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把握大学生的体验与他的经历、人格间的联系,运用咨询技巧,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总之,高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弥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三,教育队伍上要相互补充。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组成。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般由专兼职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组成。在具体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一是高校要有意识地对辅导员、党政干部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业务方面的培训,如通过考证、讲座、考察、学习和交流等各种方式,有目的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中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技能,学会借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二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者、心理学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三是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能力、素质比较突出的人员的综合优势,如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思想政治工作技巧能力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等,让他们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遵循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结合自己在一线工作中的教育、管理经验,服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二)适当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巧

按照心理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的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理解为个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对其内容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要重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情感体验,把这种关于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素质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动力,行为则是结果和检验标准,四者相辅相成,也只有如此,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可以借鉴、运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以来访学生为中心,围绕其心理问题,并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系统论、行为主义等理论,运用疏导、共情、期望、激励、换位思考等方法,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了解学生情况,进行理性分析,提供建议,解决问题。共情是心理咨询的核心特质,借助于当事人的诉说内容和言谈举止,设身处地,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的情感,沟通理解,以当事人为中心,由点到面,点面结合,以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朋辈咨询和朋辈教育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和思想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功能的活动。朋辈之间有共同的生活习惯、爱好和模式,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共情”,产生“共鸣”,达到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此扩大施教者范围,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和效果。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心理测验方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气质类型、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目前问题和发展趋势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鉴关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对不同个性倾向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借鉴真诚、接纳、倾听、尊重、积极关注等理念,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对学生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长处予以关注,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创造性,激发正能量;运用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及心理趋同等一系列心理原理和心理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吸引力。

(三)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因素

大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个性趋于定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项面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郁闷”“、变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部分大学生甚至对未来丧失信心。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健康向上、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经历、人格特征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关切、理解传达给对方,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从本质意义上说,高校教师不仅要“教学”,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还要“育人”,完善人格,健全身心。然而,由于我国社会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评价标准多元化等问题,使得有些大学生存在各种扭曲异化问题,如价值迷失、道德滑坡,严重者抑郁孤僻、人格分裂,严重背离了高校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因此,高校教师要从大学生心理内部、精神层面使其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培养他们浓厚专注的兴趣、适应环境的能力、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比知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还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力,其能够保证大学生正确的成长方向,而且能够促使大学生向着符合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作者:刘名森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第三篇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代传媒技术基础之上,主要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需要与思想认知特点而产生,旨在通过网络方式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准确传递给受教育客体,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综合而言,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各种优势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完成传统与数字化教育与学习过程,其中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教育的网络化两方面的内涵。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传统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网络的某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性特点。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双向互动性特点。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网络互动传播方式,完成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信息传播的过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方式平面化、单向化,在网络立体化与多向化特点环境中,传统教育中教育参与者单一感知的教育手段,转变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二者之间相互感知与促进的教育模式。同时,在这种立体化、多层面、互动性的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有用的资源,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经验进行深刻反思,消化吸收形成自己内在的理论知识体系,也可以通过同学之间获取的理论资源与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辨谬,促使教学双方都发现自己理论知识体系的不足之处,进而完成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因此,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实现了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

其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化性特点。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是显现的,但在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与思想政治品质行为水平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在网络的环境下,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以一种平等互助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活动参与双方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相长的相互促进关系,思想政治理论与道德的传授实际上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完成,网络教学方式规避了传统教学中因教师的刻板说教而引起的学生厌学与抵触情绪。例如在现代网络环境中开设思想政治教学论坛,借助互联网互动性与开放性的优势,提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的平台。在这一平台基础上,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或实际参与,在无形之中解决自身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最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新时期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建设不断进步与发展,伴随着互联网而发展壮大起来的网络教育,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开放性,更加快捷有效的完成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研究成果、最新研究动态的收集、整理、归纳、分享等,并且可以针对自己学习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网络实时交流。这也就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学双方思想意见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不断丰富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更好的搜集获取信息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量的丰富程度上具有了质的飞越。同时由于学校教育的网络化,也为外界提供了学习借鉴本校教育模式、知识、成果等的可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开放性的巨大平台,在为学生提供、自身获取海量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又促进了与外界、其他高校教学经验的交流,从而潜在的提升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构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变化。

传统媒介下,信息传播是一种单向的、由传播者主导的传播过程。在新兴网络媒体下,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传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获取途径、传播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之相适应,新兴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传统媒介下的教育理念相比较,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传统媒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意识被打破,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意识深入人心。传统媒介下,社会精英、领袖人物、专家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力,普通发言者既不能有效发表自己的意见,又不能将自己的意见合理反馈给权威人物,只能被动接受这些权力话语,这就使得普通发言者与权威人物在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不平等的地位。而在新兴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虚拟性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垂直型”“上下行”等传播特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权威人物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主导地位,客观上为普通网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某种可能。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相对较高,又处于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的年龄段,很容易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也就是说,网络媒介下受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信息的获取传播方面,都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平等意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者,在这种平等意识的指导下改进教育方法,以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其次,传统媒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意识被弱化,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对话意识开始兴起。传统媒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思想政治教师的单向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方式也未能摆脱中学阶段的灌输式教学,高校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对话与交流,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在新兴网络媒体下,高校传统灌输式政治理论教学因其滞后性和呆板性,越来越受到网络媒体的挑战。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曾提出“对话”的机制,而网络的交互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话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某种可能。在网络对话平台下,高校大学生可以便捷地就某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意见,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和专家人物和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直接对话。同时,高校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形成多元化思想和情感的碰撞和融合,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实现高校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

与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变化相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网络环境下高校必须对大学生网民加强网络信息安全观教育。网络信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对社会存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网络信息是否客观、真实、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大学生又处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历来是各方势力争夺网络信息控制权的关键场所,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既是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应对新时期网络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涉及到政府、运营商、网络管理者、网站、高校、大学生网民等多个主体,需要各个主体进行多方面的努力。高校作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网络信息安全观的价值评判标准。具体来说,高校要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网民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信息价值评判标准,自觉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客观、真实、安全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其次,网络环境下高校必须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受网络媒介的消极影响,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针对大学生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向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虚拟交流和网络互动交流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大学生层面来说,高校大学生既要形成良好的对网络的自我控制能力,又要注重自我网络人格的构建。网络媒介是把双刃剑,合理利用网络可以便捷有效地获取信息,促进自我发展;沉溺网络则会占据大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需要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制定科学合理的上网计划,有节有度的使用网络。除了要形成对网络良好的自控力,健全大学生网民的网络人格也非常必要。大学生网民有了健全的网络人格,就能够在网络世界里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判,在网络消极事件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自觉维护网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网络环境下,除了要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外,还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教育方法的创新。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信息时展的潮流,从传统的课堂讲授手段向现代多媒体综合教学手段转变。尽管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大多高校仅仅以多媒体课件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并未充分挖掘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画、视频多种手段进行立体教学的优势,更没有通过建立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网络社区等形式扩大网络教育的影响力,其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针对高校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构建多元化的立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借助网络媒介增强与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开辟第二教学课堂,实现由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到多元开放教学体系的转变。具体来说,第二课堂教学特指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之外的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它是指利用网络媒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网络交流和沟通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网络教育效果的优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相比,第二教学课堂具有明显的优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单一、封闭,教学内容不具有时效性,不能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其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第二课堂教学借助网络沟通和交流平台,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地向高校学生传达社会现实中的热点信息,而且还能借助网络媒介及时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和价值利益的诉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正面宣讲化解社会负面现象带给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借助第二课堂教学,高校能够正视网络空间中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在科学合理分辨是非美丑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基础上,正确引导高校学生认识多元文化,了解多元文化,以世界眼光审视多元文化,在吸取世界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及时引导青年学生对重大国际事件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评判。

三、小结

总之,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势在必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网络环境下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以及传统基础上增加的新内涵入手,紧跟时代潮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与教学改革,最大程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何春阳单位:河南省平顶山教育学院

第四篇

一、情感教育通过调节教育对象的认知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育总是要以一定的认知和情感作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介质,它会左右受教育者的思想,对受教育者得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筛选。情感通过介入受教育者的判断过程,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接受或拒绝。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周岁,从发展心理学上来看,他们的生理已经成熟,但是心理的成熟度并没有与生理同步,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的最好阶段。但是大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局限性,他们自我认知的独立性和实际行为的依赖性形成了一对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应该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肯定,对自己的人生享有自主权。尤其是90后的成长,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物质条件丰厚,人文环境宽松,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享有了超越家庭平均生活水平的优越条件。与上一代大学生相比,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眼光视野更加开阔,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学生的阅历尚浅,并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受到自身局限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政治素质薄弱、价值取向混乱、理想信念偏移、情商修养不足等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俗话说:“我们可以把十匹马拉到河边,却不能使一匹马低下头来喝水。”要想改变大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仅仅依靠外部的强制力量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刚性的教育中加入情感的因素,有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调控性和目标性。结合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形势,我们有必要将情感教育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动力,通过培育高尚的情感、强调情感的教化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情感是思想的向导,情感教育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变。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的前言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需要重视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用高尚的思想和无私的情感帮助学生培育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摆脱不良观念的困扰,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和理念。因此,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个人认知调节起作用的。

二、情感教育通过影响教育效果的评价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育不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肩负着调节受教育者情感状态的任务,还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高级情感。所谓高级情感,就是与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一种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作为一种社会性情感,高级情感主导着人的精神面貌,高级情感的获得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步入社会后道德观念等因素引起的冲突与矛盾,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性,与社会和谐共存。反之,高级情感的缺失会使人变得盲目而有攻击性,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的危害或潜在的威胁。因此,高级情感是建立在一般情感之上的、对人的发展方向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情感类型,在人的所有情感类型中居于主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溯本清源的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清是非黑白,善恶美丑,引导大学生从以一般情感为基础,逐渐形成高级情感,获得高尚的道德感、稳定的理智感和和谐统一的美感。所以,从高级情感形成的角度来看,情感教育同样可以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指标,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

三、情感教育通过提升教育对象的自信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968年,著名的“发展预测”实验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主导下展开。他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告诉这些孩子,他们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们智商超人、潜力非凡。一段时间以后,通过测试发现这些被选中的孩子的智商竟然真的超过了没被选中的孩子。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学生的优秀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天赋,教育可能会起到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看起来比较优秀的孩子,因为得到老师的关注,这些孩子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保持了他们优秀的特质,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这是教育的良性循环。然而还有那么一批孩子,他们过于平凡甚至看起来很顽劣,因此经常被老师忽略或批评,这些孩子一直处于一种消极的情感状态中,结果有的孩子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负面评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教育的恶性循环。教师情感上的倾斜势必带来教育效果的失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同样如此。有的思政老师会感叹,同样的道理由不同的人说出来,学生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道理本身没有差别的话,那么差别一定存在于教育者身上。究其原因,还是情感在作怪。对于自己认可的老师,学生乐意接受其所有观点;对于自己否定的老师,学生会找出一百种理由质疑其所有观点。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宜疏不宜堵。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所不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问题。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另一件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作为教育者,只有肯定和鼓励受教育者,才能使教育顺利进行;作为受教育者,只有信任和支持教育者,才能使教育收到实效。这两个过程,都离不开情感的介入。

四、情感教育通过掌握教育个体的特点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的家长大多会受到封建家长制的影响,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一些误区,比如重智商轻情商,重动脑轻动手,重知性轻感性。这些传统的教育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阻碍与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是千人千面的,每个人的行为特点和兴趣喜好都有不同,他们有着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共有的一些特点,比如崇尚科学、热情大方、求知心切等等,同时90后的个性特点也告诉我们,他们在个体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指出要“因材施教”,对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个性差异,我们首先必须认可和尊重,其次才能进行疏通和引导。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逐年攀升,目前高校普遍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协会,并在每个班班委会设立心理委员一职,构建一套网络式的管理模式,全面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但是,来自家庭、社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依然严峻地摆在大学生面前,对大学生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如果无法缓解,将很容易深化成心理疾病。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拿起情感教育的武器,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的关爱,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积极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可以重塑大学生的归属感,帮助他们在学生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积极的精神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因此,情感教育可以帮助教育者掌握大学生的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共赢。“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在力量,这种力量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成就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也应该做到理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一直以来,大学生排斥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假、大、空,有些教育者习惯以过于空泛的口号和概念向大学生传输自己都未必相信的大道理,而没有去深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当代大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的新一代,他们的成长背景、教育背景都与以往有了很大改变,他们需要理性的教导,更需要情感的浸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深入了解情感教育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才能在工作中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作者:刘晓娟单位:阜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