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研究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1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因素
首先,大学生个体特征是影响其思想状况的内在因素。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从小时候就开始慢慢养成的,是在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的结果。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大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性格特征。比如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可能喜欢与人交往、热爱运动,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可能喜欢独处,不愿与人沟通。这些不同的性格特点容易使大学生思想偏激,思维片面。其次,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外在因素。大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水平还有大众传媒的影响,比如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在和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与人沟通,甚至产生不平衡心理,走上犯罪道路。同时,校园文化和风气还有大众传媒都会给学生的思想产生无形的影响,时刻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2.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基础工程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将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各种不同文化相互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面临严峻挑战,很多腐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多变和选择的增多,大学生在树立了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缺乏诚信和责任感等不容小觑的消极因素。
2.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当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重视,还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思政教育的合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缺乏实际效果,工作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3.1坚持以人为本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和关心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和创新,也是大学生精神的精髓和教育哲学观。
3.1.1尊重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要前提就是要尊重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重大学生的性格、学识、才华和学习主体地位,维护他们的尊严、地位、荣誉、权利不受侵犯。二是尊重大学生的建议。应注意保护大学生提建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三是尊重大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倡、鼓励、支持、保护大学生创新精神。要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发挥学生主渠道功能,实现师生平等,和谐共进。
3.1.2服务学生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真诚为学生服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才智的发挥,使学生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选择、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充分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
3.1.3关心学生
关心学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标志。首先,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要锻炼大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要关心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关心改革、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关心社会热点问题,更关心自己的未来和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3.2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和途径
3.2.1深入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还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所以高校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努力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积极组织大学生走入社会,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为基层和群众做贡献。
3.2.2大力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因此,学校要改善优化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把德育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同时要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载体,结合重大节日、大事件和开学典礼等契机,开展各种富有感染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辛德万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第二篇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是实效性的迫切要求。现实中通常以社会适应性当作是教育的尺度,使得人的发展以及对真实个人生存发展真切的关怀进行忽视。对大学生给予较多的是知识的积累,然而对于给学生关注知识的意义,关注人的意义忽略了,无疑使得人文关怀缺失,而后果就是丧失了教育的意义,教育价值迷茫。当代教育对人和社会的适应进行了强调,也强调了人面向社会的发展,但是对人生存本身却没有重视。然而,实际上,人的发展由社会的发展决定,大学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满足社会对人的要求。但是,脱离个人对于自身发展的追求,就不可能体现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此,只有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人文关怀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支撑点,才能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
二、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人文关怀存在的不足
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前思政教育对意识形态,社会本位非常重视,但是对个体需要及个性自由进行了淡化,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缺失,造成了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好。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价值主体方面,存在着重视教师忽视学生的问题。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通常没有将教育当作是师生互动的整体,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过分强调,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想状况顾及不够,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常从主观意愿处罚,对大学生的主动性及能动性忽视,也忽视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接受中的判断,理解以及内化。这无疑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压制了学生的进取心,从而出现了知行脱节的问题。第二,对于价值取向,存在着对社会价值重视,而对个体价值忽视的问题。一直以来,教育存在着以社会价值为中心还是以个体价值为中心的争论。当前,我国思政教育重视社会整体,而对成员个体的重视不够,重视对人共性的塑造,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因此,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价值定位的偏颇使得思政教育不能深入人心,也就使得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得不到体现。第三,对于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对意识形态重视,而对思想道德忽视的问题。政治信念,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都属于思政教育的范畴。传统思政教育侧重于政治教育,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形成给予的关注不够,使得大学生系统接受思想道德品质内容缺失。
三、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第一,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创建参与体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进行人的工作,思政教育的基础是人的素质,同时人的素质也是思政教育的目标。因此,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中心,出发点,同样也是目的与归宿。启发人的自觉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以及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要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尊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主动性的发挥,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进而使得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能够达成。重视对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活动等,使得大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及学生的和谐发展有利,最终能够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的目标。
第二,要重视大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素质教育。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个性的发展一直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实现全面发展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大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理解方式,兴趣爱好,才能,有着自己的追求及实际情况。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等具有差异,同时,因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又体现了个性化,层次性,多元化等特点。基于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差异性。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对社会发展需求尊重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个体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群体的特征以及个体间的差异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基于不同学生的性格的特征,发展方向以及心理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方案,采取不同的方法,使得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满足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习惯。第三,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将传统教育存在的对人的教育和实际相脱节的教条主义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对不同学科与专业的设置进行调整,构建适应性强,文理结合的专业。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坚持将人文关怀紧密联系专业教学,在人文教育的全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能够给学生的发展同优秀的人文气氛。在内容的设置方面,要突出传统的文化精神,使得文化交流与融合得到强化。当前全球一体化程度日益加剧,多元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不同文化都具有合理的内容,因此,要对于包括母体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在此基础上进程创新。与此同时,高校人文精神也是学术精神的内在体现,基于此,要大力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能够融合,使得当代大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第四,基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对育人环境进行优化。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与此同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形成人的道德素质,因此,本质上,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形成人的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实现了个体和他人之间的相互的交流与沟通。离开了社会环境就不可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基于此,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而言,社会环境非常专用,对于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量,能够起到规范的作用,对个体的行为起到约束,引导的作用,能够使得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全社会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社会力量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得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进而使得人们实现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显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其前提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同时能够使高校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基于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人文关怀,那么就必须对环境的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阵地,因此,要创造包括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科学健全的思想环境,人性化的制度环境在内的和谐的高校环境,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人文关怀提供优质的资源。
三、结束语
从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到目前为止,已经历经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实践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的实效性,然而,要把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地落实到实处,还需要很长的道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强化人文关怀的理念,对工作的重点能够做到熟悉,体现人文关怀的策略,实际上是当前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并且也是我国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作者:袁奉亚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政治思想教育之维:引领“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
政治思想是“立德树人”的核心,指与政治有关的思想观念和品格的总和,是社会政治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指导人的政治行为的思想源泉,引领着人的发展方向。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准人才,首先要解决成才的方向问题。
首先,政治思想引领着“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大学生的成长以及以后的发展,都要首先解决一个方向问题。在阶级社会中,人才都是具有阶级属性的。大学生要真正成为人才,首先要解决为什么阶级服务、有何种理想信念的问题,这事关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问题。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姓“社”而姓“资”,不姓“中”而姓“外”,那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政治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中国高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这一政治方向,大学生就不可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巨大的冲击。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深层次改革的诸多困难,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分配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一系列时代巨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少新的挑战。如何在纷繁变幻的世界潮流中把握立德树人的正确政治方向,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政治思想起着重要的方向引领作用。
其次,政治思想为“立德树人”注入科学的理论指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大学生不可能走上正确的成才道路。当今中国,这个指导思想是什么呢?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抓实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的学习领会,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坚定跟党走的决心,使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2013年3月,国家主席访问俄罗斯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简单朴实的话语,有力回击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责难。世界资本主义大国集团为实现资本主义对世界、对人民的一元化统治,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妄图“和平演变”中国。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灾难。但社会主义中国的不断崛起,向世界人民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行动的科学指引。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立德树人就有了根本的方向指引,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使命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有这样的坚定方向,政治思想就有根、就有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会迷失方向。
二、道德教育之维:构筑“立德树人”的牢固基石
道德是“立德树人”的基础,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的总称。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生在世,必有交往,必与人发生关系,与社会发生关系,以及与自然发生关系。如何保持这一系列交往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们在交往实践中形成了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即道德。人无德不立,做事必先做人。
首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立德树人的基础性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人民对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当前,社会交往的复杂化、多样化和自然生态的恶化,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严峻的时代考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特别注重对交往道德和生态道德的培育,构筑起“立德树人”的牢固基石。交往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需共同遵守的并维护社会关系良好状态的行为习惯和规则的总称。良好的社会交往道德水平是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良好的交往道德通常体现为尊重、信任、宽容、爱心、诚信、自律、利他、服从等核心交往理念。大学生如何处理好社会交往中的各种关系,满足适合社会关系和谐所要求的交往道德要求,关系着大学生成才的顺利程度。在实践中,良好的交往道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不难发现,那些拥有真诚待人、懂得尊重、谦虚和气、宽容大度、乐于助人等良好交往道德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大学生活,拥有令人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更容易学有所成,并且在日后的工作中受到更多的青睐。与此相反,那些虚情假意、不懂礼貌、孤傲粗野、不能吃亏、心胸狭隘等等不良交往道德表现将使得大学生感到处处不顺,成才的道路磕磕绊绊。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监督的广泛性,道德的力量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当今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准确把握道德教育的新要求,着眼时代新需要,让立德树人的根基更加稳固。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期望,更是助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道德,从而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把握住基本的交往道德要求顺利成才的社会交往支撑。
其次,生态道德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安全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胸怀天下的担当意识的时代呼唤。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人类应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生态道德是指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人们应共同遵守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尊重自然规律,在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这既是对当代人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的未来人才,更应有生态道德,即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观,要敢于对当今世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说不。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对自然的开发可以说到了非反思不可的地步。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人类生存面临严重威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对大学生最基本的生态道德要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低碳生活是大学生有生态道德的基本表现。身体力行,保护自然,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青年大学生要肩负起这个生态道德责任和成才要求,保护好自然,保护好人类的安全,才能最终保护个人的安全,这样的“立德树人”才会安全持久。
三、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之维:提供“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
个性心理品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是指一个人在兴趣、意志、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具有明显的个体特质特征,具有内在性和差异性。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就业方式多样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冲击不断加大,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扩大化的趋势,其自我意识在强化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无力徘徊。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也考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在不同的大学生个体身上得到实现。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如何激发大学生个体持续追求人生价值目标,需要造就他们的内在动力源。这个动力源就是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诸多个性心理品质中,兴趣和意志的作用尤为突出,提供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
首先,兴趣是“立德树人”的持久动力保证。兴趣是推动大学生成才、寻求真知和从事实践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把大学生引入科学殿堂的向导,是大学生历练本领的驱动力,是大学生发展能力的源动力。兴趣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有趣阶段、乐趣阶段和志趣阶段。有趣阶段:外在兴趣阶段、更多的是生理感受,是感官反映到头脑而产生的一种不稳定的兴趣。乐趣阶段则从生理感受上升到心理感受,思考受到启迪,兴趣的程度得到提升,并有一定的稳定性。志趣阶段(内在兴趣阶段)心理感受上升到高级阶段,是兴趣的创造阶段,由于兴趣与志向相结合,从而引导和激发人们学习知识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兴趣的三个发展阶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趣阶段是起点,是基础;乐趣阶段是过渡,是强化;志趣阶段是目标,是高层次创造阶段,是可能出创造性成果的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引导大学生成才的持久动力源泉。有的学生成也兴趣,败也兴趣,原因就在于有的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有趣阶段,且与专业分离,益处不大;有的学生的兴趣与自己的专业和目标不一致;有的学生兴趣虽广,但缺乏中心兴趣;还有的学生的兴趣经常转移,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这样的兴趣无助于大学生成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实践不仅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强化大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大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反复研究,在乐趣中研究,关键是要促使他们把兴趣与个人志向(理想和追求)相结合,与专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培养中心兴趣,并在兴趣的推动下提升专业知识水平,为“立德树人”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和提供持久动力。
其次,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立德树人”的精神动力。意志是指一个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刻认识到意志磨练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成才之路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甚至失败,意志坚定,往往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目标,成为人才;意志薄弱,大学生就会经常遇难而退,无法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难以成才。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有困难、有挫折、有磨难,它们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发展进步的速度,改变大学生的发展路径,甚至终止大学生对问题的探索。那么如何排除困难、挫折和磨难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因此,对大学生的意志锻炼非常重要。当今大学生意志力差者不少,从一些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甚至结束宝贵生命的大学生的举动上可见一斑。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犹如西天取经,困难重重,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但是,坚强的意志不等于死钻牛角尖,有的学生看似有意志,殊不知出了方法问题;还有的大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选错题或选了个伪命题,还花了很多功夫去研究,看似有意志,其实是在浪费时间,且无意义。因此,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应建立在理性思考和遵循规律的基础之上,这样他们的成才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新人”,还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充分并一以贯之地说明,“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立德为先、树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才能正确把握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效,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可以概括地说,德是大学生成才的软实力。作为政治思想、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三维一体的“德”,不可偏废任何一维,这三维是由核心、基础和重要内容组成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实践。
作者:彭林权兰英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不易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方式。所谓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特定的教育对象,在立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教育者自觉地、有目的地围绕大学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活动形式、管理制度、隐性课程等,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隐藏到这些“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通过暗示、熏陶、体验、渗透等方式作用于大学生群体,使其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信息的内隐性。其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等信息一般地内隐于特定的环境、文化、活动、制度等非实体性载体中,受教育者往往不能意识到教育信息的存在,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第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其主要是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借助特定形式的载体,受教育者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承载着教育信息的载体,才能够获得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教育维度的开放性。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时空上的无限性,二是指其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即不仅涵盖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而且对受教育者知、情、信、意、行等各个层面施加影响。
第四,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其主要是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各种非权威影响力作用下,在自我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自觉选择教育内容,并进行自我教育,其在整个隐性教育过程中占主体地位。
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
根据所依托载体的不同,可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第一,物质形态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是一种利用具有教育功能的物质环境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隐性教育形式。高校通过精心设计和塑造校园物质环境,将高尚的审美情趣、当地的历史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其变为具有教育性功能的教育环境,以物质环境中蕴藏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施加无声的影响。
第二,活动形态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是一种借助特定形式的活动载体开展隐性教育的形式。教育者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隐于特定形式的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主动参与中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在巧妙地化解“自身免疫效应”的基础上,顺乎自然地将活动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知识形态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形态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隐于除“思政”课以外的各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在知识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形式。教育者通过寻找恰当时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隐蔽的方式伴随知识的传授,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使其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共同提升。
第四,制度形态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是一种依托于学校规章制度,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隐性教育方式。大学生的在校生活总是受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和制约,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渗透到这些制度管理中,在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第一,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大学校园环境是高校学生直接熏陶于其中的身边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为此,在校园建设中要积淀人文底蕴,在注重保护代表学校历史文化积淀的古老建筑和人文景观的同时,结合新的时代特色、办学理念等进行新的特色人文景观建设,并将社会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渗透其中,使大学校园成为具有教育性功能的教育环境。第二,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恩格斯写给拉甫罗夫的信中曾说:“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精神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对此,一要重视培育优良校风,即加强学校作风建设、教风建设以及学风建设;二要开展各种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发挥其自身的隐性教育功能。处于优质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中的大学生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以及思想观念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在活动中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隐于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的过程,正是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第一,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动中的含量。切实把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组织活动的重要目标,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将内隐于活动中的教育内容在无意识状态下内化于心。第二,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教育者必须要积极组织、领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如组织开展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各类活动,以吸引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广泛参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染、渗透,并将感受到的正确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在活动中加以践行和固化。
(三)整合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资源
整合隐性课程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是能够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第一,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隐性教育潜能:一方面要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实践体验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艺术,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需求。第二,发掘其他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这里的其他课程主要是指“思政”课程以外的专业课程以及各类选修的素质拓展课程。正如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所说:“大学教师在讲授任何学科时都不应忘记对大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因此,大学教师不管是不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给予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
(四)充分发挥学校组织管理的隐性教育功能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融入到学校组织管理之中,能够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组织管理是在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有效的组织管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发挥组织管理的隐性教育功能需要做到:第一,在制定组织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各方面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制度实体的形态呈现,保证二者在价值导向上的一致性,这是利用学校组织管理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的组织管理,发挥组织管理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功能。通过学校组织制度长期有效的管理,大学生由“他律”转变为“自律”,逐渐将制度规范转变为自身稳定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变相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分三部分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基本形态、有效途径分别进行了阐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必须要借助某种特定形式的载体,并发掘各种载体中的隐性教育资源,从而使各种形态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这也正是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
作者:王晓彤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