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激发范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激发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主导;兴趣;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采取的依然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教师掌控着教学的全过程,这限制了学生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思维产生惰性和依赖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创新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构建,从而提高数学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学在本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二者是密切联系、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不能互相替代。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一些教师认为教师多讲学生就能多学,教师少讲学生就少学,以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学,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者,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有一些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放任自流,没有准备地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没有目标、没有教师指导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这也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实质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发挥,发挥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的程度。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主导都需要在一定的框架之下发挥作用,没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主体性的教学观,明确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任务的引领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的角色,设置课程内容要以实现小学生的主体性为指导。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和编排特点,分析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确定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明确任务,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有方向。应该交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一定要敢于放手,如观察、思考、探索、交流、展示等环节敢于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理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以直观、感性为主,抽象思维相对欠缺。因此,将生活中的内容提炼加工后引入数学课堂,能让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既符合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基本原理,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启示我们:学校不是“机械的教育加工厂”,学生也不是一个等待灌输的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自主性的动态发展的独立个体。因此,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而是要坚持以生活化为导向,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经验、手段和方法来处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植入课堂,能使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因素,进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蕴含的知识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解决的方法,这体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开放性和教学主体的互动性。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可以还原为数学问题,成为开展数学教学的素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和具体实例设置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需求实现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触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通过客观感知这些面的大小,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接着通过举例让学生进一步比较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从而使学生对面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此外,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捕捉合适的生活场景,这是一种从抽象原理到感官事物的逆向回归,也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个体思维上体现的是数感的建立。数学概念和原理对应的生活场景是多样的,每个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也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列举出多种多样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对于学生的探究和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担任着相应的角色,肩负一定的任务,这就为学生的个性的自主展示奠定了基础。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共同探索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巧妙设计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创设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和可以合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调动学生的合作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和心理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次,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适时进行引导。合作学习的目标必须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合作小组,一般是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合作小组的分工在整体上达到最优化,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自己的职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不合理的合作分工和合作流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纠错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探究。教师要掌握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度,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当学生遇到瓶颈的时候要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向抽象过渡的阶段,通过动手操作,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对于提高知觉效果、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动手实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手折一折、涂一涂的操作活动理解“几分之一”的概念。设置的目标任务是找到一张正方形彩纸,并将其四分之一涂上颜色。通过实践,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数学教学成果应用于生活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对于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千克与克”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称一称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一瓶矿泉水、一袋食盐大概有多重,亲自动手称一称,验证一下。这样的实践作业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和更多的探究空间,更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徐金梅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中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