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数学自主教学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领域中教学方式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使得教师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在初中数学教育阶段,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样才更能提供给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来说,自主教学法也是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从预习中培养独立意识
数学的自主学习要从预习开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够帮助他们预先发现问题,并且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刺激他们去思考,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又是自发性的,所以在预习阶段,学生能够完全地发挥独立自主能力来做好数学学习的准备。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中关于“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比如电视机屏幕、桌面、卡片等东西都是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产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并且也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水杯的面能不能称作平面呢;水平面是不是平面呢……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材中的数学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更能顺利地让学生明白自己表达的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主预习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解释,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像”时,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预习来发现问题。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所以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也会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别,这对于课堂上老师教学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有着一定的帮助。所以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教学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课堂上学生独自思考
课堂中教师虽然起着引导性作用,但是课堂的重心仍然放在学生这边,所以整个课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过程。学生独自思考能够促进教师对数学教材进行深度讲解,拓展知识点,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学习,教师就可以采取学生独自思考解答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果我们现在需要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那需要怎样的操作方式才能取得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呢?”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来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适当的提示、引导作用是可以带动学生继续积极思考的,所以教师也不妨提醒学生:“你们试着通过三角形的角和边去探索一下方法。”学生因此把解决问题的方式集中在对三角形边和角的探索,推动他们思考问题。这个过程就是课堂中进行的学生独自思考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地位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仍然是学生独自完成问题解决方案。这个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推动了学生思维地拓展。
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也可以把理论与生活实际完美结合,让学生去独自思考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两个重要的轴:X轴和Y轴,还有一个重要的交点中心O,学生了解后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以学校为中心,我想知道某位同学家庭住址地点,应该如何找到呢?”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问题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点问题,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可以发现学校就代表着坐标系中的中心点O,某个同学的家庭住址就是整个坐标系中的一个定点,通过建系和比例计算不难找出某同学家庭住址与学校间的距离关系。这些过程都需要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才能帮助他们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后自主探索与创新
学生学习包括着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针对课后学习,教师则应该多加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去探索一些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培养自己的独自创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自主探索的学习也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中“走进图形的世界”,其中有涉及到对“主视图、左视图、右视图”的学习,学生在课后有充足的场地和道具来探索这个问题,他们可以借助家里的各种物体来进行主、左、右视图的观察。除此外,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观察物体的俯视图、仰视图、侧视图等不同角度的物体形态,并且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各个角度的物体形态,然后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学生自己观察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地进行数学问题交流,极大拓宽了数学学习的空间,把教材的局限性缩小。
学生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同样也可以进行课后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一个合适的探索问题,学生除了对教材中的判定定理掌握外,也可以自己在课后进行小组式地探索,找找其他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办法。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后才能创新问题,小组力量的强大给了学生们更多学习的支持,推动他们在自主学习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能够收获更多额外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对于各方面的自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邵传经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数学学科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