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数学复习需解决好的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日月交替,时光飞逝,不经意间又到了毕业总复习阶段。提及小学数学总复习,由于涉及小学六年所学知识,因为内容多而导致作业多,令众多学生谈复习色变,教师们也感到非常的繁杂。如何切实提高复习效率,教师们均有自己的秘籍,本文试着从五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愿学与厌学的关系
复习时,由于没有新知识的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减弱,教师此时若处理不当会直接导致学生厌学,一旦学生厌学,学习主动性必然荡然无存,后果不堪设想。如何变学生“厌学”为“愿学”?首先,教师应走近且走进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间建立了平等、融洽的关系,学生才乐意去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切忌因学生的一时落后而“恨铁不成钢”大发雷霆,令师生距离越来越远,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和颜悦色,耐心转化。其次,要极力挖掘知识的趣味性,将数学知识寓于风趣的小故事、形象的比喻、欢快的儿歌中。如复习长度单位的进率时,可让学生在左手5个手指上从大拇指开始依次写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再让学生观察5个手指之间的间隔,从而感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间隔一样(较小),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而千米与米间隔大,进率是1000。复习乘法分配律时,结合过年时李叔叔和王叔叔结伴来访,爸爸要与他们一一握手,否则就不礼貌的常识,让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复习“年、月、日”时,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十一)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来让学生牢记各月天数。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时,用顺口溜“长度细细一条线,面积平平在一片,体积方方占空间”让学生感受三者的区别。
二、知识点与知识网的关系
新授课常采用化整为零、各个突破的方法,让学生逐一掌握新知。在复习课中,则应采用化零为整、纵观全局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络,找准每个知识的基点和延伸点,促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交织成较全面的知识网,达到“竖成线,横成片”的境界。如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时,可从长方形入手,通过简单的割补便可得到其他平面图形。复习时只要抓住长方形这一基点,即可引出其他图形(如下图)。反之,若一个图形一个图形地堆积复习,势必费时多,成效低。
三、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全国特级教师陈培航说过:“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应把它看成是启发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过程。”我认为这就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体积的复习,先通过整理可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均可用“底面积×高”求出体积,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上的特点,可发现均具有“沿某一方向(或者说高)看一样大”的特征,即通常说的直柱体,然后让学生试求下面形体的体积。当学生仔细观察形体特点后发现大坝也是直柱体,就能很快地运用V=Sh先求出梯形的面积,再乘大坝的长度就可求出大坝的体积,也就解决了问题。通过上述复习,既巩固、深化了原有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理与做题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歌曲《步步高》唱道“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但在复习时,我认为“做到不如说到,要说就要说好”。若要说得好,首先要想得清。复习时不宜搞题海战术,因为题目一多,学生答题疲于应付,尤其对于判断题和选择题有“猜题”倾向。因此,复习时有必要多让学生“说”,即说理,让学生将解题思路说出来。其利有三:①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②可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理顺思路,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培养有序思维。③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说得好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还有榜样和示范作用,让他人从中受到启发。
五、一题一练与一题多能的关系
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若一题一练搞题海战术,则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若能精心选择设计题目,使一道题具有多种功效,则事半功倍,一举多得。如应用题复习,常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变条件、变问题)等不同形式,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的能力。如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应用题时,我采用如下一题多问的形式:六年级(1)班有男生25名,女生20名。①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人数的几倍?②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人数的几分之几?③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④女同学比男同学少百分之几?⑤女同学比男同学少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⑥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通过对上述6个问题的解答对比,学生可发现①和②是一类,③和④是一类,⑤和⑥是一类,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由③④⑤和⑥对比可看出,这四个问题都是要表示男同学和女同学相差的5个人所占分率,但由于③④⑤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单位“1”,所以其分率从数值上看不相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而⑤和⑥的列式相同,因为它们的单位“1”是相同的,渗透变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