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道出了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赏识、尊重、理解。所以,教师应把赏识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自信、快乐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

学生;欣赏;激发;探究;创新;赏识;兴趣;动力

每个学生其实都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在这潜在的动力驱使下,显现出极强的表现欲望,因为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赏识。赏识教育就是紧紧抓住这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使他们挣脱束缚,释放潜能。所以,多年来我始终把赏识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自信、快乐中茁壮成长。

一、欣赏学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教师要转变态度,改变方法,欣赏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里说明换个角度,换种眼光,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美。教师可眯着眼睛看学生的缺点,睁大眼睛看学生的优点,这样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去肯定、去放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欣赏,因为兴趣,即使是枯燥无味的东西,也会变得有声有色。例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说说“侮辱”的意思,本以为学生小手会举成一片,可没想到居然没有学生举手。就在我无奈地准备自圆其说时,一只小手犹犹豫豫地举了起来,我定睛一看,竟然是成绩一直不太好的学生××。于是我说:“你们看,××同学多勇敢,这样的勇气就值得我们学习!”在同学的一片掌声中,××学生显然有了些许自信,她捧着一本字典站了起来说:“侮辱,指以……”谁想她一开口,同桌就不屑一顾地小声嘀咕:“切,照字典读啊!”此话一出,其他学生都投来了鄙视的目光,××学生一下子没了底气,声音小得只有她自己听得见。这时我说:“字典是无声的老师,有时候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今天,××同学做得非常好,解决了一个难题。”听到我这样说,××学生激动得脸都红了,声音也调高了八度:“侮辱指以言行侮弄别人,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我追问:“你能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侮辱谁吗?”她回答:“廉颇官没蔺相如大,还挡着路不让走,来侮辱他。”“你们看,在字典中查到词语的意思后,再把它放回文本,联系课文想一想,理解就更深刻了。今天××同学给我们大家做了个榜样,我们都应该感谢她,建议大家把掌声献给她!”……看到这位学生脸上流露出的笑容,我知道兴趣的种子已然悄悄播种。

二、褒奖学生,增强语言探究的动力

教师褒奖学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都有可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石。可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多点赞许和赏识,让学生在“糖衣炮弹”中快乐成长。例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在教学“想荷花”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学第四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看到讲台上一盒学生带给我的喜糖,我灵机一动,随即补了一句:“问题提得好的,奖励喜糖一颗;能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的,也奖一颗糖。”学生听后一阵兴奋,然后马上安静下来,一个个拿起笔圈圈画画。不一会儿,学生一只只小手欢快地高高举起。生1:“我”为什么会把自己想象成穿着雪白的衣裳?怎么不是红的、绿的?师“: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你能抓住“雪白”这个词产生疑问,说明你会读书,老师奖励你一颗糖。生2:因为这是白色的荷花,用“雪白”这个词,更表现了荷花的洁白美丽。师: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你就从荷花的颜色出发来答题,真会动脑,老师也奖励你一颗糖。生3:为什么说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生4:因为作者把自己说成是荷花,可他不是真的荷花,而是被荷花陶醉了。……当学生做完一件“漂亮”的事情后,会萌生成功体验的快感,这时教师若给予适当的表扬,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就会大增并继续做下去。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他们肯定和鼓励,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上述教学中,学生争糖其实就是争取成功、感受成功、享受成功的过程。

三、释放学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因此师生情感交融,既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又可以更好地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主动,才能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时刻站好自己的“岗”,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他们就会就会尽情地释放智慧的火花,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例如,教学《开天辟地》一课时,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神话的想象,且语言优美、脉络清晰。尤其是第七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体现了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我本以为学生一定会为之感慨万千的,可学生除了朗读时有些许的惊叹外,似乎丝毫没有被这一情节所感动。我指名成绩不好却最敢大胆“插嘴”的××学生回答问题:“盘古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个世界,你为什么没有被感动呢?”平时快嘴的她一时语塞,学生也似乎感受到了什么,顿时教室安静了下来。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马脸”一定“拉”得很长,忙笑了笑说:“没事,就像平时一样,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说错了也没关系,关键是你有没有思考。”××学生这才恢复常态,说:“假的。血液变成了江河,那我们的河水应该是红色的;两只眼睛是一样的,更不会一只变成太阳,另一只却变成月亮。”我看了看其他学生,从大家的表情中可看出他们都同意,于是顺势提问:“同学们对文本产生了怀疑这是好事,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看来,同学们更会读书了,那你们到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产生怀疑的?”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略一搜索,不一会儿就争着举手了。生1:盘古醒来时,整个宇宙混沌一团,还没有太阳、月亮,课文中却说“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这里的光哪来的?生2:他身边怎么会有板斧和凿子,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更没有人会造。生3:这幅图也画得不对,盘古开天辟地时还没有树,他怎么围着一圈树叶呢?……我(小结):这就是神话的特点。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反映了远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盘古大神的身上,就寄托着他们对改造世界、征服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让我们再怀着对盘古的崇敬,把人们的这种情感读出来。……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仅仅是一种心态的回归,而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则是心灵的解放。学生很纯粹、很慷慨,只要给他们一缕阳光,他们便能还我们一片蓝天。只要摆正心态,把由外而内的“你能行”,转化为学生由内而外的“我能行”,赏识定会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作者:陈元山 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陈俊学校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