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课程推广的社区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拥有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宣传社区教育课程是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选择和学习社区教育课程,是推广应用社区教育课程的第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为此,两类调查问卷就“获取社区教育课程信息的渠道”设计了相近的问题,一个是“被动获取信息的渠道”,另一个是“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无论是主动获取还是被动获取,其渠道均呈现多元化特点。针对社区学员的调查显示,被动获取信息的渠道依次是:邻居朋友处、社区宣传栏、社区报宣传,所占比例分别是58%、36%、34%,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依次是:社区报宣传、邻居朋友处、社区宣传栏,所占比例分别是46%、44%、34%。此外,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网络查找,8%的居民通过网络查找被动获取信息,20%的居民则是通过网络查找主动获取信息。针对非社区学员的调查显示,被动获取信息的渠道分别是:邻居朋友处、网络查找、社区宣传栏和社区报宣传,所占比例分别为:50%、45%、34%和29%;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分别是:网络查找、邻居朋友处、社区宣传栏和社区报宣传,所占比例分别为:55%、44%、30%和24%。
(二)侧重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无论是社区学员还是非社区学员,都倾向选择生活化的课程内容。针对社区学员的问卷调查显示,77%的人对生活与休闲类课程感兴趣,71%的人参加了生活与休闲类课程。通过座谈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社区学员希望开设与健康、生活有关的课程,如中医保健、养生、饮食与节气等,有的社区学员甚至希望社区能开设月嫂家政课程,通过学习相关知识科学养育孙辈;有的社区学员还建议社区课程以实用性为主,能够学以致用。从座谈也了解到非社区学员对于课程的想法和意见,他们希望多开设一些与与生活、时代接轨的时尚课程,例如:插花、瑜伽、健身操等课程。从上述调研了解的情况可得知:社区教育课程应倾向推广应用生活化的课程内容。
(三)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服务社区教育所覆盖的对象是辖区居民,因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对社区教育课程的具体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社区教育课程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服务。首先是教学时间的不同:社区学员中63%的人倾向工作日上午学习;非社区学员倾向工作日晚上或周末学习,所占比例分别为46%和54%。其次是教学组织的不同:社区学员倾向传统教学,65%的人倾向集体授课,61%的人喜欢传统的传授法,也有55%的人选择演示法,81%的人喜欢传统教室环境,69%的人喜欢传统的课桌椅摆放,他们对新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表示可以尝试,但不能长久;非社区学员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对教与学有新的要求,喜欢的授课方式依次为: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集体授课、现场参观和模拟学习,所占比例依次为:51%、45%、44%、36%、29%;喜欢的教学方法依次是:演示法、团队活动、传授法、引导讨论法、师带徒,所占比例依次是:59%、53%、38%、35%、17%;喜欢的教学环境依次是:室外活动、小型会议室、传统教室、茶吧或咖吧,所占比例依次是:44%、41%、31%、25%;喜欢的课桌椅摆放依次是:传统型、圆桌型、U字型、小岛型、扇型,所占比例依次是:30%、28%、26%、13%、3%。再次是对教材的依赖性不同:社区学员中58%的人表示在学习某一课程时需要教材,43%的人认为可有可无;非社区学员中50%的人认为有的课程需要教材,有的则不需要,26%的人认为只要有简单的讲义即可。最后是课程的评价手段不同:社区学员中77%的人希望通过互相交流或成果展示得到别人的认可,20%的人认为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自己开心就好;非社区学员中85%的人希望通过成果展示、互相交流的方式得到别人的认可。围绕学习者多样化的的学习需求,若想大力推广应用社区教育课程,必需要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服务。
二、社区教育课程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
(一)性别性别影响着获取信息的渠道。根据对社区学员问卷的分析发现:对于男性而言,无论是被动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主动寻找信息的渠道,都偏向社区报宣传,所占比例为62%,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为社区宣传栏、朋友介绍、其它渠道、网络查找,分别占31%、23%、15%和8%。对于女性而言,在被动获取信息的渠道方面,更偏向邻居朋友介绍,所占比例为64%,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邻居朋友介绍、社区报宣传、社区宣传栏和网络查找,分别占47%、44%、35%和22%。特别指出的是女性运用网络查找信息的倾向明显高于男性。性别还影响着学员对社区教育课程的了解程度。男性在选择社区学校课程时比女性表现出更多的理性,他们一旦选择课程,势必会对其有所了解。从数据上看,参加社区学校课程受访学员,男性中有69%的人表示了解或了解大部分社区学校课程,而女性中只有46%表示了解或了解大部分社区学校课程。
(二)朋友圈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朋友介绍”一直都是人们选择各类学习的主要渠道。通过座谈,有的社工反映“现在很多小区的居民,都有一定的圈子,统一约好到一个地方听课,再远也是一起去的”,这与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到的数据相一致。朋友圈影响着人们对参加社区教育课程的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讲,朋友圈对社区教育课程的推广应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越长,越依赖于社区学校自身的宣传。对社区学员的调查表明:社区学校的课程宣传主要依靠社区学校的宣传册和朋友介绍,所占比例分别为53%和49%。但是以学习年限为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学员在社区学校学习年限越长,越依赖于学校自身的宣传,学习年限在1年左右,依赖社区学校自身宣传的学员占39%,学习年限在1-3年的学员占55%,学习年限在3年以上学员占74%。也正是由于学习年限的原因,很多学员往往忽视其它渠道的宣传,而只关注自己所在的社区学校、所熟悉的课程和教师。
(四)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影响学习意愿。社区学员中,文化程度中等偏高的人愿意选择参加社区教育,在被调查对象中,有40%是高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占到41%,而初中以下仅占18%。非社区学员中,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选择参与社区教育的意愿也有所增加,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愿意选择参加社区学员的人员比例分别是:33%、65%、67%、100%。如果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人对各类教育和学习活动都不会给予相应的重视,更不会参与社区教育课程的学习。
(五)教师社区课程选择与教师有关。据对社区学员的调查显示,学员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要高于对所学课程的满意度,34%的人表示对授课教师非常满意,21%的人对所学课程非常满意。在对社区教师的访谈中,有的教师也提到很多老学员确实是根据教师选择课程的。一个学员说:“我们会跟着一个固定的老师一直学习,我们喜欢这个氛围,认为开心就好”。教师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于正规教育,社区教育中的教师更像是学员的帮助者、支持者、辅导者,是良师,更是益友。
(六)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影响人们参加社区教育的意向。在对非社区学员的调查中,60%的人已经意识到社区教育对象应该是全体居民,但在具体问到“是否会去参加社区学习”时,有44%的表示想参加,但觉得那是老年人的地方,34%的人更是表示不想参加。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其教育对象主要局限在两头,即老年人和青少年,久而久之,也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社区教育就是“老伯伯、阿姨跳跳舞、唱唱歌”的地方,忽视其所蕴含的经验知识、所创造的精神价值。思维定势作为一种固定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区教育课程的接受度和参与度,甚至会直接将社区教育课程的宣传推广拒之门外。
三、社区教育课程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教育宣传力度较弱无论是对社区学员的调查,还是对非社区学员的调查,被调查者中,60%的人认为现有的社区教育宣传一般,22%的人认为社区教育没有宣传。由于宣传力度的薄弱,即使是社区学员,也对社区学校现有的课程不太了解。据调查,社区学员中,45%的人只了解少部分课程,31%的学员了解大部分课程。非社区学员中,46%的人听说过社区教育但不太了解,40%的人更是完全不知道。在座谈中,有的受访者均反映居委没有宣传过社区教育课程,他们有的甚至不知道社区学校在居委有联系点;还有的受访者提到前几年有宣传,近两年宣传倒少了很多,宣传栏也看不到招生简章。针对这一现象,社区管理人员和相关社工反馈说:“宣传还有,但由于场地容纳人数有限,社区学校也不敢大力宣传”;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广告扎堆进入社区,居民眼球已经“目不暇接”,经常会自然地淘汰或过滤掉很多信息,其中有可能就包括社区教育课程信息。
(二)面向在职人员推广较难近年来,很多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都在想办法拓展社区教育对象,希望能将在职人员、白领、年轻群体纳入到社区教育领域[6],但经过几次实践,均以失败而告终。通过对相关社区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到具体存在着以下困难。1.教学时间不能与在职人员对接,在职人员更喜欢工作日晚上或周末,与老年人上课时间不能统一,与教师的教学时间产生矛盾,如果照顾到少数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势必造成师资、场地等资源的极大浪费;2.有的课程缺乏优质师资,如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莎莎舞,因缺少专业师资而停办;3.由于场地、设施所限,难以形成特色和品牌,不能够吸引学员,例如茶道很受欢迎,但需要有足量的茶具和各类茶叶供学员练习使用,目前的社区教育条件尚不能满足这样的学习需求;4.在职人员缺乏学习约束和学习动力,经常会因为工作等原因缺席,很难坚持下来,时间久了,就会放弃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老面孔”学员较多在座谈中,很多学员反映:一些热门课程报不上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原来班级中的老学员不肯离开,他们基本上垄断了社区学校热门课程,优先“截取”了新课程,抢占了学习资源,造成了很多学校不敢推广课程的局面。有管理人员道出了苦衷:“我们不是不宣传,不是招不到学生,而是不敢宣传,不敢招学生,如果大力宣传,老学员不肯走,新学员进不来就会产生矛盾”。老学员了解社区学校课程,在课程报名开始的时候,会“霸占”很多课程名额,之后又会因各种原因而放弃对一些课程的学习,这不仅阻碍了社区教育课程的推广,还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老学员常常盯着一门熟悉的课程,使得这些课程招不到新学员。
四、社区教育课程推广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推广策略针对“成熟课程”采用口碑相传的策略。口碑相传一直以来都是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主要策略之一。在现代社会,各类媒体、网络非常发达,这种人际间的口碑、媒体间的口碑以及网络间的口碑更是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依靠口碑相传,其传播速度也非常快。但要想落得好口碑,其前提是要保证社区教育课程的品质和质量。针对“新的课程”采用宣传推广的策略。宣传推广的内容,或者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在宣传前,为每一门新课程设计好宣传稿,备好课,做好课程介绍;或者以课程教师为主导,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吸引学员的参与。宣传推广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到居委宣传、发放招生简章;也可以向老学员宣传,让其享受“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设定一个新课程的“推广期”,滚动播放简短的介绍。针对“冷门课程”采用促销体验的策略。设置一定期限的免费体验活动,让学员了解、体验课程,然后再收费,其前提是明确告诉学员免费有一定期限。也可以将课程看作福利推广,如将参与学习的名额送给一些集体单位,或者直接奖励给优秀学员。另外也可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将部分课程以讲座的形式,下放到居委,吸引更多的居民能够参与社区教育。
(二)关注社区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认真做好教学分析。教学分析包括对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和教学环境的分析,其中关键是对学习者的分析。如上所述,性别、朋友圈、学习年限、文化程度、教师、思维定势以及年龄、职业等作为社区教育课程的推广和应用的影响因素,也可以作为对教学分析的主要维度。仔细思考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准备期要考虑课程的命名策略,例如:某社区学校曾经开设的“开心英语”一度招不到学生,差点“流产”,后来教师们尝试将“开心英语”改为“出国英语”和“日常英语会话”后颇受欢迎。教学实施期要关注课程的体验策略,例如:某社区学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给每个人取一个英文名字,每个居民都感觉很新奇,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感觉自己是个外国人,就应该会说英语”,这种体验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学实施后要注意课程的反馈策略,社区学员年龄偏大,接收知识比较慢,但他们同样需要有成就感,例如:对学员的学习给予及时的反应和肯定必然会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教学全过程要开展互动策略,鼓励学员间相互帮忙,相互交流,突出学员的被需要感。社区教育课程教学没有考试的束缚,没有升学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教学策略更是可以灵活多样,其目的是让社区学员享受学习过程。考虑用好教学评价。对于社区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可以用一位社区管理人员谈到的办法,即:“评价一门课程要看三点,一看这门课的人气是否旺;二看老师是否准时上课;三看学员反馈”。简单的三点非常生动的演示了在教学过程中过程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三)拓展社区教育的学习方式———“学习圈”学习圈缘自瑞典,是成人生活世界典型的一种非正规学习方式。学习圈里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参加者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书本,可以与其他人互相交流,可以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方法。学习圈理论强调成人学习者的自主性、经验性特点,满足了学习者交往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得到广大成人学习者的支持和认可。鉴于学习圈的作用,将其用在社区教育课程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既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学员朋友圈的影响,又可以解决“老面孔”学员的阻碍。巧妙的利用朋友圈的影响。朋友圈之所以成为影响社区教育课程推广和应用的因素,是因为社区居民有交往的需要,希望有固定的交流天地。将社区教育课程作为学习主题投放到居民原有的朋友圈中,可激发他们讨论、交流和参与,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机智的解决老面孔的阻碍。老面孔学员不想离开社区学校,是因为他们怀念这里的同学,怀念这里温馨的感觉。通过组建学习圈,不仅可以为他们再次创设相同的环境,营造相同的氛围,而且还可以发挥“老面孔”学员的学习经验,帮助新学员。要充分发挥“老面孔”学员的潜能,鼓励他们转变身份,担任志愿者、组织者,成为学习圈乃至社区教育中的生力军。灵活的创设学习圈的载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组建学习圈的载体也多种多样,可以借助学校、公园、广场等实体场地,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虚拟平台。实体场地与虚拟平台的双运作,将更方便学习圈的运作,并且可以吸纳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也更利于推广和应用社区教育各类课程[7]。
(四)充分发挥基层居委的宣传主体作用发挥居委的桥梁作用。居委干部作为一线工作人员,直接与社区居民接触,更加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学校要重视居委的桥梁作用,加强与居委的沟通和联系,一方面通过居委干部,了解并细化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向居委干部介绍社区教育,使其了解社区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宣传社区教育。利用居委的宣传载体。居委直接与广大居民沟通联系,其载体渠道多种多样,有宣传栏、告示栏、海报、简报等等。这些载体是居民了解政府政策、获取相关服务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样,也是社区教育课程宣传的主要载体。
(五)整合各类资源保障社区教育的推广整合场地资源,解决宣传的困扰。根据上述分析,随着社区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已经知晓社区教育,但由于场地有限,很多社区学校不敢宣传。唯有保证足够的场地,允许吸纳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宣传才能继续前行。整合师资资源,提供宣传的保障。足够的师资,可以与社区居民尤其在职人员不同的学习时间相互对接;高质量的师资,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学习需求。师资数量是社区教育课程推广应用的保障,师资质量则是社区教育课程推广应用的砝码。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应用的效率。课程资源通过整合,可以丰富社区教育内涵,满足更多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各类课程的应用效率,最终达到不同课程推广和应用的目的。社区教育课程是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所在[8],在社区教育的起步阶段,要警惕重开发轻推广,重建设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对于社区学员来说,社区教育课程推广和应用更重要。因为社区教育课程推广和应用越普及,他们得到的实惠更多。当然,课程的开发建设与推广应用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相关部门或人员对社区教育课程推广与应用的重视,避免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复性和低应用性,同时,为更好地宣传、推广应用社区教育课程提供借鉴作用。
作者:王润清李珺单位:上海市黄浦区业余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