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习型城市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

学习型城市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习型城市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学习型城市视角下社区教育论文

一、学习型城市对于社区教育的新诉求

1.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关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狭义的定义认为,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社区教育开发和利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广义的定义认为,社区教育资源是指那些为了保证社区教育正常进行而需要并可能应用于整个社区教育活动中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总和。以上两种定义的差别在于:狭义的定义将社区教育资源局限在社区范围之内,广义的定义认为社区教育资源不局限于社区内的资源,也包括社区外可以被社区教育利用的各种资源。从实体管理视角社区教育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指开展社区活动的各类人员,物力资源主要指在开展社区教育时可以利用的设施设备资源,财力资源指支持活动开展的货币与支付劳动的报酬。在这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关键,物力资源是基础,财力资源是保障。从人文环境视角,社区教育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无形资源包括地方的文化资源和区域固有的环境资源等。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视角,社区教育资源可分为学校资源(包括教学场所、设施设备、教育技术等),师资资源(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社区教育志愿者),课程资源(包括科学文化类、技术技能类、素质教育类、家庭生活类等)。资源整合是一个在经济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辞海》解释,整合的基本词义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系统内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这里所说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是指对于上述纵横交错的各类能够支持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加以聚合、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将一切潜在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变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赋予原来不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以教育意义,即社区资源教育化;二是指对原有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更加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建设学习型城市背景下的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具有整体战略的特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如果仅仅依靠教育部门一家力量恐难以实现,它需要地方政府统筹部署,各个部门的有效协作。

2.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依法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社区教育是一个结构、功能复杂的复合系统,涉及到教育系统内外诸多因素,难以通过一个单项的指标或侧面来反映社区教育的全部状况。因此,若要对于一个地区的社区教育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考察和评价,就需要将教育内外的诸多互为联系、互为因果的指标进行系统整合,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在这个指标体系中,既有括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既能体现社区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体现社区教育的区域特征,做到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社区教育的评估与一般学校教育的评估不同之处在于:社区教育评估不仅要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设施、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作出评价,而且要充分体现出对社区全员的关注;不仅要体现出区域历史、地域和文化传统等,而且要体现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构建社区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除了要关注地域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还要体现出全面性和全局性。因此,在社区教育评估体系的制订过程中,可设计若干不同的指标体系,如可先针对不同群体建立个人指标,然后再扩展出更大范围的区域指标和社会指标;也可先分别设计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然后再综合成总体指标,等等。

3.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第一,发挥执法机关和行政机构的监督作用,做到依法治教。在第三方中介评估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形下,要发挥行政机构的监督作用。执法机关和行政机构既要代表国家执行和落实社区教育的法令和政策,也要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起到监督和保障作用。第二,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社会公众监督是各种监督机制不可缺少的方面,尤其对于社区教育而言,因为它的全员性带来了它的社会性和广泛性特征,更需要社会监督力量。在社区教育实施中,可通过保护、奖励举报人等措施来吸引公众积极投身监督。从长远看,公众对社区教育的监督对于政府在社区教育方面的投入,组织工作的力度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将会起到的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社区教育的氛围。新闻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事实证明很多问题因为有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而得到很好的解决。利用新闻媒体加大社区教育的曝光率,及时对社区教育中的积极行为进行褒扬,对不正确的做法进行针砭,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社区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有力工作措施,确保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顺利进行。

4.拓宽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社区教育的目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各方面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打造文明的居住家园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全员性、广泛性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从我国各地社区教育发展的整体状态看,全员性和广泛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甚至很多社区教育示范区也没有达到这样一个发展状态。参与社区教育的对象在很多地区主要是闲散人员、学龄前儿童和离退休老人。而作为社区居民主体的中青年居民尚未达到经常性地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状态。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社区教育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不能给更多的群体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社区教育,顾名思义教育是核心,但目前社区教育中的教育因素需要更新和扩展。当务之急是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材编撰需要在很多地方提上日程。要根据学习对象和潜在的学习群体的特点,提供合适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社区教育开展的形式不能仅仅体现在寓教于乐上,除了唱歌跳舞,还应该有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形式,要形成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既有远程教育,也有面授自学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改善社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促使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5.加快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条件。没有教育的信息化,难称现代化的教育。完整的教育信息化应该包括社区教育的信息化。社区教育信息化是以数字化学习平台为载体,以社区为基本教学单元,通过教育者的教学活动,满足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学习意向和学习目的。社区教育数字化是当前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育不公平,使社区居民享受便捷、共享、低成本的终身教育环境的有效措施,也是创新社区教育载体,深化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首先要普及信息化的知识,形成发展信息化教育的共识,焕发施教者和受教者双方的积极性。第二要从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出发,积极稳妥的建设数字化学习载体,避免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第三,在实施策略上可先遴选具备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第四,建好一个百姓喜闻乐见的网站是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通过专有网站的建立,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网络学习的兴趣,逐步把社区教育网建设成居民自己的终身学习平台。综上,社区教育需要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为学习型城市目标的实现起到切实的支撑作用。在开展社区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抓住资源整合和制度建设两个关键点,不断拓展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搭建起教育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逐步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作出努力。

二、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工作策略

1.扩展实验,深化研究以县区为单位,普遍建立社区教育实验区。依据社区教育广泛发展的工作策略,省级实验区的分布既应该兼顾到各市,又要考虑设立的条件是否成熟。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具有引领性的实验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制定适合不同地域的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建设标准。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民生事业,需要在实验中逐步探索,各社区教育实验区要承担起课题研究任务,明确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内容以及研究途径和方法,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调研,对各实验区的工作进行跟踪指导,以确保实验工作沿着健康的轨道顺畅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实验区实行进级制,建立起合格、先进、优秀、示范等层次进级制度,以推动实验工作健康发展。

2.项目引路,以点带面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是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和示范街道建设的常态化工作。为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建设,提高社区教育服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能力,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着力推进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建设工作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在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进行中,要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地域特色,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要把实验方案与解决社区教育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实验成果与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结合起来,确保实验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项目实验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社区教育深入开展的新契机和新动力,把社区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3.因地制宜,梯度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进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当地经济社会地方发展的实际水平。由于我国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在不同的地区内,许多社区的建设水平又不尽相同,因而不必人为追求统一的要求、整齐划一地规划各地社区教育。应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采取因地制宜,梯度推进的办法,使社区教育逐步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发展到具有区域特色的协调发展局面。当前各地可借助教育部历年开展的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吸纳更多的群体参与学习活动中,逐步营造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氛围。

4.完善基地,强化教学社区教育教学基地建设是发展社区教育的关键点。各地应按照社区教育的规律,建立和完善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建立以区县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村居委会教学点为基础,以其它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社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须由各级政府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本区域教育资源,以达到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目的。社区学院的类型、功能应该根据本地实际走灵活多样的模式。

作者:潘士君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终身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