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2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一、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分析
纵观大学生中发生的各类自杀事件,从生命的角度看,是生命意识脆弱的表现,因为不懂生命的意义,所以随便处置自己的生命,甚至把自杀作为逃避责任的方式,把自杀作为处理问题与报复社会或权威的方式,把自杀作为困境解脱的方式,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价值。面对不断增多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我们不得不反思造成这一人间悲剧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物性的过分扩张就会导致人性的匮乏与生存危机。[1]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快捷,让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压迫感,物质丰富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失落。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人口膨胀,交通阻塞,空气污染,人际关系的复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焦虑、不安、压抑、苦闷中,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生活节奏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使许多大学生失去了安全感、稳定感而变得茫然无所适从。当代大学生经历的磨炼少,承受能力差,一旦压力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因焦虑、担忧而产生严重的适应不良、精神病态的反应,容易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即自杀或杀人。大学生的自杀还与日常生活中不恰当的教育影响有关。如:大众媒体、影视节目、文学作品等对自杀的不当报道、渲染,其中隐含的同情、理解甚至赞赏对青年大学生自杀心理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学校教育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导致教育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王牌。教育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2]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写的《现代教育学基础》如上所述。全美教育协会1977年出版的《七十年代以后的学校》一书指出:学校不限于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于社会中的人,它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获得了自我实现的、具备能够缔造更美好社会的能动作用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具有自我革新精神、自律的个人。”[3]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驱动,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被弱化了,培养人的教育被演化成了后果严重的应试教育。具体表现为学校的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重科学素养轻人文素养,重技能轻创新独立。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教育成了各种考试的傀儡,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受到了遏制与发展。家长、学校片面追求分数,给学生带来的是沉重的心理压力,教育成了没有生命的教育。2002年浙江某大学一年级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自杀。2009年某高职院校女生因恋爱受挫,从宿舍楼4楼跳下身亡。2011年北大双硕士学位研究生因在深圳工作期间年终公司排名倒数第一而跳楼自杀。学校教育忽视了应有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导致一些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知之甚少,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时,难以承受挫折,容易自暴自弃、离家出走、自杀或犯罪。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可见在学校的教育中引导学生懂得生命、理解人生,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是何等的重要。
3.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将导致恶果。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早期的心理创伤如:父母的离异、早亡,受到虐待、不被关注等都会对子女带来影响,造成心理创伤,对未来发展造成影响。在社会现实中当大学生受到挫折时,容易唤醒童年的创伤记忆,在不知不觉中会造成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甚至自杀或杀人、犯罪。又如,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重,有些学生为了逃避责任与压力选择自杀。日常生活中,家长通常回避死亡的话题,父母老师认为讲死亡不吉利,此话题太沉重等,导致青年学生认为自己离死亡太遥远,对生死所知甚少,认为其充满神秘感,甚至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以为可以死而复生,不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
4.大学生自身心理缺陷的影响。就气质特而言,抑郁质气质特点的人更容易产生自杀的情绪,抑郁质者往往在反复思量后才采取行动,故不容易改变,即使情绪缓解后,仍旧有自杀的危险。性格影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对事物的反应,有些人天生就敏感多疑、内向退缩、自卑抑郁。还有一些在生活方面依赖他人,自我为中心,对一些事爱钻牛角尖,自负。个别的好胜要强、期望过高、攻击性强,有上述特点的人,都容易在挫折困难面前产生自杀的意念,严重的话会自杀。根据京、港、沪等地对高校学生自杀者所做的调查分析,自杀者具有脆弱、自卑、孤僻、抑郁、悲观等个性特点。[4]国内有研究报道,自杀者中性格内向与较内向的占95.2%,孤僻者占52.4%,虚荣心强占71.4%。
5.严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影响。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研究表明大学生是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主要精神疾病就是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通过调查发现,四分之一的抑郁症病人产生过自杀的行为,几乎全部的病人都有过自杀的意念。[6]美国的研究者调查发现,有精神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自杀率是平常人的5倍。自杀冲动是精神分裂症的严重症状之一。在我国大学生自杀案例中“,仅有少部分自杀者患有精神病,自杀者中的大部分是具有严重的抑郁、孤独、绝望、无助、被虐待、人际关系冲突或者别的情感状态的正常人。”[7]遭人陷害、被人误解、心理矛盾、躯体痛苦、情绪遭受打击、屈辱愤怒等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自杀的诱因或直接因素。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学习压力大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也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载入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教育部门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目前大学生教育仍然发展缓慢,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时代的发展。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缺乏生命意义教育的内容,“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与自己生命的价值”。当大学生对为什么活着缺乏明确的信念、目标意义时,就会陷入迷茫,就不愿意这样活着,当对疾病、死亡、挫折不能承受的时候,心理素质差的大学生也会选择死亡逃避痛苦与责任。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较快,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即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的知识、思维、理解、技能等认知方面,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兴趣、态度、需要、信念、自我决断等方面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还要充分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与人格的全面提升。为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当把生命教育作为重点。作为高等院校,要成为生命教育的领头羊,更好地发动和引导生命教育,要将其纳入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进行实施规划。转变教育思想,与时俱进,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作为学校和教师要积极配合生命教育的开展,成为生命教育的传播者,合理有效地利用自己工作的优势,把工作和生命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刻不容缓。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是真正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具有开发潜能、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功能,通过教育可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人的发展与完善。
2.积极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定期在教职工与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防范方面教育与训练,普及有关自杀的预防与相关症状的基本知识。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危机重点人群的排查工作,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对有危机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共同参与其中。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最早就是由民间社团引入并逐步在全岛推广的。我国的生命教育现在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增强危机干预与生命教育的效果。
3.重视生命文化知识与校园生命文化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要广泛开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与生存教育、生命哲理、死亡教育等相关人文教育课。通过开设生存教育课,使学生懂得在突发情况下如何自救、救人,保全生命。通过开设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爱惜生命,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通过开设死亡教育课程让学生理性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存智慧。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心理防卫机制,缓解来自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处理好各种人际矛盾与冲突,培养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学校在倡导生命教育意义的同时,也要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就有关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些活动必定能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平时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命文化活动,营造校园生命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当中掌握生命知识,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校可以正确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促使广大教师参与其中,进而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4.重视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生命教育意义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后盾。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一些相关的教育培训,加强生命教育认识的传播。2012年5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生命教育导师”岗位职业培训。由此“,生命教育导师”这一职业诞生,使我国的生命教育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发展到面向社会、家庭、企业等,无论是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作者:张晓荒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加强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在我们的高职教育中是没有被足够重视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也不曾体验到生命的丰富多彩,感悟不到生命的可贵。我们不难发现,有些高职院校大学生不但挥霍自己的美丽生命,而且还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虚度自己的一生,怀疑并否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如: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熬夜打游戏、酗酒、吸烟、吸毒等寻找无聊刺激,厌倦学习、虚度光阴,自暴自弃,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为淡漠,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任。
但不可否认,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及自杀或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降低了此类问题的发生。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解决的是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及迷惑,加强塑造了学生正确的行为。但我们又得承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给予学生自身发展的足够重视,没有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的态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因而,我们会发现由于对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的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对学生出现的一系列行为尤其是最为极端的行为——大学生自杀事件,它会显得有些束手无策。自杀预防,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时代急需的生命教育。”
二、高职院校加强生命教育的策略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首先,我们应该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纳入生命教育。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高职院校一门专门的课程,我们应将生命教育思想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其次,我们应该尽可能建立学校、家庭沟通联系制度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一方面学院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过去与现在的情况以及家长的反馈意见,尤其是假期期间。与此同时,学院也可以影响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共同做好学生问题的处理和防范。最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高职院校一般会有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和娱乐等各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实际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宽广舞台。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此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总而言之,在当今这一特殊社会时期,我们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珍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提高他们生命品质,绽放他们的生命之花。
作者:成晓丽齐建云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