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想教育下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思想教育下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思想教育下生命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思想教育下生命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释义

在西方,生命教育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倡。后来创办学校进行生命教育实践。几十年来,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作出界定,不管如何界定,都离不开生存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两个方面。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上说主要是树立大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全人教育的理念;正确生死观理念。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上说,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理解人生、体悟生命,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学生从容地面对生命的无常与挫折,提升生命质量,健康成长成才意义重大。从生命教育内容看,主要是从生命知识、生命关系和生命价值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方面融合统一才是完整科学的生命教育。从生命和教育关系看,教育的实质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发展过程,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生命和教育是融合在一起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生命,是生活中的具体的、丰富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生命道德教育的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处于德育的根基部位。“道德教育是为着每一个人生命的丰满、发展与幸福。”[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中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一总目标包含了对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质、法纪观念、心理品质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是能够通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一些引导和实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析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式微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大学生在如何看待自我上存在迷惑、郁闷、无聊、烦躁成为普遍情绪,虐待动物、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不断显露,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态度混乱,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无助和迷茫。如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已是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可从三个方面了解。

(一)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亏缺

从小经受应试教育成长的现代大学生,所接收的教育中都无暇顾及应试知识教育之外的人文教育,学生个人人格、个性、情感、道德、价值等人文特征都是在自我摸索中建立起来的,没有人对他们进行合理规范全面的引导与纠正,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参差不齐。尽管进入了大学,大学的教育体系中有部分是对大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培养,但是对于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普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大学教育只是皮毛,无法从根本上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进而无法建构他们完整的人文精神,无法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

(二)家庭教育中功利思想的涉入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和建立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冷漠,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数目增加,双亲早亡,父母虐待子女,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过度保护和溺爱,父母对子女期待过高,用分数来评定孩子的进步与否等现象不在少数,从而导致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受阻,人际关系淡化,心理不成熟,功利思想侵蚀致使大学生唯利是图,遇到问题总是单方面从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层面进行,而不会深入探究超越现实利益下的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三)社会教育中生命文化的欠缺

当前社会中经济主义、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缺少有关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的宣扬。“追逐功利的个人,往往是放逐理想的社会;追逐功利的教育,往往是放逐理想的教育;追逐功利的个人,往往是失去平衡的单面人”[4]社会存在的唯科学的思想与观念中,提倡用科学效率、程序、标准化来评判各种社会行为,而忽视了人性的主观能动,这样的现代教育出来的都是符合标准的“单面现代人”,这样的人群是情感冷漠、意志薄弱、心灵空虚,不堪一击的。而商品化的大众文化,在大面积文化产品生产推行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满足人们表面的低层次的文化需求,媚俗逐利的大众文化,丧失了文化对人类精神的促进价值,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的欠缺,只是迎合青少年的消费欲望,用大量的网络游戏、追星报道、科幻迷惑等文化消费方式来满足他们短暂的需求。快餐式的文化破坏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判断了和创造力,使他们的思想流于平庸,急于求成,进而影响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传播和继承。正如加拿大著名学者梁燕城所说:“当代中国的悲哀,在面临文化精神之沦亡。在经济迅速发展之下,人心归向世俗,中国文化正失去其灵魂,民族的骨气日减。”[5]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一)在教育理念的实质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与生命教育是同一的生命教育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引导个体认识和理解生命,从而提升生命价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也是以人为本,通过树立和修正人的三观来达到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二)在教育理念的内容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交融的

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生命关怀,体现为生命的现实关怀和生命的终极关怀。生命的现实关怀中,生命教育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强调生命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终极关怀中,生命教育从引导关注个人生命价值引申到关注他人生命乃至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存在,促进个人认识到自身生命与他人。与社会的必然联系,从而尊重所有生命,认真对待和负责自己、他人、社会的生命,重视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多为他人、社会多做贡献来提升个人生命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对生命的现实和终极关怀中,现实关怀中,强调人的生命高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活动,满足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社会的基本活动。在生命的终极关怀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以唯物辩证法为主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学生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进而在对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人的生命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一系列的矛盾的分析探究中辨析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方面,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实质及内容上的交融,我们可以积极促进二者的契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从而完成对大学生文化素养、思想素质、品德精神、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的建构,达到培养一个完整、全面、积极、奋进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目标。

(一)师资队伍构建中加强生命教育养成

首先,教师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做到关爱学生,教师注重学生,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维护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保护好每一位学生,这不仅是其职业的要求,也是培养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细化教育目标,结合实际,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育人目标,发挥德育的全面功能。最后,教师的教育内容中注入人文素质培养,将其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的结合,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内涵,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校园文化构建中着重生命教育渗透

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生命教育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好校园这一优势平台进行生命教育的开展。首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做好校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明确好学校的校训、校规,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和继承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师范激励作用。在学校的自然环境建设中,要积极做到审美与教育功能的融合,发挥校园内山水、雕塑、书画的文化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促进优秀校风的形成。积极开展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倡导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文明礼貌、乐善好施、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从而以良好的校风、学风感染人。最后,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的,这是个教育的良好平台,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多样的文体形式,如比赛、讲座、晚会等,学生在参与中可以不断体验到自身生命的价值,不仅能增进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胆识,锻炼学生的口才等各项生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体验到师生间、同学间的微妙关系,从而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提高他们组织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从中也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凸显生命关怀理念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凸显生命关怀教育,已经日渐成为我国教育的方式,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坚持的是以人为本,倡导个体生命的价值,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教育理念。学校德育工作中要注重个性化教育。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观中体现了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每一位学生的生命实际出发,要从他们的内心思想实际入手,尊重他们的个体独特性与差异性,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针对性,从而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学校德育工作中要注重生活化教育,不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说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都体现了生活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现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空洞的泛泛而谈,要打破原有的“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教育模式,要推翻功利主义的倾向。坚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密切关注学生中出现的每一个实际问题。着眼于每一个生活矛盾,重视学生在宿舍、社区生活、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难题,从而通过这些生活问题的解决,生活矛盾的化解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积累经验,培养意志,提升素质,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抗压力,保持良好的理想道德追求。

(四)德育课程设置中体现生命教育地位

基于当前大学校园中出现的大学生否定自我、漠视生命、游戏人生的消极情绪,高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不能再是一味的单一和古板陈旧,而应当结合当前实际,积极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经验,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适当设置一定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通过心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个体心理的建构,了解自身心理的情况,积极寻求途径有效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保持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节庆纪念日的关注,如预防艾滋病日、世界禁毒日、环境保护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地震全国哀悼日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敬畏,培养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归属情怀,从而珍惜生命、珍视亲情、维护生命的尊严。通过生命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生命安全知识,提高他们保护自我及他人生命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敦促他们遵纪守法,不做违法违纪、伤害自身生命健康和他人生命的事情。通过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学习,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马克吐温的《热爱生命》、石铁生的《我与地坛》、露易丝的《生命的重建》等,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文化的力量,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不屈的灵魂的魅力,在无形中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积极的人生品质。

(五)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内涵

正所谓“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归实践接受实践的考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实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起到关键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和考验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平台,因此,要多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多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以通过社会调研、实地考察、岗前培训、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走进社会、关注生活。在社会实践的体验中感受到劳动创造人生价值的作用,用自身的勤奋劳动来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体会到自身所学的知识技能是用来服务社会而不是危害社会,从而树立不断充实自我,关爱他人、服务大众的意识与能力。当然,社会是竞争的、残酷的,存在许多不公平的地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尽早认识和适应这一社会现实,并调整好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挫折,提高抗压能力,成为命运的主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和社会中的他人、团体的接触和交流中,也有利于提高他们与人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协作观念,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完善。

(六)家庭教育实施中重视生命教育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子女成长成才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在对大学生自杀现状及成因、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影响的重要性,有一大部分学生选择自杀的原因就是由家庭中父母的影响而造成的。若是父母有着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幸福快乐的家庭氛围,那么这样家庭成长的学生,他们能在其中感受到生命被珍视的快乐,从而能够怀着善意去看待生活,做到珍视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因此,家长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孩子,讲究教育的艺术,多与孩子沟通,从而把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并适当提供帮助和引导。家长也要积极与学校配合,多与老师交流来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从而给孩子的物质和精神上提供最有效的关怀。家庭教育中也要重视感恩教育的作用,要教育孩子拥有一个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要支持和鼓励孩子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回报的言行举止,爱国家,从而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升华学生的个人魅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七)自我教育开展中加大生命教育情节

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这些都是外在的。只有做到与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融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就是一个以塑造一个优秀的自我为目标,首先,要重视培养乐观的心态。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个人成才的催化剂,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中泰然处之,因此要保持心情愉悦、心胸开阔,培养自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要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用积极的言语来不断提醒自己,克服悲观情绪,使精神保持振奋,从而激发斗志战胜困难的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方法。因此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要重视自我暗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发挥自我暗示的作用。再次,要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谦虚、勤奋、和善或是骄傲、懒惰、虚伪这些都是人的性格品质。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对于他为人处事具有重大的影响,它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塑造中形成的。因此,学生要注重自我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掌握为人处事的技巧,从而更好地生活。

作者:韩凤霞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