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优势角度下的生命教学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的生命情感淡漠
生命情感是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与生命情怀的体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人类最原始的动机是追求意义的意志,而且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生存的空虚”,导致精神紧张甚至最终迷失自我。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现代观念与传统教育的矛盾冲突,使许多大学生对生命、生活感到茫然与困惑,为“人生的意义何在”、“生活的目标是什么”而彷徨苦闷。2009年徐州地区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显示,大学生存在的主要“生命困境”有:生活目标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大多数人太自私,这常让我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如果挫折太多,活着的意义不大;我觉得活得太累了,没意思;我想生活得更有意义,可我总觉得没有出路。近年来轻生的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对生命持有淡漠、无谓,甚至仇恨的情感,而选择自杀以摆脱生命困境。
大学生的生命行为倾向消极
大学生的生命行为倾向包括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生涯规划、挫折应对等方面准备采取什么方式度过生命。当代大学生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漠视生命的行为倾向异常突出。学习适应不良、学习焦虑与疲劳、注意障碍、网瘾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学习困扰;在对物质生命的强烈追求下,自私自利、猜疑嫉妒、羞怯闭锁、自卑孤傲的消极心理交织,导致人际关系淡漠,人际冲突时有发生;就业压力趋使许多大学生人生目标功利化、短期化,追求快餐文化,生涯规划不切实际;问题解决途径僵化,抗挫折能力差,不断攀升的在校大学生自杀率是这些消极行为倾向的必然结果。
生命教育是塑造积极生命态度的重要途径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探讨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1974年澳大利亚的特德诺夫斯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一词。四十年来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已经在全球逐步推广。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教育研究领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辽宁、上海、云南等地的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了“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全国首个生命教育实训基地已在成都落成。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切关注个体生命和生活的教育,即全人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基于生命的特性,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改善大学生异化的生命态度,塑造积极生命态度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大学生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尊严;关爱生命,实现生命共生;承诺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德化生命,实现生命幸福。
基于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生命教育可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生命认知层面,即认识生命的物质、精神和社会属性,了解死亡及其相关因素,懂得爱惜和保护生命的方法;二是生命情感层面,即理解生命的意义,端正生命责任感和感恩情怀;三是生命行为层面,即在日常生活中履行个人职责,践行欣赏和热爱生命的行为。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政府教育改革十分重视生命教育,以“向死而生”的价值取向开展预防为主的生命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时间尚短,仍未进入全面实践环节。但已有不少学者提出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应该集中于伦理道德、安全健康、审美、挫折、生死教育几个方面,具体实施途径包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体验式活动、心理咨询、学科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渗透等。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大学生乐观的、坚韧的、充满幸福的积极生命态度,充实对生命的认知与情感,激发健康的生命行为。
基于优势视角的高校生命教育实践取向
随着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由“问题取向”转向“资源取向”,优势视角(strengthperspective)成为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的新模式。Saleebey指出:“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优势视角赋予个体、环境、关系、问题或困境于优势,充分体现“人在情境中”,强调个体与环境的整合。借鉴优势视角的赋权、成员资格、抗逆力、治愈和整合等信念,探析高校生命教育的实践取向,有利于拓展生命教育的研究视角,完成生命教育培育积极生命态度的核心任务,实现教育助长生命力的目的。
1.尊重生命个体的教育。优势视角强调成员资格,即案主的身份、权利和参与,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有价值的成员,并享有自尊、尊重和责任,否则将面临被边缘化、被异化和被压迫的危险。当大学生感受不到自身的成员资格时,会缺乏归属感,淡化自己的生命;当不能正确认知他人的成员资格时,任意践踏他人生命的暴力或犯罪行为自然发生。生命教育应该注重大学生对成员资格的认知,即尊重生命个体。首先,指导大学生掌握生命常识,了解生命的基本构造、特征、生命之间及生命与物种之间的关系,理解每个生命的自然性和有限性,以及生命个体的参与、自决等社会性。其次,认识生命差异。对复杂多样的生命个体进行理性分析,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包括来自家庭、社会、学校、遗传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包容之心对待生命的差异性。最后,提升生命审美水平。对生命作出审美思考,用审美的眼光与态度面对复杂的生命个体,不以唯一标准苛求生命,发掘多样生命的个性美。
2.发掘生命潜能的教育。以优势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调每个人都有优势或潜能,每个生命个体拥有丰富的知识、智慧、天赋和力量。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借助优势视角“助人自助”的手法,协助大学生挖掘和激发生命优势或潜能。健全的自我意识是激发潜能的基础,利用自我探索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发现个体内存的学习、成长或改变的能力,接受和悦纳自己。其次是培养生命自主性,引导大学生建立多元化的价值观,把握生命个体的优势与劣势,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最后是实现自我超越,对大学生开展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训练,协助其在具体行动中利用优势,不断突破现状,达到生命潜能的持续挖掘与展现。
3.提升生命弹性的教育。抗逆力,也称为心理弹性,是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人都有抗击逆境的潜质,人在面对危机和困境时,这种潜质生成为应对困难的力量,帮助案主超越和克服负面事件。生命教育中的挫折教育,核心即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基于保护性因子构建心理弹性支持系统是有效的策略。首先是内部保护因子的形成。通过认知行为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素质训练,改善大学生对困境的认知模式、普及心理调节技巧、提高自我效能感,培育责任感、适应性、内外归因、情绪智力等积极人格特质。其次是外在保护因子的改善。学校通过建立班级、学生社团、心理咨询中心、学生社区工作机构等多维度的支持网络,增强大学生朋辈之间、大学生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另外,加强家校联系,促进校企合作,调动学校以外的社会力量,形成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和组织系统,也是提升生命弹性的有利措施。
4.树立生命信任的教育。赋权是个人或组织借由学习、参与、合作等机制,提升个人生活和组织功能,创造信任网络和互惠制度的过程。大学生生命教育吸收赋权理念,引导大学生逐步赋权于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生命信任感。赋权于自己的生命,意味着增强自信心。赋权于他人的生命,即是建立人际信任。大学生生命信任感的建立首先需要高校以学生为本,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由管理者向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学生潜能挖掘者等角色转变。其次,学校要创造诚信环境,包括学校的管理体制、学生的评估制度、人才选聘体制等,实现民主、公正,提升学生对学校、教师和同学的信任。最后,培养大学生人际能力,运用课堂传授、团体训练、素质拓展活动等方式,指导大学生改善自卑、自傲、孤独、逆反的不良交往心理,掌握真诚、尊重、宽容、互惠的交往原则,熟练运用倾听、表达、赞美、拒绝等交往技巧。
5.拓展生命资源的教育。治愈和整合强调“人在情境中”,以及人与环境的整合,通过调动身体、心灵、环境、关系等所有资源中的优势,去面对困境的挑战,达到自我再生。生命教育亦需要引导大学生进行治愈和整合,通过不断拓展环境、问题、关系资源,创造更有价值的生命。拓展环境资源,即突破校园环境,通过兼职、实习、社会实践、社区志愿行动等方式,融合团体、家庭、社区等社会有形资产或服务于个人环境系统中。拓展问题资源,即改变看问题只关注不足和缺陷的“缺乏视角”,承认和正视困境的存在,将问题视为个人与其所处环境互动中的挑战和机遇,重新确定生命方向和动力,使个体优势得以再次展现。拓展关系资源,不仅指扩展人际关系,还包括平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专业知识传授、实践指导中,渗透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生态知识,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珍惜生态资源的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中,注重包容性增长的社会发展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努力将有价值的生命融入社会大舞台中。
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基于优势视角取向的高校生命教育,融合教育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整合大学生个体及环境的一切优势与资源,创造有利于生命力发展的环境,从而帮助大学生解除生命困扰,培育积极的生命态度,完善生命探索与体验,激发生命中的价值提升与自我超越。
作者:鞠鑫单位:广东商学院学工部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