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院校生命教导的使命剖析范文

院校生命教导的使命剖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院校生命教导的使命剖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院校生命教导的使命剖析

近年来,在环境变化的压力之下,大学生缺乏足够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认识和理解的能力,出现了诸多生命危机。从教育对象来看,传统教育评价方法约束了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挥,加之缺乏突破和批判的能力以及驾驭环境和自身的能力,他们产生多种形式的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和社会行为调节不良。从教育环境来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理念多元化、开放化,办学模式市场化、产业化,但长期在应试压力下采取的较为传统保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滋生了大学生在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生命,走上绝路的事件不断发生,引起教育学者们对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深刻反思。

2003年4月,湖北省“防治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召开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关注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问题,生命教育的融入作为21世纪高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在政策导向层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普遍共识。

“教化”:高校生命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近十年来,生命教育在许多高校,还是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自杀危机干预、突发事件应对等管理层面上,而没有将生命教育从教育理念的认识层面上导入和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应该在所有的课程、学校活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体现,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从而避免在实践操作层面上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和工具性。

1.关注个体自然生命多于精神生命,生命教育的维度呈现单一化倾向

大学生摆脱了父母附属品的地位走向与同辈群体共同生活,自我意识猛然觉醒,不再停留在主观臆断的状态,对于自我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大学生在审视他人的同时,也在换位思考,反观内心,从全方位的视角来审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自我的存在。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同一、转化、稳定的过程,将人的“肉体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四个维度不断调整,不断整合。大学生的对生命理解的困惑、怀疑大部分来自于对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的认识,而非单一的肉体层面。目前,大学的生命教育习惯于将着眼点放在个体自然生命维度,将心理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将大学生的自然生命价值置于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高度,在教化的同时让大学生背负对父辈、对家庭、对社会的道德十字架,其结果是生命教育变成了另一种理念“灌输”,其教育也就不再是鲜活而生动的,更谈不上真正实现学校教育走向生命关怀。因此,对自然生命的保护只能是教育的基础价值,教育的终极价值应当指向人在社会中获得的精神生命,它包含着人对自身生存意义与社会价值的信仰。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价值教育的一部分,而与心理、安全、感恩教育相区别。

2.关注校园安全稳定多于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的展开呈现事后化倾向

高校招生的连年扩招,致使大学教育管理过于追求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育人职能也出现条块分割,将大学生的生命危机事件归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于是校园稳定的要求便成为应对危机事件的首要议题。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干部在有限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下,程序性地面对由此而来的一系列校外社会关注和校内事务处理。个体死亡事件所带来的一系列应急后滞效应使得生命教育的内容被局限为事后的群体心理干预、教育反思、预警机制构建。生命教育表现为个体生命危急事件发生后的“亡羊补牢”,其事前教育、过程教育逐步淡化,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全程性尚不完善,教育效果也就收效甚微。

3.关注实践操作层面多于涵育层面,生命教育的实施呈现工具化倾向

高校生命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尚无统一的要求和指令,各省市、各学校的生命教育开展情况差异较大,既无权威的教材,也无成熟的课程设计,更缺乏经过系统训练和专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较之于西方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有很大差距。在实践操作中,大学生命教育的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重叠,主要是依托教学讨论、班团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等载体,少有独立课程,更少系统整合。大学生命教育的实施空间主要仍停留在课堂上,影视、绘画、动画、网络、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未能得到有效使用和科学整合。与此同时,大学生命教育目前仍以单项灌输教育内容为主,教育形式呆板单调,大学生的求知和体验欲望未被激活,理解和内化也就停留在认知的浅表层面,未能深入。生命教育的特性要求通过体验式教学涵育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传递知识信息和情感意识,唤醒生命意识,开启精神世界,挖掘生命潜能,追求价值超越,实现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生命活力充沛、理性人格健全和创造智慧丰富的生命个体。因此,“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必须跳出工具层面,而深入到生命的本体层面,致力于生命全面统整的发展”。

“唤起”:高校生命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它涉及环境设施、课程教学、教师素养、学校文化等多个方面。陶行知在《从烧煤炉谈到教育》中曾这样强调:“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不是放茅草火!不是灭茅草火!是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中国教育的使命,是要依着烧煤的过程点着中华民族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

1.“唤起”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建设热情

高校生命教育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高等教育21世纪的重要教育转向。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本应是为人的,而“人”却在教育中被放逐,大学生成为高校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受教育需求在教育产业化面前成为投资的兴趣点和逐利的目标。要通过开展科学的高校生命教育唤醒全社会对大学生生存发展现状的普遍关注,引导大学生追求生命的完善和生活的美好,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而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学会遵循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的实施并不能与社会疏离,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

2.“唤起”高校对生命教育实施路径的科学探索

高校生命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唤起大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将个体对生命意识的强烈感知作为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作为教育内容,进而获得人类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整体性认识,最终实现大学生对于自我的意义感知与价值肯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选择。高校生命教育需要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课程设计,将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渗透在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到教学方法的各个环节中,同时重视与生活事件的关联。生命教育除了课程教学以外,主题活动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形式。活动主题的安排,应依据生命教育课程目标,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事件,采取单一主题深入教学或多个主题普遍化的方式来设计活动主题。

3.“唤起”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学习自觉和行动实践

“当下的中国,个体精神生命的脆弱导致了个体自然生命的脆弱,这是中国生命教育必须面对的社会事实。”生命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也是服务于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生命教育要加强对周围环境的关系认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现实条件,在实现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学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规划,切合实际地设计发展路径和成长模式,在专业学习进步的同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革新创造能力,学习生存技能和经验,在自然生命成熟的基础上发育“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将生命的成长过程演绎为一个不断自我抗争的过程,凝练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将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无私奉献作为精神支柱,才会在成就伟大事业的同时实现健全人格的塑造,才会抛开小我超越现实存在的条件限制,激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生命创造力和生命潜能。大学生应该牢牢把握生命教育传递着的对生命意义的深邃思考,努力实现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社会生命的理解与反思。把生命的追求建立在为所热爱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基础上,在进步中学会思考,在奋斗中掌握技巧,这样,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才能出现跨越式的进步,生命的意义也能得到深刻阐释,生命价值的实现也才能达到最大化。

作者:徐蕾单位:扬州大学团委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