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毛梦露视觉艺术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MaoMarilyn》视觉艺术现象解读
《MaoMarilyn》作为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出一个非理性又十分酷似客观世界的幻境世界,显示了超现实摄影的多种可能性。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主张放弃以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呈现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幻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而达利的创作相对于超现实主义的被动自动性,提出通过更客观的方式运用无意识的观点,借用摄影技巧,用自己独创的“偏执狂批判法”,有意识的狂想来掌握潜意识世界。通过有意识追求无意识,理性表达非理性,实现现实环境中的超现实。
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超现实,并非一种茫然式虚构与非真实,恰恰相反,是一种建立在对现实人物的形象化拼贴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意象。拼贴是一种艺术手法,马克思•恩斯特(MaxErnst,1891~1976年)将拼贴法比喻为“把两个遥远的物体放在一个不熟悉的平面上。”从20世纪30年代起,达利就致力于在作品中表现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形象,并发展了这种风格。达利和哈尔斯曼对、梦露两位现实中的形象通过非理性的逻辑进行拼贴所创造出的毛梦露形象,实现了理性的现实与非理性的超现实之间的合理关系,摆脱单纯形体物质层面拼贴,传递出梦幻的超现实色彩。《MaoMarilyn》作为一幅摄影作品传达出双重物像,具有格式塔特质的内在整体性。人在视知觉过程中,总是有一种追求事物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这称作知觉的整体性或完形。[1]格式塔心理学以“形”为研究出发点,而这里所说的“形”,不是指客体本身的性质,而是经由知觉活动所组织成的一个整体。我们之所以在欣赏该作品过程中可以看到与梦露双重形象,是因为人的视觉不仅仅是一种观看活动,更是一个理性思维过程,具有知觉的选择性。在认知过程中,知觉的对象往往是由许多个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具有不同属性,但大脑并不是孤立地反映这些部分属性,而是把它们结合成某一整体或完形,而这种整体并非是单纯的各部分要素之和,是经由知觉组织从原有构成成分中“凸现”出来的全新整体。
作品所呈现出的整体意象源于作者对于和梦露两位富有差异性现实主体之间的符号化同构。通过这种同构表达作者本身的思想内涵与潜在情感,深化观者对于两者象征隐喻的感悟与思考。视觉符号代表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东方、传统、膜拜、无产阶级、官僚等象征语义。梦露的视觉符号代表着:资本主义、西方、自由、性感、流行、功利、奢靡等语义。显然,这两种象征语义充满着对立和矛盾,而作者恰恰通过矛盾的取向,制造出同构的艺术画面,其对立与共存之间的关系衔接天衣无缝,使原本静态的、实在的物象在视觉中产生了似是而非的变幻效果。偏执狂批判法可以说是达利艺术和思想的精髓。他一直致力于突出本我的思想和思维幻想与外部世界的“现实”之间的反差,他的创作一直伴随着他固有的神秘主义,以及他那永不停歇的实验热情。
这种非理性与智慧的科学结合以及不厌其烦的反复实验成就了《MaoMarilyn》的视觉艺术,也印证了达利摄影最能捕捉“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的最微妙的渗透”。的艺术思想观。达利对自己,对艺术,对文化,对世界的自我意识,都弥漫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反向力。以一种貌似对意义本身反叛的姿态重新构建其意义。《MaoMarilyn》在亚特兰大艺术博物馆展览期间尽管众多观者为其作品所叹服,但更多的人还是尊崇他的独创精神和对传统意识形态冲击的勇气。正如菲利普•哈尔斯曼所说:“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创造者,不能为才智和观念标准所禁锢,他的创造是潜意识的结果。”
2结语
《MaoMarilyn》作为一幅超现实主义肖像摄影作品,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哲学基础,通过潜意识、非理性、非逻辑、无约束的方式对潜意识梦幻世界的怪诞表达。作者建立在格式塔视觉认知的基点,采用了拼贴的艺术手法,通过矛盾象征语义的构建,表达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作品是20世纪画家与摄影艺术家合作的典范,作者勇于探索,打破传统禁锢的艺术追求对21世纪的今天值得借鉴。
作者:李岩 杨勇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