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艺术教育论文:国外视像艺术教导近况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王霈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郑州金融学校艺术系教师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每个学生,无论男女,种族,残疾与否,都应该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根据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的思维被区分为7种思维形式,它们分别是语言的、逻辑的、音乐的、空间的、体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以及对自我的认识等智力表现形式。依据加德纳的这种理论,教师将所有的学生大致根据智力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视觉型学生,听觉型学生,阅读型学生,动作型学生,语言型学生等。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分别在不同的方面有所擅长,如视觉型的学生会对画面敏感,可以更快掌握创作技能;语言型的学生擅长对历史的研究和对审美经验的总结;动作型的学生肢体语言能力相对较高。对于不同的学生,美国教育试图尽最大可能给予其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公平的成绩评估,DBAE教学理念的施行,促进了这种平等观念的实施。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在视觉艺术课上得到教师赏识,拿到较好成绩的状况,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用自己所擅长的思维形式表达对艺术的理解,从而爱上艺术,自觉地接受审美教育。这就让视觉艺术教育成为一个具有明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人文学科。它以讲授本学科的全面知识和发展本学科的整体智能为宗旨,在学校中与科学和语文等科目处于平等的地位。具体到这种教育理念的实施,美国的学校把每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落实到了实处和细处。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和这一理念吻合,校长和教务人员会常常到教室听课,并随时提出对课堂活动的意见,以确保这种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
自由创造精神
席勒说:“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在美国的视觉艺术教育中,自由创造的精神深入人心。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开始制作自己的视觉艺术作品时,作为教师应该学会适当的保持沉默。对比国内的教学经验,当学生开始进行美术创作时,作为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详尽的指导,否则,就可能被认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在美国如果一个教师喜欢在学生制作作品时指手画脚,则会被看作没有专业素养的表现。美国人的观念里,“帮助”只有在被请求时才应该给予,否则则被视为某种意义上的骚扰,这和美国人对独立自主观念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在美国,一个人在出手相助前,一定会先问准备帮助的对象:你需要帮助吗?得到允许才可以伸手帮忙,否则,即被视为打扰和不尊重他人。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创作自由会被充分地尊重。美国的审美教育观念深受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认为,“儿童思维与成人思维是不同的,儿童有着自己总结经验和思维的方式”。教育界对这种观念的认可使美国日渐形成了一个“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环境,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和社会教育,都非常注重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在美国的教育家看来,儿童应该有机会在毫无干涉的情况下接触和探索不同种类的绘画或音乐。在此期间,任何人给予他们过多的示范、观摩、建议,都有可能会使儿童过早形成固定的他人的思维模式。因为这样就遏制了他们自己的艺术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会在他们日后的审美过程中形成桎梏和枷锁,无法进行自主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加德纳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艺术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美国视觉艺术的审美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被给予了广阔的自由自主的空间,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思维模式。对于初期的视觉艺术教育,重要的是让儿童大量接触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并且教育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自由传达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理解和再创造。以“梵•高的《星空》”这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这幅画的历史和美学价值之前,先要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判断,而后尝试创作表达自我感受中的《星空》。在此过程中,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的观点和创造都是珍贵的,重点是表达了自己的独立看法。
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判断和想法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很有可能重复教师的评判,画出教师所感受到的星空,这在无形之中磨灭了学生珍贵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人云亦云的所谓“权威”的传声筒。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基础美术课堂上时有发生,十分值得我们深思。
在美国人眼里,艺术根源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即使无意识的自由创造也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如美国行动派艺术家杰克逊•波拉克的滴洒艺术就是这样。同时,艺术也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和宣泄。因此,艺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仅需要能够理解、感知艺术作品中所渗透的作者的情感,而且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和审美经验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通过自己的创作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自由传达。艺术就是创造,复制不是艺术。从美国政府对版权的保护可以看出美国人对于原创的重视,对于自由创造的尊重。
这给予了艺术创造以良好的环境和肥沃的土壤。在我的美国课堂里,学生会对模仿自己作品的人说:“请你不要拷贝我的画,这是我的想法,你要有自己的想法。”由于确认了艺术是情感的创造性表达,所以在美国,视觉艺术的教学不会只针对艺术作品进行逻辑性分析,而是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努力构建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在这里,自由创造的精神让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多元化特征
在美国工作和生活,能够强烈感觉到这个国家的多元化特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是美国社会公众心理的主要表现。美国的多元化特征正反映出公众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心理。且不说种族的多元,文化的多元,饮食的多元,生活方式的多元,就连酒店里的水龙头设计都是多元化的。
初来美国时,常常需要询问服务台才明白它的使用方法。这种多元化特征也无一例外地体现在视觉艺术的审美教育中。首先是教育标准的多元化。就像美国不同的州可以拥有不同的法律一样,美国的州也可以制定自己的教育标准,连各个州的教师资格标准都有很大的不同。其二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美国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内容不是关于某个民族、某个国家、某种文化的艺术,而是涵盖了世界范围的题材广泛的多种艺术形式。研究美国不同州的州立艺术教育标准,会发现无论哪一个州的艺术教育标准都涵盖着不同文化来源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观点,任何一种优秀的艺术形式都可能被放在美国的参考教材中。美国文化坦然接纳外来艺术作品,并且乐于从这些艺术作品中找到与其自我审美情感、审美经验互相认同的部分,对之进行审美理解和再创造。和美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多元化一致的是:走访美国的地方艺术节,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些美国本土艺术家在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制作着非洲风格的木雕或者南美风格的壁画。
严格来讲,每个国家的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其三是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美国的学校喜欢接纳具有独特个人教学风格的艺术教师,学生也期待在课堂上经历别出心裁的教学过程。事实上,这些学生也确实有机会体验各种各样的艺术学习经验。他们可以坐在地上听课,可以创造自己的课堂游戏,可以躺在地上作出真人填充壁画,也可以趴在博物馆的地上对着自己喜欢的作品发呆。有的时候,教师还会在课堂里加入力量游戏的内容,让一些精力过剩的学生可以发泄过剩的精力。其四,创作材料的多元化。谈到视觉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艺术媒介的运用,美国的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可能性。几乎所有学校的视觉艺术教室都配备有多种质地和色彩的纸材,多种画笔和颜料,多种针对不同材质的粘合剂,多种陶土及烧制陶瓷的电锅炉,多种不同肌理的细碎材质:纽扣,丝网,马赛克……大多数出现在传统及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媒材在美国一个普通的视觉艺术教室里都可以发现。作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才会接触的综合材料运用,在美国的中小学就已经广为普及。
美国社会公共审美教育情况
艺术博物馆美国的艺术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艺术资源库,即使与世界驰名的欧洲艺术博物馆相比也毫不逊色。除去古根海姆这种私立的艺术博物馆,大多数艺术博物馆在美国都可以全天候免费参观,或者把每一周的某个半天划分为免费参观时段。笔者看到在那些著名艺术博物馆的免费参观时段里,参观者往往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因为这里是视觉艺术审美教育重要的教育基地。
笔者看到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前,每逢周末,都会有超过2条街区的长队等待入馆参观。艺术博物馆是视觉艺术活动主要的场所,随时要为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提供资源和服务。博物馆会根据馆内每个时期的展览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课外课程,除了给学生提供免费参观讲解,还会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课程素材,一般为数据图片、视频资料和艺术复制品等,以方便教师把艺术博物馆的活动课程带入课堂,积极与学校合作开展审美教育活动。2009年冬天,美国明尼苏达州立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走进卢浮宫”的展览,展出来自法国卢浮宫的一些珍贵艺术品。其间博物馆举办针对各级学校的“卢浮宫之旅”活动,和招募的艺术教育志愿者一起安排了大量的适合不同艺术层次的有关此次展品的课程,并把这些课程送入该州的各个学校。在美国,博物馆里经常看到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影。参观艺术博物馆是视觉艺术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随时拿出画笔,在这里停驻临摹。
几乎每个美国大学都有自己的视觉艺术博物馆,即使规模较小的大学也不例外,较大的综合性大学还会拥有两个以上。这些展馆拥有一定数量的馆藏艺术品,但其主要任务是举办多种风格的艺术展览,并结合展览邀请相关艺术家为学生举办讲座,为视觉艺术交流和审美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艺术家和艺术工作室
美国的视觉艺术家在美国的审美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却一部分在学校担任教职的艺术家之外,还有一些专职的视觉艺术家,包括画家,雕塑家,陶瓷艺术家,首饰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等,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在自己的所属业界已经卓有成就。这些人中很多人的工作室对外界开放,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观,也可以请教和学习。其中一些工作室定期对学校开放。届时,艺术家会带领学生参观并一起进行艺术创作。这就给学校教育增添了更直观更有趣味的艺术实践教育。我所任教的学校,每一年都会到不同艺术家的工作室参观学习实践。一些艺术家还会走进学校,举办短期艺术培训和教育讲座,给学校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注入鲜活的力量。
艺术节美国的艺术节和我们的艺术节不同,不是某几个单位举办的官方行为,而是约定俗成自发参与的一项民间活动。由于民众的热情参与,往往最终演变成一次艺术盛会,和狂欢游行同时举行。艺术节期间,所有艺术区的工作室对外开放,拍卖各种艺术品和工艺品,学校的学生也可以在规定场地演出,并在那里出售自己制作的艺术品,或者提供一些艺术品的半成品,邀请观众参与完成。这些活动会吸引大量民众目光,促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消费艺术。艺术节往往是老少皆宜的快乐时光,审美的同时还可以淘到自己中意的艺术品。我所在的双子城每一年都会有十多个名目不同的艺术节,这些艺术节在促进艺术品消费的同时,也给民众进行了一次有效的审美教育。
从笔者的亲身体会来看,我们的审美教育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对自主审美能力培养的缺失,其中主要是对创造力培养的缺失。我们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一般是从基本技能开始,把自主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放在了基本技能的培养之后。相反美国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激发人的创造性和自主审美能力,认为这是教育之“本”,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末”。美国式审美教育的风险代价是学生有可能在以后的艺术表达上会因为基本技能的不足而力不从心,而我们的教育风险代价则是我们的学生在拥有熟练的技能后,却很有可能丧失原初珍贵的创造力,从而丧失自主审美的能力与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其一,处身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地接纳更多元的艺术形式和多元的审美方式,使我们在开阔视野之后,学会从深层思考众多艺术形式和审美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二,我们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公共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机会,因为全民审美素养的提高要依靠具有规模的机构场所和灵活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