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舞蹈教学中审美风格把握能力的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 要】舞蹈风格是舞蹈作品的灵魂所在。将风格予以全面而深刻的展示,也是舞蹈二度创作的重要目标。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对舞蹈审美风格的把握一直存在不足,成为提升表演质量的瓶颈。基于此,本文以多种舞蹈和多部作品为例,就学生审美风格把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以期起到相应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学;审美风格;把握能力;培养路径
一、学生审美风格把握能力不足的表现和成因
舞蹈审美风格,是某一种舞蹈或某一部舞蹈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所呈现出的风貌、精神和气质,既蕴含着创作者的主观情思,也受到历史、地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既是区分不同舞种、不同作品的重要标志,也是舞蹈的灵魂所在。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得益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多数学生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也可以熟练地表演。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虽然动作娴熟,服饰得体,道具齐备,但是表演过后,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总感觉少些什么。这种“缺少”,正是由于审美风格的呈现不足,其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未能树立起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审美性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属性。早在新世纪初,在基础音乐和舞蹈教育中就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但是受到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舞蹈教学中,始终将知识和技能放在首位,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客观上导致学生仅能从知识和技能角度体验和表演舞蹈作品,审美风格缺失也不足为奇。其次是没有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多数学生在面对一首新作品时,都是通过对视频资料的观看进行模仿,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动作要领,可以熟练表演舞蹈。殊不知这种状态下的表演,仅仅是单纯的动作展示,没有丝毫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可言,也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限。舞蹈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和音乐、戏剧、历史、民俗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演者文化修养越深厚,生活经历越丰富,审视和体验作品的角度就越多元化,也有利于以个性化的方式诠释和表演作品。反之,如果综合素质有限,则整个表演势必会以模仿为主,风格把握和呈现也无从谈起。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审美风格的把握,已经成为高校舞蹈教学中的瓶颈,应该也必须得到学校和教师的充分重视,通过对多种方式的合理运用,突破这个瓶颈,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学生审美风格把握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回归舞蹈母体
每一种舞蹈、每一部舞蹈作品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例,无论是东北秧歌、傣族孔雀舞,还是蒙古族的安代舞和摔跤舞,无一不与本民族的地域、历史、民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舞蹈表演之前,需要将作品还原到这个母体中去,对其产生和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把握住其基本的特点,方能避免走弯路。如果没有树立起这种还原意识,则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和南辕北辙的情况。以东北秧歌为例,作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样式,其起源于农民在稻田里插秧的田歌,后来不断吸收民间戏曲、武术、杂技等,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形式,并广泛应用于祭祀祈福、节庆活动中,到清代时期,东北秧歌已经在东北乃至全国各地流传开来。从起源和发展来看,东北秧歌的整体风格是欢快、泼辣、豪放的,并在动作上有着直接的体现。其表演讲究既哏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哏,哏中有俏,刚柔结合。又如傣族的孔雀舞。在诸多动物中,傣族人民为什么偏偏对孔雀情有独钟?难道是因为孔雀有着美丽的姿态和高贵的气质?其实远不是这么简单。根本原因在于傣族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受到东南亚诸国文化的影响,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而孔雀是小乘佛教中的圣物,也是傣族的图腾,所以傣族人民喜欢和敬仰孔雀,自然也就出现了以模仿孔雀为主的舞蹈。可以看出,通过对舞蹈母体的回归,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舞蹈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主要特点是什么,从而形成对该舞蹈整体的认识,继而为风格的全面呈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抓住典型动作
身体律动是舞蹈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也是风格展示的窗口。在一些特色较为鲜明的民族民间舞中,很多时候表演者仅需几个标志性动作,就可以将风格予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舞蹈动作进行剖析,并分析动作的由来,牵住这个牛鼻子,整个表演的风格呈现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以东北秧歌为例,东北秧歌俗称“扭秧歌”,一个“扭”字表现出其最典型的风格,“扭”的动作和姿态,最能体现出东北人的热情、乐观、豪放和幽默。掌握了这一特点后,则要重点在如何做好“扭”的动作和姿态上做文章。很多学生之所以做不到位,关键点在于节奏没有把握好。要伴随着音乐,掌握东北秧歌快踢慢收的特点,同时注意动作力度、幅度、强弱的变化,才能真正通过扭动表现出哏、俏、浪的风格。又比如在藏族舞蹈中,经常出现微微弓背的体态,而且小腿部分的动作最多。这显然不是一个巧合。通过分析后可以发现,青藏高原因海拔较高,早晚温差大,所以人们必须身着厚重的皮袍才能御寒。这件皮袍穿上后,不仅压弯了腰,而且活动十分不便,仅有小腿处较为灵活,所以小腿部分的动作特别多。如果学生在表演藏族舞蹈时,身体站得笔直,手臂大开大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了解典型体态和动作的由来,并作为表演的重点来把握,方能在风格呈现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时候或许在其他表演环节存在欠缺,但是在典型动作的把握上十分到位,同样也可以使作品的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深入分析作品
相较于舞蹈编导来说,舞蹈表演是一项二度创作活动,而且是以作品这个一度创作为基础的。现实中,很多学生在面对一部新作品时,往往是从动作角度切入,试图通过模仿尽快记住动作,多数时候甚至连作品的基本内容都不知晓,审美风格的呈现也就成了空谈,整个表演也没有感染力可言。所以表演过程中的第一步应该是深入分析作品,先明确作品讲述了什么内容,自己要塑造出怎样的形象,然后再从动作角度切入。以闽南风情舞蹈《沉沉的厝里情》为例,“厝”在闽南语中是房屋的意思,带有家的意象,所以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的故事。少年阿月单纯善良,且情窦初开,在与阿明的交往中,阿明用一个小木偶俘获了她的芳心,她也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在与阿明结婚后,阿月成为一个勤劳能干的持家女人,同时也要与其他人一样,面临着与丈夫的分别。丈夫阿明必须要跟同村的男人一起出海,却未曾想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阿月每天都会在码头上等待丈夫归来,直到脸上起了皱纹,头上有了白发,仍然没有等来,并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一声“回家吧”。通过作品分析可以看出,整个作品是真挚而感人的,表演者要分别塑造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的阿月形象,并分别表现出幸福美好、勤劳善良、心生绝望三种情感状态。对此,表演者需要将自己想象为阿月,在灯光、舞美和道具的配合下,将不同阶段和状态的阿月形象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作品的审美风格也就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四)提升综合素质
前文中提到,舞蹈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后,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而绝非单纯的动作展示。要想充分表现出舞蹈作品的风格,对于表演者的综合素质也是有着较高要求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综合知识。表演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还要对历史、音乐、民俗、戏剧等各类知识有所涉猎,便于自身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审视和体验作品。现实中,多数舞蹈专业的学生因为在基础教育时期,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舞蹈,所以这方面是较为欠缺的。对此要有意识地进行完善。特别是在作品分析阶段,要主动进行拓展,凡是和作品相关的内容都要进行了解,这个了解的过程也正是个人文化知识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会让表演者进入一种自信的状态中。其次是生活阅历。生活是舞蹈作品的源泉,每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都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要求表演者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比如在表演藏族舞蹈《母亲》之前,可以先对自己的母亲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再与作品中的母亲进行比较,这样一定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感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舞蹈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表演者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为舞蹈风格的把握与呈现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舞蹈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舞蹈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舞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此基础上,则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更加细致的审视,发现并解决问题。本文所提出的审美风格把握能力,便长期存在不足,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学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应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应通过多种方式并举,引导学生认识到风格把握的重要性,教会他们表现风格的方法,提升舞蹈表演质量,也为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昂旺求措.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研究[J].参花(上),2021,(01).
[2]沈琪.刍议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20,(15).
作者:王睿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