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美是生活”这一美学命题是由俄国著名的美学家车尼尔雪夫斯基所提出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可以说是其中重要的依据教材,可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文学活动增加学生们对美的追求和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积极的审美观,并且在语文写作上突出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接下来,本文论文围绕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渗透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校教育;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纵观中国的教育发展历史,在教育审美的要求上我们可追溯至孔子时代,孔子当时将礼乐视为是六艺之首,可以说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从现代教育发展史中可以了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诗化作为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推论。曾有国外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指出:当代教育的成功目标是趋于艺术化,他明确说明了未来希望教育可以上升为一种艺术,教师则是艺术学家,创造出充满无限审美意义的高校教育教学。在高校教学当中语文是一门基础类学科,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可以说是当下语文教师、高校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一、通过感受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
我们可利用语文文章的语言感受其中的美,主要指的是语文教师可最大限度上行通过文章当中的语言不断地培养学生具备感受审美的基本能力,亦可通过语言艺术帮助学生感受到美的所在。在语言艺术中文学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者会通过文章来呈现出语言具备的美感,或朴素、或华丽、或直接、或委婉等等,对此,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更多的机会来激发带动起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和想象能力,带着学生进入到语文的美好环境当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不断提升学生感受美的一种能力。譬如:在对《春》《济南的冬天》等语文课知识讲课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慢慢地帮助学生们一起来分析文章中美好的语言、优美的语句,从而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感情,这样通过把语文课文语言和学生的心慢慢地拉近,最终能够让学生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一种心灵的升华,提高学生的美感。除此之外,教师亦可安排学生对语文文章进行欣赏和分析,其中包括语言节奏、遣词造句等等,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等因素的感受,来慢慢地察觉出语文语言的美好。
二、通过探讨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悟美
高校语文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深入谈论,从文章意境当中感受美。教师可通过具体性的情景设置引发学生对美的想象。教师可在学生固有的感受语文语言美的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基本前提下,对学生在语文文章学习过程中对美的理解和认知进行科学地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美的本质所在,促使语文课文的此情此景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我情我景。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安排学生把作者的感受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感。大量的事实证明:对语文文章意境的挖掘与深入分析可促使学生的美感得到不断地提升,并且可增加学生对美的想象能力。譬如,朱自清先生著作《春》,文章中朱自清先生描述的春天主要是向世人呈现出春的多姿多彩,根据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将此文章进行了每一种美的建设,可是,学生如果自己来阅读却无法感受文章中美景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亲自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春之美,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细细品味春天的味道和美的存在,这样才能够达到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目的,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
三、通过作文教学体现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侧重于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美的能力。第一,在大自然中观赏美。日常课间活动当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们走进大自然,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身体感受大自然中的每一处景色、每一个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强化学生对大自然美的热爱;第二,在生活中发现美。我们可利用学生在日常的时间对校园的美好环境、教师育人之美、同学助人之美等进行记录;第三,让学生创造美。在很多高校中,墙报、手抄报、高校自办报刊等可以说早已成为学校的另一处风景,以此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并且使得学校的环境得到很好地人文建设,整个创造美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都会得到相对应的提高。
四、结束语
高校语文可以说思想性是非常突出的,高校语文教学中将审美教育渗透进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们感受到美的意义,同时,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学峰.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教育观察,2018,7(15):124-125.
[2]彭倍.针对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探讨[N].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05):88-90+94.
作者:杨晓霞 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