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探究(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教学越来越重视,因而对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进行探究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文章以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初中语文课本中语言美、结构美、情境美、社会美、道德美五方面的分析,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进行了详细探讨,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提供有效的实际帮助。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人教版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学也是初中教学的一大要求。语文课程中美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可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塑造健全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的教材编写渗透了许多美学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具体分析能够为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一、语言美的渗透
中国几千年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教师在语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美是审美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点,要在课文语言中不同程度地体现纯洁、朴素、真实、诙谐等美感,通过反复朗读对这些语言美进行深入的体会,让学生在了解文章表达内涵的基础上,感知作者表达的语言魅力,利用不断朗读、品味的过程体会其中的美感。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桃花源记》的学习中,对“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这一句进行反复的朗读,并通过对学生背诵的要求,让学生感知其中真实、精练的语言美感,感知其中表达出的作者情感与美感。
二、结构美的渗透
结构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又一需要学生感知的美,这种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文章结构进行美的感知,另一个是对文章中利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结构进行美的感知。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划分段落对段落长短进行讲解,进而呈现出其整体结构的美;对文章内容中呈现的美,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想象、绘画、图片展示等形式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一文的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文章结构的划分让学生感知文章的结构美,对其中表达的文章美感,老师可以通过文章的朗读,让学生对叶圣陶所描述的苏州园林进行想象,并通过绘画、语言表达等形式对所想象到的进行表达,最后通过苏州园林的图片及影像播放,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真正的结构美。
三、情境美的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章中出现的各种美学元素,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发现,对文章中所描述出的情境,老师要在语言朗读、解释、分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描述情境,进而感知文章中的情境美,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的应用,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够带入自己的感情色彩进行美的感知,这种美的感知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挥及性格的塑造。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理解文中表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送别的情境,并通过《父亲》《送别》等歌曲的播放,让学生走入文章表达的情境,感知其中情境的美感;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单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将所有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情感上的共鸣。
四、社会美的渗透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与塑造的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不清,老师要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这种美包含劳动美、自然美、社会美,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认识到劳动本身就是种高尚的美,也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与社会的美,能够文明用语,树立环保意识。例如,在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间接引入有关黄河环境现状的讲解,通过对文本之上黄河重要性及现状的分析,让学生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重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五、道德美的渗透
道德美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对社会中的现象有正确认识,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品格与态度,这种道德美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核心。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课文的内涵进行延伸教育,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受道德美。
六、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上文叙述,我们发现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程中,无论是教材安排还是课程设置,都对不同的美学元素有着不同程度的渗透,通过对这些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为初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帮助,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具备感知美的能力,进而提升美学素养,也为其良好品格的塑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覃芳.民间文学与审美教育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文本为例[D].吉首:吉首大学,2013.
[2]彭青青.以人教版为例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J].新课程(中学),2012,(7).
作者:慕永强 单位:甘肃省环县第五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探析
摘要:
美育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人文美的因素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渗透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的教育。德国哲学家席勒曾提出:通过审美活动,培养教育全面发展的完全的人。可见审美教育的社会功用。美育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美育与智育、德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语文教学为审美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以下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首先,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我们知道,语文课本的内容思想性和审美价值都很高。那么,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去欣赏这些美的情感与世界呢?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美的第一挖掘者。教师必须先去领会、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感悟、了解文章的美。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时,我先布置学生阅读《蝉》《贝壳》《紫藤萝瀑布》这三篇文章。通过比较阅读,要求学生划出文中你认为美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讨论由学生归纳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谈、议三步来完成美的传播。“读”的过程是学生感受美的过程;“谈”的过程是学生领略自然美、分析语言美、感悟生命美、想象生活美的过程;而“议”的过程则是学生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导行、以美激情的过程。这三篇文章的阅读讨论,学生自觉地投入了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境界,他们真正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与美好。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文章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安排和引导,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美育的渗透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其次,要注重学生的感悟。现行教育思想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这样,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更要加强。而学生的基础、思想和操作能力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作为教师,我们没有全盘否定学生思维的权力,我们要有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用教师美的心灵和语言去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才会不断进步,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会促使他们去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记得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时,学生通过自学,用列表的形式分析“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学生分析总结后,我把特意准备好的红玫瑰花举起来,右手的一枝鲜艳欲滴,左手的一枝有点枯萎了。正在同学们莫名其妙的时候,平时最调皮的一位学生已开腔了“老师手里的玫瑰花正是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真实再现。”其他学生投来赞许的眼光,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顷刻间,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此情此景,还用老师多说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情和兴趣的投入能达到情与美的有机结合,不但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再如,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时,由于是自读课,我只要求学生阅读后写一写自己对诗的理解即可。收上来的作业却让我感慨万千。有同学写到:“人生的路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两杯茶,一杯是甜的,一杯是苦的。那杯甜茶在我们不经意间喝光了,而那杯苦茶我们喝得很慢,正是在慢慢地品味中,我们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像这样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还有很多,我就此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激烈的讨论,更加深了学生对是非美丑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作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项活动,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同样重要。因为教师教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写作技能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的过程。学生从构思到完成一篇文章,也是他们寻找美、想象美、体味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渗透审美教育了。在此,我重点谈谈教师在作文评语和讲评中审美教育的渗透。一般来说,学生是否喜欢写作文与教师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完成作文后,最想知道老师对他文章的评价。我们就应抓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适度地给他们一个评判。学生是不愿看到格式化的评语的。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理解,甚至是老师的表扬,哪怕是一个红圈,这些都会激发他们再创作的欲望。因为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语要讲究艺术美、含蓄美以及情感投入的美。在讲评作文时,审美教育的渗透也要把握好时机。当然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好作品可以由学生本人朗读,树立榜样形象,也可以提供给学生共同来欣赏,以便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对于问题多的作文,教师可采取面批或请同学们分组修改、评议的方式,既可以增添审美情趣,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方便。教师的品读分析同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美的愿望,力求自己的作品也成为典范性的有价值的美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人文美的因素,运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方式去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愉快、健康地发展。长此下去,学生就会自觉地把审美活动变成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自我教育的乐园。让我们共同撑起一片徜徉美的天空。
作者:于兴泰 单位:山西省浑源县裴村中心校
第三篇:初中语文渗透审美教育探析
摘要:
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化教学应该是回荡于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关键词: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更是具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审美教育要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渗透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呢?
一、了解背景,深度解析
了解背景是审美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了解了文章写作背景,才能快速的理解整篇文章。在学生不了解文章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审美教学,教学成果往往效果甚微,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仔细了解文章背景故事,避免出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理解慢的现象。如《紫罗兰花》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议论文,作者在文中多次赞扬紫罗兰花的美,讲述在大片的紫罗兰花下“如瀑布般”的景象给作者的震撼,让作者感受到了生与死的真谛。整篇文章在略显悲凉的口吻中结束。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过程中,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真正主旨,其实,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亲弟弟去世后不久创作的,作者在文章中倾诉了她内心的世界,通过紫罗兰花这一事物,完成自己释放内心中悲痛、哀伤等负面思想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如果不能让学生仔细的了解文章的背景,会降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了解文章的背景同时,也要仔细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作者写作风格不同,影响整篇文章的大体内容,例如,鲁迅的批判现实的写作风格、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风格。在初中课本中,李白的《行路难》中“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典型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在学习《行路难》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李白写作风格,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误解诗歌内容、单方面解读诗歌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作为学习的基础,才能保证学生能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从教材中挖掘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按美学的观点,美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无论哪一种美,初中各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丰富的材料。而且有许多课文是直接描绘自然美、社会美,甚至艺术美的,几乎篇篇课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在描绘自然美的课文里,既有描绘中华大地名山秀水摄人心魄的美的,如《长江三峡》《济南的冬天》《春》等,也有描绘身边普通景物令人难忘的美的,如《海滨仲夏夜》《紫藤萝瀑布》等;既有壮丽的美,如《长江三峡》,也有秀丽、明艳的美,如《济南的冬天》《春天》。而且,山水有情,草木知意。学习这类课文,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使其逐渐形成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培养情趣,而且通过欣赏课文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情,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在直接反映社会美的课文里,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自然界做斗争的典型英雄人物《愚公移山》,有歌颂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和无畏精神的《梅岭三章》,有歌颂为人类解放而牺牲自我的《七根火柴》,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后一课》。《菜园小记》记录了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延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的一幕,《爱莲说》《桃花源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岳阳楼记》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这些课文中,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丑恶,泾渭分明。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图文并茂,形象解析
在文章的讲解过程中,只是单方面的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写作风格也是不够的,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写作风格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解析文章,解析文章同样需要在实质层面上进行系统介绍。教师在文章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收集文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物件,增加学生的兴趣,以实例举证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圆明园》是一篇警醒学生勿忘国耻的文章,在整个文章的构建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文字形容圆明园的美丽,并附加了一幅圆明园现在的图片,文章中,作者写过“雨果称它为世界的奇迹”。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来推测圆明园的情景,圆明园现存的一张图片更不能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之前,可以在网上下载圆明园复原图片,也可以通过十二生肖首等物品的图片作为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程度,达到文章创作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审美化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学评价的反馈。审美化的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标准的,即注重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评价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应该注重情感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其具体策略如下:首先,增加评价种类。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评价基本由老师来进行。教师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表现。而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后,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能及时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完善教学活动。其次,延迟错误反馈评价。有时针对学生的错误反馈,如果能适当地延迟评价,则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教学活动中,人人都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鼓励与支持、有效的反馈和适时适度的帮助,都会十分有效地改善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学会积极地评价他人,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语文审美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相关老师能够在教学中多采用审美教学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学习文化生活,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立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淄博师专学报,2009,(02).
作者:赵春辉 单位:河北省乐亭新戴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