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初中语文学生审美教育研究(3篇)范文

初中语文学生审美教育研究(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语文学生审美教育研究(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学生审美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中审美教育创新教学

摘要:

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重塑教师自身形象,历练创新教学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审美教育

一、体现教学细节,优化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细节,优化教学过程是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就语文教学实践而言,当我们拿到一篇新课文开始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学,怎样把握课文,怎样理好各个环节,这也是语文教学宏观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抓住特点人手,围绕主题展开。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教材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文章不同的体裁特点;其次,是课文本身的写作特点。我们知道不同体裁的文章,教法应不同。在教一般的记人叙事的文章时,要想法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表现什么人物,而所写的这些材料是怎样组织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规律来。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记叙语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或是人物本身的语言描写。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内容对表现主题能起什么作用,课文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主题的,其语言又有什么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也都应围绕主题来展开。

2.精心设计高潮,有效调节气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它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既是动态的,就应忌平铺直叙,就应有高潮。另外,高质量的高潮设计,就是思维品质的提高。高潮的设计讲究时机的把握,要避免过早,也要排除太晚,一般要安排在课的中间。

二、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纪念白求恩》是一种品德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秒度时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三、改进教学手段

优化创新教育合着教改的节拍,除了投影器、录音机这些教学仪器外,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四、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语用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结语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语文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重塑教师自身形象,历练创新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莎莎.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J].西部素质教育,2016,(08).

[2]冯军,薛新国.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学周刊,2016,(20).

作者:王立娜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榆关学区榆关小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中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

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化教学应该是回荡于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关键词: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改革开放、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更是具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审美教育要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之一。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渗透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呢?

一、了解背景,深度解析

了解背景是审美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了解了文章写作背景,才能快速的理解整篇文章。在学生不了解文章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审美教学,教学成果往往效果甚微,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仔细了解文章背景故事,避免出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理解慢的现象。如《紫罗兰花》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议论文,作者在文中多次赞扬紫罗兰花的美,讲述在大片的紫罗兰花下“如瀑布般”的景象给作者的震撼,让作者感受到了生与死的真谛。整篇文章在略显悲凉的口吻中结束。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过程中,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真正主旨,其实,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亲弟弟去世后不久创作的,作者在文章中倾诉了她内心的世界,通过紫罗兰花这一事物,完成自己释放内心中悲痛、哀伤等负面思想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如果不能让学生仔细的了解文章的背景,会降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了解文章的背景同时,也要仔细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不同作者写作风格不同,影响整篇文章的大体内容,例如,鲁迅的批判现实的写作风格、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风格。在初中课本中,李白的《行路难》中“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典型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在学习《行路难》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李白写作风格,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误解诗歌内容、单方面解读诗歌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作为学习的基础,才能保证学生能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从教材中挖掘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按美学的观点,美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无论哪一种美,初中各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丰富的材料。而且有许多课文是直接描绘自然美、社会美,甚至艺术美的,几乎篇篇课文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在描绘自然美的课文里,既有描绘中华大地名山秀水摄人心魄的美的,如《长江三峡》《济南的冬天》《春》等,也有描绘身边普通景物令人难忘的美的,如《海滨仲夏夜》《紫藤萝瀑布》等;既有壮丽的美,如《长江三峡》,也有秀丽、明艳的美,如《济南的冬天》《春天》。而且,山水有情,草木知意。学习这类课文,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使其逐渐形成欣赏自然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培养情趣,而且通过欣赏课文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深情,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在直接反映社会美的课文里,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自然界做斗争的典型英雄人物《愚公移山》,有歌颂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之际视死如归和无畏精神的《梅岭三章》,有歌颂为人类解放而牺牲自我的《七根火柴》,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后一课》。《菜园小记》记录了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时期,延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的一幕,《爱莲说》《桃花源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岳阳楼记》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这些课文中,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丑恶,泾渭分明。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图文并茂,形象解析

在文章的讲解过程中,只是单方面的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写作风格也是不够的,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写作风格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解析文章,解析文章同样需要在实质层面上进行系统介绍。教师在文章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收集文章的相关图片、视频、物件,增加学生的兴趣,以实例举证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圆明园》是一篇警醒学生勿忘国耻的文章,在整个文章的构建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文字形容圆明园的美丽,并附加了一幅圆明园现在的图片,文章中,作者写过“雨果称它为世界的奇迹”。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来推测圆明园的情景,圆明园现存的一张图片更不能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之前,可以在网上下载圆明园复原图片,也可以通过十二生肖首等物品的图片作为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程度,达到文章创作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审美化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学评价的反馈。审美化的教学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标准的,即注重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评价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应该注重情感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其具体策略如下:首先,增加评价种类。在传统阅读教学中,评价基本由老师来进行。教师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表现。而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后,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能及时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完善教学活动。其次,延迟错误反馈评价。有时针对学生的错误反馈,如果能适当地延迟评价,则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教学活动中,人人都承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鼓励与支持、有效的反馈和适时适度的帮助,都会十分有效地改善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学会积极地评价他人,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语文审美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相关老师能够在教学中多采用审美教学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学习文化生活,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立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淄博师专学报,2009,(02).

作者:赵春辉 单位:河北省乐亭新戴河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中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教学越来越重视,因而对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进行探究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文章以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初中语文课本中语言美、结构美、情境美、社会美、道德美五方面的分析,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进行了详细探讨,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提供有效的实际帮助。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人教版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学也是初中教学的一大要求。语文课程中美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可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塑造健全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的教材编写渗透了许多美学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具体分析能够为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一、语言美的渗透

中国几千年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教师在语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美是审美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点,要在课文语言中不同程度地体现纯洁、朴素、真实、诙谐等美感,通过反复朗读对这些语言美进行深入的体会,让学生在了解文章表达内涵的基础上,感知作者表达的语言魅力,利用不断朗读、品味的过程体会其中的美感。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桃花源记》的学习中,对“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这一句进行反复的朗读,并通过对学生背诵的要求,让学生感知其中真实、精练的语言美感,感知其中表达出的作者情感与美感。

二、结构美的渗透

结构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又一需要学生感知的美,这种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文章结构进行美的感知,另一个是对文章中利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结构进行美的感知。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划分段落对段落长短进行讲解,进而呈现出其整体结构的美;对文章内容中呈现的美,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想象、绘画、图片展示等形式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一文的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文章结构的划分让学生感知文章的结构美,对其中表达的文章美感,老师可以通过文章的朗读,让学生对叶圣陶所描述的苏州园林进行想象,并通过绘画、语言表达等形式对所想象到的进行表达,最后通过苏州园林的图片及影像播放,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真正的结构美。

三、情境美的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章中出现的各种美学元素,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发现,对文章中所描述出的情境,老师要在语言朗读、解释、分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入描述情境,进而感知文章中的情境美,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的应用,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够带入自己的感情色彩进行美的感知,这种美的感知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挥及性格的塑造。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理解文中表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送别的情境,并通过《父亲》《送别》等歌曲的播放,让学生走入文章表达的情境,感知其中情境的美感;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单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表演,将所有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情感上的共鸣。

四、社会美的渗透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与塑造的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不清,老师要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这种美包含劳动美、自然美、社会美,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认识到劳动本身就是种高尚的美,也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与社会的美,能够文明用语,树立环保意识。例如,在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的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间接引入有关黄河环境现状的讲解,通过对文本之上黄河重要性及现状的分析,让学生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注重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五、道德美的渗透

道德美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对社会中的现象有正确认识,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品格与态度,这种道德美的教育是美学教育的核心。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课文的内涵进行延伸教育,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受道德美。总而言之,通过上文叙述,我们发现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程中,无论是教材安排还是课程设置,都对不同的美学元素有着不同程度的渗透,通过对这些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为初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提供帮助,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具备感知美的能力,进而提升美学素养,也为其良好品格的塑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覃芳.民间文学与审美教育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文本为例[D].吉首:吉首大学,2013.

[2]彭青青.以人教版为例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J].新课程(中学),2012,(7).

作者:慕永强 单位:甘肃省环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