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主动学习对生命科学课材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分析问题
通过反思,觉得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的从分裂各时期图示中去寻找信息回答问题,这在有图示存在时是容易做到并能很好理解的,但是(1)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信息量大,关注点就有4~5个之多,且在各阶段的行为不同;(2)学生形象记忆能力差,又不肯去主动进行归纳总结,所以不能很好的掌握,在离开图时就很容易模糊,混淆不清。这个时候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教师反复指导整理、学生反复背诵默写、反复练习的方式,不仅耗时、收效差,而且时间长了学生容易遗忘,更不能把知识进行迁移帮助后一章节“减数分裂”的学习。
如何能脱离教材中的图示,或者说如何能把图背下来,达到“闭上眼能把整个有丝分裂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只是把细胞分裂这件事情当成一件事在记而已,并不去考虑细胞为什么要分裂?也就是学生习惯了接受学习,而不习惯于发现学习,通过主动探索去建构知识。在有丝分裂过程这样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中显然仅仅被动的接受知识是不行的,教师就该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时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从而驱动学生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就成了一个不错选择。
尝试解决问题
1问题引入,提出本课核心任务。原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而构成人体的细胞有几亿个并在不断更新中”,设问“如何才能使多细胞生物细胞数目增加?”,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教师顺势补充单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使个体数量增加从而使学生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然后教师追问“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引出主题,进而介绍有丝分裂过程,这样的过程虽然有问有答但仍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新导入:直接抛出问题“细胞为什么要分裂?”,这个问题相比前面的虽然难一点,但是学生略作思考后还是可以很容易想到细胞分裂可以增加细胞数目,教师再通过适当引导,学生就很容易自己得出细胞分裂的意义,这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继而抛出一个任务性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细胞,应该怎么分裂才能得到两个与原来的细胞基本相同的细胞?”。这个问题很难,学生无法完成但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对于促使学生主动学很重要。
2层层递进设置问题,共同“经历”有丝分裂过程,主动建构知识。有丝分裂最主要就是细胞如何将间期复制好的DNA平均分离,精确地按照预设的目标一分为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结构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的子细胞。生物是非常精妙且讲理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机制如纺锤丝牵引于着丝粒、在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避免遗传物质的断裂丢失;每次分裂都有一排列过程以利精确分配;先进行遗传物质的分配,再分配细胞质等。据此可将“如果你是一个细胞,应该怎么分裂才能得到两个与原来的细胞基本相同的细胞?”这样一个任务性问题分解成如下几个问题:
2.1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相同主要在哪些方面相同?通过复习细胞的主要结构和成分,学生很容易想到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物质相同是最重要的,并进而想到应体现为亲代与子代染色质数目和形态结构完全相同。通过追问“可以直接进行平均分配吗?”学生能够想到要保证子代与亲代相同须先进行复制再平均分配才能保证子代与亲代遗传物质相同。同时介绍染色质需要“走出来”才可进行分配,即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核膜会消失。这样学生很好地理解的间期的主要行为。
2.2怎么保证复制好的染色质平均分配?用彩色细丝(可采用网线内的细电线)模拟染色质,同时介绍染色质的结构,强调每个染色质必须要有独立的着丝粒,并提供材料请学生进行复制。此时学生很容易比照教师给出的材料照样做一份,放在另外一边。这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在细胞核内复制好的遗传物质不能直接分成两份,而是形成一个含有两条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出现了DNA和染色体数目比为2:1的现象,再通过后续过程进行分配。这个时候很容易发现问题染色质过细过长并且缠绕在一起,在分配过程中很容易出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给学生一段时间的讨论和尝试,部分学生就能够想到,把染色质(彩色细丝)先绕成团避免染色质之间缠绕便于分配。此时教师顺势介绍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染色体的行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当然对于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也就了然于胸了。
2.3“谁”来进行分配?要把共用一个着丝粒的染色单体分开移到两个细胞,谁来移?怎么移?让学生阅读教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思考,学生很容易通过教材自学得出“由纺锤丝进行分配”的结论,若追问“通过怎样的机制或过程保证复制好的染色单体不会移向同一级而是移向两级?”,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理解有丝分裂过程的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和纺锤丝的主要行为。继续追问“纺锤丝怎么形成的?动植物一样吗?”,“中期和后期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相同吗?”。这两个问题前一小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图即可顺利解决,并记忆深刻。后一小问在第一、第二大问解决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直接的关系,因此对于DNA数目较易解决,但是对于染色体数目仍旧比较混乱,需要再次强调每条染色体必须要有独立的着丝粒,从而理解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的现象。
2.4细胞质的分配过程进行简介,动植物细胞一样吗?为什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就可一把这一教学内容完成。通过这种有点像是“逼”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学生习惯性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建构知识的局面,学生很好地经历一次有丝分裂过程,初步完成了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此时,再通过过程复述、示意图绘制等方式等进行梳理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结与反思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了课堂,不仅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信息上,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供一种“推敲”功能,在“推敲”过程中将附加的信息融入上下文,通过推敲使信息的含义更明确了从而促进了记忆和理解。因此通过问题创设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主动?有效性的有效方式。问题不是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的,而是由学生们自己提出的,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学生由此所养成的“提问”习惯将会终生受用。
实施“问题驱动”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恰当的情景、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的引导;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教师精心的引导下,把学生成功地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当然,如何发挥其最佳效果,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的教师其做法都有差异,这又要求我们有细致精准的学情分析。如果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巧妙创设情境,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主动积极的发现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和找到解决的办法,不仅能让学生乐在学中,也能让教师乐在教中,最后获得双赢。
作者:朱安单位:上海市崇明县堡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