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等医学院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的师德建设,除了有一般院校师德建设共性以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工程。必须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四有好老师”要求为标杆,以日常各项具体工作为抓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师德建设的观念、途径、手段、制度、环境等方面全面优化,在师德宣传、教育、评价、考核、激励、惩处等方面不断创新,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精英化、市场化、竞争化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医学院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道,师德为魂。在中国古文字中,“道”与“德”两个字一开始是分开使用,“道”意为道路,引申为准则、规律、道理、本体等方面的含义,“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规律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道是承载一切,德是昭示道的一切。“道德”两字合用约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Moralis。这个词复数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单数指个人性格、品质等方面含义。日常语境中我们在同一意义上使用“道德”、“德”一词,主要含义是指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和规范,主要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内容。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等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以及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相应观念、品质和情操。“德者业之本”,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对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看到,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师德师风主流是好的,大多数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德树人、潜心教学、勤于学习、甘于奉献、善于创新、勇于担当,在教师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辛勤地付出,在医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但高等医学院校师德师风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教师劳动职业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于政治学习,理想信念模糊。理想是人们以现实条件为依据,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信念是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形成的知、情、意等心理要素相结合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人生航程的路标、灯塔,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指出,“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1]我们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少数医学院校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职责与光荣使命,仅仅把教师岗位当成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一个给钱干活的“差使”,平时疏于政治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模糊,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说不清、道不明,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缺乏深度认同和高度自信,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与塑造。
2.课堂教学敷衍,育人意识淡薄。“所谓育人,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2]教书和育人是统一的,本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理应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3]但从高校目前现状来看,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甚至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特别是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师,由于主要精力和任务在临床医疗上,有时教学被看成是附带的,少数老师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很多课程课堂教学方式陈旧,仍是老师讲、学生听、一言堂、满堂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偏少,有的老师对学生上课迟到、玩手机、睡觉等现象不闻不问,上完课匆匆走人。每到考试季,网上会出现一些高校的“选出担任这门课授课老师的头像”等“奇葩试题”,这一方面固然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但也反映出高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之少,老师没有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而是沦为“熟悉的陌生人”。
3.科学研究浮躁,学术不端频现。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镇,高校教师是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队伍,教学和科研并重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目前高校学术研究浮躁之风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有: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过多,申报科研项目填报信息不实,以相同研究内容申报多个课题资助,同一篇论文多个课题结题使用,一篇论文拆分成多篇等。有的甚至出现一稿多投、剽窃他人劳动成果、伪造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教师科研团队合作意识不强,有时出现“选题时同心同德,申报时同舟共济,实施时同床异梦,领奖时同室操戈,最后课题同归于尽”的现象。
4.师表意识欠佳,功利思想严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为教师就必须具有很强的表率意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先做到,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同时还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少数高校教师师表意识欠佳,特别是医学院校教师很多并非师范专业毕业,不少青年教师毕业后只是偶然因素选择了教师职业,对教师职业特点、职业规范、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问题没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有的甚至以利益关系作为评价学生的尺度与准则,严重偏离了师生关系应有之义。
二、高等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整体环境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促进了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但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市场经济过份强调利益驱动,在推动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社会整体道德的滑坡、理想信念的弱化,“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仍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蛊惑性,他们否定我国的政治制度,主张多党制和议会民主,政治上实现西方的自由、民主,经济领域实现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宣扬‘普世价值’,否定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高等医学院校教师作为“社会人”、“市场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职业道德要求的崇高性与社会环境的世俗性之间自身言行不时偏离方向,没有做到为人师表、尊道贵德。
2.学校师德建设乏力。当前高校都比较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更多重视的是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科研成果等对学校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所谓的“核心指标”,而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抓起来还要”的现象,师德建设的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网上、说在嘴上”,就是没有落实在行动上,如教师年度考核时都会从“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作出评价,“德”虽然放在第一位,但往往被虚化,除非教师出现严重违纪造成恶劣影响才会受到追究。师德教育培训“走过场”,师德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师德监督不到位,师德激励机制不健全,师德惩处措施缺力度等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校师德建设乏力也是当前师德师风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3.教师自身认识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高等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还是在教师自身。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少数教师觉得无关紧要,自己做好教学科研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就可以了;在认识教学与科研关系时,少数教师认为科研是真本事、硬指标,教学是走过场、软任务,不值得花时间钻研;在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时,少数教师认为育人是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教师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在接受师德培训与业务培训时,少数教师觉得专门的师德培训显得多余,有的甚至嗤之以鼻。
三、新常态下高等医学院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途径探析
1.营造氛围,师德宣传形式多样。国家层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着力培育团结奋进、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荣誉感,让作为文明的传承者、知识的传播者,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高校教师真正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学校层面在师德宣传机制上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工会等部门协同配合,院(系)级二级党组织具体实施,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宣传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精神,宣传师德建设的意义及相关制度,宣传道德理论经典名著蕴含的精髓与精华,宣传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先进典型。在宣传媒体利用上要传统与新兴相结合,既重视文件、报刊、橱窗、板报等传统媒体的作用,更要发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增强师德宣传的感染力和渗透性,引导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良好师风,引导广大教师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以德修身、以德润才。
2.注重实效,师德教育入脑入心。师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密切相关,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师德教育要求必须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把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职业准入、职后培训和日常管理的全过程,贯穿于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方面。通过举办师德医德教育报告会、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教书育人优秀成果展等活动激发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光荣职责,做到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学校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3.精心设计,师德考核科学合理。师德考核是师德建设的难点,作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质、规范,存在“不考核不合理,一考核难科学”的情况。从国内外师德建设的实践与经验来看,通过制度设计与安排,科学合理地测评反映教师的师德很有必要,当前高校师德考核指标偏向崇高化、理想化道德规范,应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包括考核目标、考核内容、具体指标、组织实施、防控体系、反馈体系、循环改善体系等方面内容。在师德考核中,必须深入师生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师德年度评议、师德状况定期分析等制度,走进问题化解矛盾,切实理顺师德考核中的诸多关系,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量化与直觉之间的关系、结果与过程之间的关系、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等。同时还要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应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告知教师本人,并将师德考核结果记入师德档案,稳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确保取得实效。
4.齐抓共管,师德监督实时全面。师德监督主要包括校内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等形式。在校内监督方面要完善监督主体,形成监督合力。校内监督主体主要包括教师管理部门(包括学术委员会、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务处、人事处等)、同行、学生,三类监督各有优势和不足。教师管理部门一般是通过随堂听课、召开会议听取汇报、接受信件反映等形式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具有直接性、权威性,但是涉及面窄,一般仅限于校内教学活动,而且时间上不连续,难以全面掌握教师日常师德行为表现的真实情况。教师同行由于隶属于相同部门,朝夕相处、合作共事,对各自的工作态度、道德品德等方面了解得较为充分,但这种监督有时偏软,很多时候即使发现了问题,同事之间可能会视而不见,高高挂起,有时候处理不好还会引发矛盾。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直接体验者和第一见证人,对教师的为人师表、道德品性等有较为直接的认识与评价,但学生的评价与监督有时受很多条件与因素的制约。因此,学校要完善教师管理部门、同行、学生三位一体的校内师德监督体系。社会监督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来实现的,可以通过聘请学生家长、校外相关人士担任特邀师德监督员等方式,全方位加强高校教师师德监督。
5.多措并举,师德激励务求实效。“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激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实现目标需要的动力的过程,它在人们思想、行为的转化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师德激励对促进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积极进取,强化荣誉感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推进师德标兵、年度人物、师德示范岗等各类先进的评选活动,进一步突显师德典型的榜样作用和示范影响力;设立教学贡献奖,表彰在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国内外访学进修推荐,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中,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者予以优先考虑。在激励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如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等,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6.依法依规,师德惩处重在落实。在违反师德规范惩处方面,应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对于轻微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要进行批评教育、劝诫提醒、督促整改;对有违反教育部提出的教师不得逾越的“红七条”,应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实行师德责任制,对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规范并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情况,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对违背师德造成不良影响者,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事项中一票否决;对少数师德表现极差又不接受教育、服从管理的教师,应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予以辞退,清理教师队伍,净化师德师风。
【参考文献】
[1].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01).
[2]张圻海.心理育人———高校育人新理念[J].思想•理论•教育,2001,(12):44.
[3]翟博.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2-11-4.
[4]张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文精神重建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1):101.
作者:姚成元 单位:皖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