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理咨询德育范文

心理咨询德育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心理咨询德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心理咨询德育

%26lt;FONTsize=2%26gt;提要摘要:文章集中讨论了人格和品德、心理咨询德育、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者得角色冲突和统一等新问题。心理咨询和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和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异。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和德育之间的朕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两个误区摘要:心理新问题德育化和德育新问题心理化;近几年来,我们逐步心得到,德育要和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探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功能,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究竟不是德育,能否在熟悉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非凡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和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新问题德育化和德育新问题心理化.;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和思想品德新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因此在德育中,轻易把心理新问题当成思想品德新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新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摘要:(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重力放在温饱新问题上.心理新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新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新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熟悉和对待心理新问题.(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轻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新问题归结为品德新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熟悉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功能.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新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新问题和心理新问题等同起来,主张专心理咨询代替德育,专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以上有关心理咨询和德育关系的两种熟悉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和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熟悉新问题.;%26lt;BR%26gt;

二、两个范畴摘要:人格和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和德育;1.人格和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新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新问题。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功能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喜好、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

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和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探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和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和自身、人和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和自身、人和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O个要素摘要: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老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和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和及协同功能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功能的结果.;2.心理咨询和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

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咨询是运专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熟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技术性的服务·也是一种教育影响.心理咨询和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1)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2)虽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体任务不同.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新问题.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征,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协调的生活模式.(3)两者的内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摘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而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摘要: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4)两者采用价方法不同。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征.心理咨询则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征.(5)运作机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咨询虽然也会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在心理咨询中教师一般没有对学生的否定权。教师永远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即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也一样.这和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了严重政治、思想错误的学生的态度是不同的。;3。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和心理咨询的联系和区别,但心理咨询究竟对德育有何功能或者说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把握道德知识、练习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摘要: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熟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新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摘要: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新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探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把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征,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新问题作出判定,而是和学生共同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办法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假如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假如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征.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四周的一切布满生气.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摘要: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重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和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办法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新问题.但假如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三、德育和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和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经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经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把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定,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和“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和冲突.%26

lt;BR%26gt;%26lt;BR%26gt;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和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新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和“保密性”的原则冲突.;面对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和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新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区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新问题原因.以及思想熟悉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探究和把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26lt;/FONT%26gt;%26lt;FONTsize=2%26gt;提要摘要:文章集中讨论了人格和品德、心理咨询和德育、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者得角色冲突和统一等新问题。心理咨询和德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发展,具有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共同目的。心理咨询有着不容忽视的德育功能,但心理咨询和德育依据的理论、运用的方法、涵盖的内容及运行的机制等存在差异。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者之间往往存在角色冲突而使两者不能有机地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心理咨询和德育之间的朕系,以丰富德育的内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两个误区摘要:心理新问题德育化和德育新问题心理化;近几年来,我们逐步心得到,德育要和心理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建立了心理测试咨询中心,探究了心理测试咨询在德育中的功能,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学”不同于“德育学”一样.心理咨询究竟不是德育,能否在熟悉上明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务,非凡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和心理咨询的关系上至少存在着两个误区,既心理新问题德育化和德育新问题心理化.;长期以来,很多人是把心理和思想品德新问题混为一谈的,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因此在德育中,轻易把心理新问题当成思想品德新问题来处理,导致了心理新问题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摘要:(1)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重力放在温饱新问题上.心理新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咨询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2)过分强调政治,往往把人们的一切心理新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新问题,不能科学和客观地熟悉和对待心理新问题.(3)随著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轻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出对物质利益的追来,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4)对人的素质要来上只重视思里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新问题归结为品德新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熟悉上的错误混为一谈.这就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但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功能.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导致德育新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咨询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新问题和心理新问题等同起来,主张专心理咨询代替德育,专心理咨询取代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以上有关心理咨询和德育关系的两种熟悉偏向。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而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人格和品德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熟悉新问题.;%26lt;BR%26gt;

二、两个范畴摘要:人格和品德(道德品质),心理咨询和德育;1.人格和品德.习惯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新问题,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新问题。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人格一词虽然广泛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本文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现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个性是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功能下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喜好、动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观、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

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和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1)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这种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且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义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观事物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而我们在探究人格结构时,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和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杜会倾向因素.如《卡待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试。对于“乐群性”个性特征的测试,某些学生表现的缄默、孤独、落落寡合、处事谨慎等;也有些学生外向、热情、合作随和、适应能力强等.从这些特征中我们无法知道个体的政治立场、思想和道德状况如何,一个缄默孤独和一个外向热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热爱祖国的.;(2)它们虽然都有优劣或好坏之分,但二者的具体标准存在差别,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如我们在讲人格健康的标准时,一般强调个体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对社会有责任心;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等等.我们讲品德(道德品质)的标准时,一般指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包括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思想素质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素质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和自身、人和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而人格内容强调人和自身、人和他人的关系等.相对来说,品德更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但二者又有统一性,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待点.所以有人从两者的统一性出发,把它们归结为人的心理素质的1O个要素摘要:强烈的爱国心、进取心、献身精神;正直、老实、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法制观念;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善于合作.正确评价自己,善于理解别人;适应社会环境.懂得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头脑,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积极心态对待变革和变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不断吸收新知的自觉要求,善于自学并灵活运用知识.树立攻克难题的心理优势;自信心、意志力、勤奋刻苦槽神,敢于面对挑战.正确对待挫折,锻炼受挫的恢复力;具有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投入生活;脚踏实地,乐于从基础实践做起,从“基层”起步;树立效率观念.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学会以最少投入获最大效益等等.从上述要项可以看出.它们是个体的人格和品德因素的高度综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统一的.;(3)两者的联系还表现为形成过程的统一性.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因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如动机、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参和及协同功能的结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功能的结果.;2.心理咨询和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