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活德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所要解决的主要新问题
⑴课题提出的背景
①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摘要: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中共中心国务院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而且,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熟悉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
②中小学德育目前状况急待改革。目前,德育实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熟悉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重外烁,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摘要:学生知行脱节,道德熟悉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③我校现代生活教育发展和深入的需要。1996年始,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现代生活教育开展了理论和实践探究,意在继续、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由于该探究涵盖面广,“九五”期间,我校重点展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这一探究中,我们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的现时存在,以构建“行知行”教学模式为实施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探究,为提高学生课堂生活质量促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然而,要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仅提高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还不够,所以“十五”期间,我校在继续完善和深化“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究的同时,将探究的重点向生活德育转移,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目前状况,增强其实效性出一份绵薄之力。
⑵所要解决的主要新问题
1、转变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观念。德育不能仅被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学生有了相应的道德熟悉并不意味着必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和达到社会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个被认知的受动过程,而是一个被道德主体实践着、经验着的主动过程;德育是主体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教师的功能在于引导而非强制灌输;德育不是外在于学生生活、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东西,而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的东西。由此,德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径应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应符合儿童的身心特征,为儿童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2、解决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操作新问题。传统德育过程背离人性特有的规律,无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情境性、情感性,重说教,重外铄,这种用刻板的灌输、管理、练习等方法,强制儿童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急需改变,相应地,我们要使德育过程和生活过程、活动过程紧密结合,构建起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生活德育模式。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探究领域的目前状况和趋向分析
⑴国内外同一探究领域的目前状况和趋向分析
①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生活德育的诸多理念。明确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把生活德育作为一种德育模式加以理论和实践操作探究的目前还没有,但是纵观古今中外,有关生活教育的论述和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强调教育和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的这些主张给生活德育的探究以很大的启迪。
②道德心理学探究表明摘要: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来,在德育探究领域,许多探究者已深刻熟悉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反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探究的趋向。
⑵本课题和之联系和区别
联系摘要: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有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和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和操作样式,以制订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德育方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服务。
区别摘要:生活德育的探究在目标上强调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和和营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在方式上强调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强调学生道德情感、认知、行为发展的整合性;在内容上强调以学生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道德新问题为主要探究内容,即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性;在评价上强调开放性,即每个人的道德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道德教育不应该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总之,生活德育的探究是跳出德育看德育,进行的是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探究。
三、课题探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摘要:本课题的探究和实践有利于改变目前德育的单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和个性生活化。同时,探究和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熟悉和实践水平。而且本课题探究的生活德育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理论价值摘要:在课题探究的过程中,将努力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模式,能充实和发展当前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模式。本课题实施将为道德教育理论探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探究文献、了解目前状况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探究的初步方案向南师大及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提请咨询和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德育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探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楚,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和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学校九五期间承担省级立项课题“构建现代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探究,有一定的探究基础。而且,本课题探究人员配置合理,既有专家和教授的指导,又有出色完成九五课题的校级领导的亲自挂帅,再加上一支“九五”探究中锤炼、勤学肯钻、勇于实践的骨干教师队伍,为课题探究提供了较佳的人员保障。
五、课题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课题界定摘要:
生活德育,即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和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生活德育探究是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学生道德形成规律的指导下,在小学教育中构建生活德育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通过探究和实施,改革学校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和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支撑性理论摘要: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和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正如鲁洁教授在《德育社会学》中所说,德育的终极意义表现在“不仅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还要促使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
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功能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先天心理图式的存在决定着即使是0岁的婴儿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板”,他们已经通过社会性遗传,获得了社会性心理文化特征,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
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熟悉、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
5、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拟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熟悉儿童这些特征,在德育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征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六、理论假设和探究目标(探究目标分解和具体化)
理论假设摘要: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主动、整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的过程。本课题期望通过构建和实施生活德育的实践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和和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探究目标摘要:
①探究形成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
②改变教师的德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熟悉、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七、探究内容设计(探究内容的分解和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⑴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探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索和梳理,对生活德育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生活德育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
⑵生活德育的目标体系探究。生活德育重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和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道德生活的态度、参和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上也应该有相应的更为具体的目标指向。这一子课题的探究目的就在于形成一套符合学生年龄段特征的生活德育目标体系。
⑶生活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探究。生活德育在操作方式上应遵循“感性的”、“情境的”、“体验的”、“践行的”等基本原则。在具体的实施中,分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德育、班级管理中的生活德育、生活德育的实践活动几大方面展开探究,以概括并提炼出生活德育的几种实践操作模型。
⑷生活德育的评价探究。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对于生活德育的评价也不应该是静止的、唯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过程性的,它具有开放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