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适应理论的入学教育论文范文

文化适应理论的入学教育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适应理论的入学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化适应理论的入学教育论文

一、大学新生的文化适应过程

四种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描述了文化适应者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阶段、规律和内容,根据文化适应理论和新生遇到的双重文化冲击,结合文化适应理论,笔者将新生的文化适应分为蜜月期、危机期、舒缓期和认同期。

1.蜜月期。这是大学新生入学时最初的兴奋状态,通常是新生获得录取通知书到开学一两周内刚进入大学时,新生出于告别中学这一人生阶段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向往,对大学文化表现出的是兴奋、好奇的状态。

2.危机期。危机期也叫抵抗期,通常是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到第二个月也就是当新生对大学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解之后,由于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开始感觉到文化冲击时会对新的文化产生生疏感,对以往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产生怀念情绪,在这个时期也是新生心理问题多发期。

3.舒缓期。通常是开学两个月后,正式的教学环节和正式的大学校园生活开始后,如加入社团、参加学生活动等,新生对于所处的环境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对自我也会重新定位,开始规划大学生活。

4.认同期。新生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程度表现为排斥、完全接受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性地接收三种状态,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新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与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调整或重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完全接收,更要努力减少对新文化的排斥现象。

二、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启示

1.入学教育的时间跨度:根据文化适应规律循序渐进。在新生入学后,要按照新生文化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在蜜月期可以通过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气氛隆重的典礼仪式维持新生的兴奋感,增强荣誉感;在危机期则要通过心理辅导、辅导员走访宿舍、新老生交流会等帮助新生认识自我、转换角色;在认同期则要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团学组织、社团活动丰富新生的文化生活;在认同期则要指导新生在对自我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体系,帮助新生顺利融入大学主流文化,同时要重点关注一些边缘学生。

2.入学教育的目标:帮助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要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则要帮助新生实现四大转换:角色认识由以我为中心到融入集体、学会合作,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到多向型、创新型,学习目标由考取大学到素质提高、职业发展,学习方法由知识再现型到知识探索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主动与他人合作交往,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指导新生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入学教育的方式:师长引领与朋辈分享相结合。新生入学教育阶段,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对新生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走访学生宿舍等方式,深入新生中开展适应性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学院也要充分利用师资资源,通过名师大讲堂等活动,让学校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为新生开展专业讲座,帮助新生建立专业认同。同时,优秀高年级学生往往代表的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圈,他们在思想觉悟、专业学习、学术科研、学生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充分发挥优秀高年级学生的朋辈对新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4.入学教育的内容:涵盖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教育。从家庭环境来看,对于“95后”大学新生而言,由于缺乏兄弟姐们间的关心照顾,他们往往自我意识强,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且情绪波动较大;从教育环境来看,高中的应试教育注重竞争,而大学里更注重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需要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因此,正确认识新生在心理适应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调适和培养是他们顺利进行大学生活的保障。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可以通过开设心理讲座、举办心理情景剧、趣味运动会、宿舍文化节等方式,帮助新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对待负面心理情绪和生活中的挫折,引导新生通过自助和互助的途径化解矛盾。

5.入学教育的载体:网络教育虚拟社区文化建设。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形态:一方面,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即人际交往和获取信息的文化本性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世界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对其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在入学教育中一方面要加强基于教育的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塑造良好的网络虚拟社区文化,建立以知识分享、鼓励学习、信赖与合作、团结与互助、支持创新等为特征的文化导向;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文化适应的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观、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增强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等。

作者:傅梅芳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