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作为切入点,对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3个不同层面的理论具体展现了理论支撑,之后切入到宁波视角,对宁波市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机制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在机制创新中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以及要按照什么样的对策来展开工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经济视角;宁波市
目前高职教育通常采用书本教育与实践教育两种教育方式并存的方法进行教学,其中实践教育以往一般以虚拟实践教育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不能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太理想,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将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教育服务业和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真正发挥教育有效服务产业发展的功能。
1宁波市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特点
1.1多元化复合型的融合
宁波市正在逐渐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宁波市高职院校在展开产教融合过程中认识到这一点,突破此前单一合作的限制,将产教有机融合在一起,展开深度合作,提升生产和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后期可以逐步完善和创新产教交融机制,并向机制外部逐渐辐射。
1.2市场导向的融合
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融合效果不好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不少学校和企业没有找到科学的合作需求点,一味追求速度,与市场经济相违背。找准校企合作需求点,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产教融合是具有必要性的。宁波市高职院校注重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基本能以市场、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需求为前提。后期可以与市场结合更紧密,根据市场需求更灵活地调整自身规划。1.3多主体管理的融合此处的主体是指市场主体,即在市场环境中展开经济活动并且负有权利义务关系的自然人或经济组织。宁波市高职院校在进行产教融合过程中,基本明确了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他们参与到产教融合活动中的权利,以及在活动中应负的责任,基本能实现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有序分工合作。后期可通过机制创新更充分地发挥这些多主体的作用。
1.4产业化的融合
宁波市高职院校在进行产教融合过程中对路线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整个宁波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环境中的市场需求作为发展导向,确立实现效益的最终目标,通过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方式完成品牌化经营,这种融合与市场规律完全相符。后期可争取通过机制创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2服务宁波经济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为加快宁波“名城名都”建设,宁波市高职教育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已建立基本合理的高职院校区域布局,高职专业与宁波产业基本匹配,人才培养与宁波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对接,通过开展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促进宁波经济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2.1宁波高职院校区域布局基本合理
依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对浙江省行政区划范围内的11个地市按照高职院校布局数量进行排名,之后发现高职院校布局数量排名和生产总值排名差异性不明显,宁波生产总值数量排浙江省第二,该市的高职院校数量也位列全省第二。同时,从宁波市高职院校具体布局来看,全市6所高职院校本部校区主要分布在海曙区、鄞州区、奉化区、北仑区等4个区域,本部校区面积基本在400~800亩;6所高职院校非本部(分部)校区分布在宁海县、慈溪市、奉化区、北仑区、杭州湾新区,非本部校区面积基本在400~700亩,宁波所有县(市)区中除了余姚、镇海,其余区域均设有高职院校。由此可得出结论,宁波市的高职院校在区域的布局和经济区划本身之间的匹配性程度比较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2宁波高职院校专业与地方产业基本匹配
宁波市6所高职院校2018年招生专业数量共140个。每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布点数、专业类别和专业班级数量在每一年都会根据宁波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产业升级与转型进行实时调整,在校生所就读的专业结构与宁波当地的产业结构也是基本匹配的,有利于当地人才的供求平衡。但根据2013~2017年度《宁波市教育发展报告》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市所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布点虽然与宁波一、二、三层次的产业发展基本匹配,但与宁波市2019年重点发展的“246”产业还是没有达到较高的匹配度,还需要根据宁波市最新产业发展规划灵活地进行专业调整。
2.3高职人才培养与宁波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相对紧密
从近年宁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了在宁波当地企业最前线就业,且这个比例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宁波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技能性人才,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宁波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宁波当地企业中就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说明宁波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在需求结合上是比较紧密的。
2.4高职教育服务宁波经济的技术服务规模较小
根据调查数据,宁波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从性价比来看,技术服务的收入是比较低的。而且技术服务需求更多的是科技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这些都是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弱项,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因此在展开产教融合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将其逐渐转化成为优势。
2.5宁波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数量偏低
从宁波高职院校办学情况看,将办学重心放在对全日制学生的培养以及管理上,而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展开的社会培训数量较少,这就限制了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更快推进地方产业发展的机会。产教融合工作展开之后,要打破这种局面,有利于学校和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
3宁波市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教融合力度不够。宁波市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主体是比较多的,需要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学校之间建立起可发挥最大合力的多边关系,这样产教融合工作的展开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而实践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就是多方主体所形成的合力不足,学校与企业之间由于利益不完全对焦,合作难度较大,企业参与程度明显较低;宁波政府激励政策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各种因素使得产教融合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职能,最终导致融合力度不足。产教融合创新力不足。宁波市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为了避免风险,往往会采取比较保守、传统的模式展开。在传统模式下,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但投入的财力以及人力资源却较少,主体合作的驱动力较弱,同时,创新发展举措取得的效果也并不理想。产教融合红利不明显。宁波市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红利相对来说较少,或是不明显。因此,对于侧重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来说缺乏合作意愿与积极性,最终可能会引发合力不足、创新力差,以及驱动力弱等综合性问题,这是当前产教融合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2原因分析
资源整合困难,产教结合模式单一。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是产教结合中两种主要资源,但这两种资源的管理权掌握者不同、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难以将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而造成资源浪费;从宁波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实践来看,大多选择的是在学校内创立订单班或者是在校外建基地等模式,整体来说比较单一,因此发展空间是比较大的。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产教结合动力不足。宁波市政府对高职教育较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但是对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的规定是宏观的,原则性的,因此,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等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市场经济转型期,产教结合遭遇重重壁垒。在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都没有完全实现的情况下,市场转型升级发展呈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会导致产教结合工作内在牵动力上的缺失,且就业市场存在不平衡现象,这些现象还需进一步治理,信息资源还需进一步整合与分享,这些对产教结合工作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4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探索
4.1创新原则
多方共赢原则。产教融合工作中存在着多个主体,各个主体之所以参与这项工作,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利益,所以说坚持多方共赢原则,追求多方利益的最大化是具有必要性的。价值坚守原则。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产业效率和教育效率,以及发展质量的提高,在开展这项工作过程中也要坚持最初的价值原则,不能出现发展偏离的现象。多元互动原则。高职院校在展开产教融合工作过程中,要增加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以及政府之间互动频率,寻求对多方关系都有益处的合作,坚持多元互动原则,从而提高协同发展的质量与效率。特殊性原则。产教融合的主体要实现深度合作,也要坚持特殊性原则,对自身的特色进行最大化的保留,根据区域经济结构和特色文化对融合工作的方案设计进行调整。
4.2创新对策
创新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政府作为主导者要推出更大力度的激励政策,在引导的同时,更多的激励宁波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让产教融合的主体统一紧密合作的理念,同时找到合作中的最大需求和利益结合点,以此来实现互利共赢。在制度层面上也应该权责分明,让校企之间的合作得到法律层面上的保障。创新宁波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在宁波市场经济大发展前提下,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大多是存在上限的,此时应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企业的集约化道路上,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应该更大力度投入开展科技研发,吸引更多的技术研发型高技能人才来宁波参与高职教育和企业技术开发,使得企业和学校都可得到人力物力以及技术上的支持,发展到更高的层面。创新宁波经济导向的进退机制。竞争和优胜劣汰是市场发展的规律。宁波高职院校在进行产教融合工作过程中也应该与市场的发展规律高度相符,遵循其进退机制,实现内部与外部的有效竞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产教融合的质量以及效率,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发展中得到检验。创新高职专业与宁波产业动态调整机制。宁波地方政府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产业动态结构变化,根据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来引导高职院校实现专业上的创新与调整,将高等院校专业与产业链,尤其是2019年宁波重点推出的“246”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对接起来,实现变革与升级同步,推动专业服务产业链,尤其是重点规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信息共享的过程控制机制。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信息和资源上的不对等可能会对其发展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造成影响,对此,双方应该在融合的过程上进行控制,成立一个全新的部门来对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协调,将双方之间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消除交流上的隔阂,提高交流有效性。建立责、权、利明确的约束管理机制。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之后应该在双方所签订的协议基础上进行完善,通过制定各种条例来对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约束管理机制,从而保障合作的秩序以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克俭,胡捷,仇恒佳,等.深化“产教科”融合,推进高职办学水平高质量发展——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8(04).
[2]刘娟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的思考[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23).
[3]徐岳清.五年制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的实践创新[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7(06).
[4]丁天明.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江苏高职教育发展新的突破口[J].教育与职业,2019(03).
[5]陈群.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缘起、内涵与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8(24).
[6]邓玉喜.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实践运行机制研究[J].活力,2019(05).
[7]刘锦峰,贺鑫.产业学院: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径——以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9(03).
[8]高清山,魏怀生,李京东.基于产学研平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01).
[9]许家岩.基于“共栖同体”的高职服装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研究——以江苏省数码印花服饰产教融合平台为例[J].辽宁丝绸,2018(04).
[10]闻丽莲.基于“产教融合”形势的高职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以邮轮休闲娱乐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4).
作者:张冶红 王之洲 林炯捷 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